| 真的古币五帝钱怎么知道是否是经埋葬出土的?五帝钱需要开光吗?求解

晋中埋葬死人的风俗
中国重视丧葬礼仪 , 特别是长辈葬礼仪 。《论语·学而:“慎终追远 , 民德归厚矣 。中“慎终” , 即指对父母的丧事要办得谨慎合理 。孟子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他认为:“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 , 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在“ 送死重于奉生” 观念的支配下 , 早在春秋时期 , 丧礼已经形成一整套礼仪 。从初终到大殓、殡葬、葬后 , 约有40余项 。以后历代传承 , 虽有简化衍变 , 但主要程序却一直相沿未改 。山西晋中大体遵循着这一套程序 。-
一、初终-
亡人气绝后 , 都讲究趁其身体未僵硬时 , 以最快的速度为死者换上预先特制的“寿衣”、即“送老衣” 。还有些地方是在绝气之前就提前换好了 。这是因为死者身体僵硬后 , 替换衣服会更为困难 。“寿衣”包括单衣、夹衣、棉衣、棉袍或棉大衣 , 其件数用单数不用偶数 , 忌用兽皮、毛料及灰色布料 。替换下的衣服 , 地讲究随手撂在房顶 , 待安葬时烧掉或任其日晒雨淋 , 不再处理 , 以祛除不祥 。-
在给死者穿好寿衣后 , 还要理发、洗涤 , 进行整容 , 在死者的袖筒里放一些纸钱和面粉与头发揉成的圆球 , 然后用麻披把袖口和裤腿口扎住 , 称之为“打麻伴” 。晋中祁县等地则在死者左手放一串与死者岁数相等的小面饼 , 名为“咬牙饼子”;再在死者右手放一条鞭子或拂尘;把死者咽气后烧化的锡箔用纸包好 , 放入死者怀中;最后再给死者搂上一条麻披拧成的带子 。人死后魂归地府 , 纸钱、锡箔是用作盘缠的;去地府要经过恶狗村 , 有面球、面饼和鞭子就能够抵御恶狗的扑咬 。沁县一带把装在死者袖子里的小面饼 , 就称为“打狗饼” 。-
死者绝气后 , 口中还要放入一枚古铜钱 , 叫做“口含钱” 。这一习俗由古代“含玉”的丧礼衍变而来 。死者的亲属不忍死者空口而去 , 在其口中放入玉石一类物品和谷物 。后来一些地方直接把饭放在死者口中 , 则名为“ 含饭” 。都是认为死者口中含钱 、含饭入殓 , 这样到阴间才不会挨饿 。-
给死者装束好以后 , 家人即将其从床榻上移置到一块木板上 。讲究“男正女侧” , 即男性死者仰卧  , 女性死者侧卧。这叫做“停丧” 或“ 停尸” 。安置之后 , 要有一块布盖在死者脸上 , 俗称“打善面纸” 。蒙面布也好 , 蒙面纸也罢 , 古代都称为“面衣” , 据说春秋时的吴王夫差是始作俑者 。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说 , 夫差不听伍子前的劝谏 , 以至国破身降 。临死时觉得不好意思在阴间再见到先死去的伍子胥 , 让人给他脸上蒙了一块绢帛才咽了气 。人们沿用这一习俗 , 却不是因为死者生前做了什么亏心事 , 而羞于在阴间见到先死的人 。有的说 , 是家人不忍见死者之面;有的说 , 是由于死者咽气后面容不太好看 。其实都是表示对死者的尊重 , 让死者安息 。以上这些程序是传统丧礼中的“小殓” 。-
在为死者寿衣时 , 讲究不能哭 。认为死者正在绝气之际 , 哭迷了路 , 死者的灵魂就无所归宿;或者认为泪水落在死者身上 , 会出现走尸、僵尸等不祥事故 。在给死者穿好寿衣 , 安放停当后 , 全家男女老少这才大放悲声 , 嚎啕痛哭 , 并烧化纸钱 , 俗称“烧倒身纸”、“下炕纸” 。至死者去世的傍晚烧纸 , 称为“烧黄昏纸” 。其意在于以金钱贿赂阎王 , 买通小鬼 , 放死者灵魂附体 , 重回人世 。烧过纸钱以后  , 久久不见死者复生  , 家人才再也忍不住 , 放声大哭起来 , 俗称“嚎丧” 。-
死者小殓之后 , 家人请来同族长辈和邻里乡亲 , 共同商定丧葬事宜 , 然后亲自去或请人去亲友家报丧 。长辈去世 , 儿孙要身穿孝衣 , 手持哭丧棍 , 奔赴亲友家叩头报丧“送孝” 。-
死者的家门口要贴白纸黑字的讣告  , 又叫“ 门状” , 写明死者生卒年、月、日与殡葬安排等事项 。晋中祁县一带要在街门上糊白纸 , 死者为一户之长 , 而且年龄已进入古稀之年 , 街门满糊以白纸;如不足60岁 , 或夫妇有一方健在者 , 只能糊半边街门 , 一般是男左女右;死者如系小辈 , 双亲尚在 , 则只能在门额垂贴一张白纸 。晋南是把纸折叠起来剪成条状花絮 , 死者多大岁数 , 就剪几条 , 然后悬挂在大门外 。停尸期间 , 死者头前或脚后要点油灯或蜡烛 , 俗称“引魂灯” , 又叫“ 指路灯”、“ 路灯”、“长明灯” 。阴曹地府一片漆黑 , 死者的亡灵要借助于灯光才能看清道路 。同时 , 还要不时烧化纸钱 , 并把纸钱灰装在瓦罐内 , 留待入葬时与棺木一起埋入地下 , 以供死者在阴间使用 。这叫做“烧倒头纸” 。死者身边放一瓦盆 , 每次祭奠时都要往里放一些酒食 , 也留待入葬时埋入地下 , 认为这样死者在阴间就不会成为饿鬼 。这叫做“倒头饭” 。-
死者咽气的当天夜里 , 要前往本地的土地庙、城隍庙或五道庙举行一种仪式 , “ 压魂”“ 告庙” , 意思是向阴间报到 。在鼓乐吹打下 , 死者的儿子用盘端一张纸 , 进庙磕头拜礼后  , 把纸放在香炉内 , 俗称“ 纳纸” 。
在死者亡故的第二天夜里 , 介休一带讲究家人绕街行走 , 一边烧化纸钱 , 一边嚎啕痛哭 , 称为“知死”或“寻魂” 。榆次等地则在本院土地神前设香案 , 烧化纸钱  , 焚烧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  , 全家人痛哭尽哀 , 名为“点化钱” 。-
停尸期间 , 要有人在一旁守护 , 严防猫、狗等活物跳越其上;如果是在夏季 , 又要防电闪雷鸣 , 意恐“惊尸”、“炸尸” 。沁县等地预防的办法是在死者身上放置刀、秤等镇物 。-
入殓-
入殓用的棺材 , 以木棺为主 。木材以木质坚硬的柏、樟为上等 , 油松、楸、槐等次之 , 以柳木的为最一般 。晋中祁县一带讲究不论何种木质 , 在棺前挡板上必用柏木 , 至少也须镶嵌一条 。板材时兴厚大 , 最厚者六寸 , 拗五(五寸五分)以上均为上等 , 依次等而下之 , 底、盖、侧均为整块者称为“独幅” , 若干块拼合的则分别以其所拼块数称为“X 块头” 。整个棺形为长方形 , 前高后低 , 前宽后窄 。棺木外涂油漆 , 有黑、紫、红、黄几种颜色 。不到50岁的死者 , 棺木涂以朱漆 , 称为“红棺”;50岁以上的多涂金黄色 , 称为“金棺” 。棺木外面一般有彩绘图案 , 上等木材更以木质本色为底 , 作素色推光漆画 , 显得金碧辉煌 。图案一般为百寿图、四季图、二十四孝图或“万字不断头” 。棺木前头正面绘云纹莲台 , 书写“X X 之灵枢”;小头绘香鼎、燃香 , 有的地方则画白菜 。有的棺木前头正面还写有“福如东海”、“音容宛在”等吉祥语句 。棺木内涂以松香或用黄麦纸裱糊 , 取的是“黄金入柜”、“遗泽子孙”之意 。棺木内还要贴上用金银纸剪成的太阳、月亮、北斗图案 。雁北平鲁、晋中祁县等地 , 在棺木内底部另附一块凿有七个孔的衬板 , 叫做“七星隔板” , 表示死者“ 驾鹤仙去 , 身入西天” 。棺底  , 晋中祁县一带铺以石灰、五色绸、线、五谷 , 再放上七枚铜钱、七块生铁 , 铺上金箔纸剪成的钱状物七张 , 然后铺上褥子 。-
入殓时 , 要由死者的儿子抱尸入棺 。讲究把死者的头部用红布围上 , 然后由其长子抱头 , 另外4人或6人抬身体 , 脚先头后出屋 。屋外用毯子遮阳或打伞 , 称为“上不见天” 。入棺时 , 死者的脚要先进  , 然后平放棺内。原来死者袖口和裤脚系的麻披 , 这时要解掉 。有的地方在男性死者的右手中放上鞭子 , 左手中放上馒头;在女性死者的双手都放上馒头 。鞭子称为“打狗鞭” , 馒头称为“打狗干粮” 。晋中祁县等地 , 死者头部要枕一种特制的凹型空心枕 , 上绘日月、山川、花卉图案 , 枕中实以线香、五谷等 。死者身上再铺七张银箔 , 最后从头到脚蒙红布七尺 , 此布须由已嫁女儿置备 , 俗称“铺儿盖女” 。-
给死者铺盖停当以后 , 棺内还要放置一些生活用品和死者生前的心爱之物 , 但绝对禁止放人毛织物和毛皮制品 , 如毛毯、毛毡、皮褥子、毛皮鞋之类 。民间认为犯了这一忌讳 , 就会“着毛变畜 , 错胎转生” 。
人殓完毕后 , 棺盖斜盖于棺身之上 , 仍留缝隙 。待死者亲属最后检视后 , 在夜间或阴阳先生择定的时辰盖棺 。-
盖棺、又称“合棺”喻 , 家人、亲友齐集 , 揭去死者脸上的蒙面布或纸 , 向死者告别。死者如系女性  , 还要请其外甥或娘家人检视穿戴、铺盖 , 看有无异议 。然后正式盖棺楔钉 , 家人、亲友跪拜告别 。晋中祁县一带 , 合棺前要把死者身上盖的红布由脚部往下拉 , 露出颜面 , 然后顺势把红布撕下一条 , 迅速合盖落木锁、即棺盖与棺身之间的榫卯 。钉棺一侧用钉七枚 , 每颗钉子上把撕下的红布条各垫一小块 。钉棺时 , 全家回避不动哭声 , 只有死者的儿子须立在棺旁口喊“躲钉” 。参加钉棺的邻里、朋友都要身系红布条 , 并要给钉棺的人赏封 , 称为“喜钱” 。盖棺以后 , 死者的子女还要手拍棺木数次 , 俗称“叫醒” 。
在入殓第二天半夜 , 要置备纸马素车、香炉锡箔和纸人 , 由死者的子女哭送到将来出殡必经的十字路口烧化 , 为死者送行 , 俗称“送魂” 。
吊唁-
吊唁死者的日子 , 一般都在出殡前一天 , 俗称“ 开悼” 或“开吊” 。开悼时架设灵棚 , 将棺木移置灵棚之中 。名为“移灵” 。隆重的丧事在灵棚前还要高搭牌坊 。灵棚内悬挂幔帐或竹帘 , 后面停棺 , 前面为堂 , 灵堂中摆有供桌 , 桌上供灵花 , 陈列牌位和祭器、祭品 , 悬挂死者遗像 。两侧摆放各式纸扎和陪葬品  , 诸如童男童女 、金银二斗、金银二山、摇钱树、聚宝盆、引路菩萨、打道鬼、方相……以及挽联、挽幛、花圈等 。开吊后 , 亲友陆续前来吊丧  , 不论辈份大小 , 统统按照“ 死者为大”的规矩 , 上香跪拜 。死者的子孙披麻戴孝 , 手拄哭丧棍 , 跪在灵堂供桌西侧的谷草或草垫上 。
丧礼中 , 外来亲友对死者的哀悼有吊、奠、赙(fu 付 )三种形式 。讲究奠用香烛、酒果;赙用钱帛、金币;奠后再烧纸 , 则为吊 。在吊丧活动中 , 还有一种“管炕”的习俗 , 即本家、邻里或亲友帮助丧家招待宾客的住宿和饮食 。一般分三步进行 , 一是请炕 。丧家根据宾客人数定出所需的炕数(一般每一炕家负责六至八人) , 然后略备水酒 , 请炕主前来议事 , 征得同意后 , 炕家就算定下来了 。二是管炕 , 头一天祭祖结束后 , 就由总管分配炕员 , 抄出名帖交与炕家 。炕家把宾客接到家中 , 烟酒茶饭款待 。一般晚上吃面条 , 取亲戚往来长久未断之意 。第二天 , 出殡后宾客要在丧家“坐老斋”、即吃完殡饭 。饭后再由炕家接到家中稍事休息 , 下午散客 , 炕家的义务也就完成了 。第三步是谢炕 , 下葬后的第二天中午 , 丧家要设酒席酬谢炕家 。谢炕完毕 , 管炕这一活动也就全部结束了 。管炕还有“干、湿”两种 , 以上所述叫“湿炕” , 即连住带吃;
在出殡前一天 , 家人和亲友要抱着牌位 , 打着引魂幡 , 提着灯笼 , 吹打着鼓乐到附近寺庙庵观或其遗址招魂 。设祭之后 , 家人大呼死者 , 一路放声大哭回家 。安放牌位后 , 继而把斜盖着的棺盖打开 , 由死者的长子取净水一碗 , 用新棉花球给死者擦脸 , 俗称“开光” 。象征地擦拭完之后 , 碗里的水不倒 , 由儿孙、女儿及外孙分喝 , 以此表示对死者的孝敬 , 大家依次绕棺而过 , 瞻仰死者遗容 , 然后请木工重新封棺 , 打上“ 银绽” 表示再不开棺了 。-
“送行”的习俗 , 在天蒙蒙亮时 , 由死者的长子一人出门 , 烧化纸车、纸马、“家奴、院工”以及死者生前用过的枕头 , 当地称为“送乌明头纸” 。然后提一罐红豆稀饭 , 在天亮前从家门一直撒到坟地 。
在出殡之前 , 除了各种吊丧供祭外 , 死者仍象生前一样享受着人间烟火食 , 一日三餐 , 顿顿必由家人亲供 , 清晨盥洗用品也一如日常安排 , 连饭后的嗽口水杯也不可缺少 。每次供奉时 , 家人必痛哭尽表 。这样 , 一直侍候到出殡 , 死者才算是离家而去 。-
出殡-
入殓以后 , 紧跟着就要定出殡的时间 。一般不“热死热埋” , 否则便会被认为对死者不孝不敬 。至于什么时候出殡 , 往往要根据准备情况、时令、至亲到否 , 以及墓穴是否完备等因素来定 。时间可长可短 , 大抵最短的为三日 , 依次为五、七、九日……长者可达百余日 , 均须单数 。旧时还讲究由阴阳先生择吉日 , 定坟“空” , 即所谓坟地上什么时候能进得去 。-
出殡时间确定以后 , 便要通告亲友“送孝” 。去时要带去孝布一块 , 依关系远近亲疏 , 大者一身孝衣 , 小者一方孝巾 。晋中祁县等地 , 于出殡这天 , 门前要悬挂用白麻纸剪成图案的幡状物;纸与纸的衔接不用浆糊粘连 , 而是用铁器或石器把纸折叠后捣在一起 , 名为“砸岁纸” 。这类似于前面提到的“岁数纸” , 只是悬挂时间不一罢了 。死者达到耄耋高龄的“岁纸” , 当地人时行撕一条给孩子佩戴 , 据说可以延年益寿 。撕回家糊在面瓮上  , 不生虫子。旧时有些地方还要在大门外立起“避忌牌” , 男左女右 , 不仅写明生卒年月、出殡日期 , 还要列出避忌事项 。-
“ 土葬” 。即“墓葬” 。墓穴有提前建好的 , 也有死后临时开穴打墓的 。打墓旧时要请阴阳先生坐看风水 , 将穴定点。然后撒五谷 , 在所定穴位上用银针开“ 十”字 , 名为“ 开土”或“ 破土” 。“开土”之后 , 便可打墓挖土了 。合葬者 , 只须在旧葬处旁边另开一穴 。死者如入祖坟 , 其墓穴在上辈脚下 。依次类排 , 直到坟地无法再开穴后  , 再请阴阳先生看风水  , 选新地另建新坟 。-
旧时出殡前 , 祁县等地都有“点主”的仪式 。即请人用朱砂笔往牌位上原来写的“ 王”字上加一点 , 使“ 王”字成为“主”字 。俗称“成主” , 即成为神灵之意 。点主的人称为“点主官” , 要请当地德高望重的名流学者或地方长官担任 。这项仪式一般只限于正常死亡的中、老年人 , 幼丧及凶死者不举行 。-
出殡这一天 , 亲友、邻里汇集丧家 , 祭送奠仪 , 以示哀悼 。奠仪一般包括祭席、馒首、挽幛、纸扎 。至亲送祭席 。俗称“祭” , 以肴馔为主 , 每一付都要插大小不等的纸花 , 其次则为馒首 , 即一种用碗扣出上笼蒸熟的面食 。亲朋好友大多送挽幛、挽联 , 以后衍化为一块布料 。普通街坊则送花圈 。-
吊祭者公奠之后 , 死者的长子跪拜致礼 , 即身背棺木大头 , 在众人的协助下把棺木移出灵棚 , 俗称“出灵” 。起灵前 , 晋中祁县一带 , 死者的儿子们还要进行一种摁“食压钵”的仪式 。他们在一个瓷罐中挟入各种菜肴、食品 , 然后轮番摁捺  , 一直到满为止。最上面放一个馒头盖住 , 用一双筷子竖立穿孔 , 上面再盘一些染红的粉丝 。此罐食品连同“下气馒首”、“长明灯”等 , 在出殡时都将随棺下葬 。-
棺木抬出灵堂后 , 便放到预先绑好的架子上 , 有豆腐架、二龙杠、独龙杠等数种形式 。-
出殡盛行用棺罩 , 其状如长形轿体 , 上有锡顶葫芦头金顶 , 四角男性死者用龙头龙尾  , 女性用凤头凤尾  , 周围饰以红、蓝、黄布帷幔 , 上绘各种吉祥如意的图案 。这种器物均有店铺专门出赁 。-
厚重的棺木 , 加上庞大的棺罩 , 人手少了就比较吃力 。于是 , 抬者由8 人增至16人、24人 , 甚至32人 , 俗称16杠、24杠、32杠 。抬棺人手众多 , 既便于做到这一点 , 前呼后拥 , 又显得气派 。-
棺木抬起之前  , 死者的长子双膝跪倒。手捧烧纸钱的瓦盆 , 痛哭失声 , 然后把玩盆在地上摔破 。民间认为 , 摔破丧盆 , 死者就可以把所有烧化的纸钱带到阴间去用了 。-
摔过“丧子盆” , 出殡便正式开始了 。棺木出院门时 , 要大头在前;出了门后 , 都要掉个头 , 一直抬到坟地 。原来人们认为死者躺在棺木中也象人站着一样 , 出门头向前 , 等于回首瞻顾家园 , 表示了对人世的依恋;出门以后头朝后 , 等于再不往后看 , 一往无前 , 直奔西天乐土 。-
出殡队伍最前面有开路的 , 沿途插放“路旗”——用五色纸或白纸糊成的小三角旗 , 指引死者亡魂;抛撒引路纸钱 , 以示买通沿路鬼魂 。次为仪仗、各种纸扎(兴县一带称为“纸文”)、粗、细乐班、由外甥或孙子扛着的引魂幡、扛条凳的  , 然后即为牵缆持丧棍的孝子  , 孝子之后是棺木 , 棺木后跟着的是坐着车轿的女眷和步行的亲友 。-
送殡队伍至人多处或大路口 , 还要停灵路祭 , 鼓乐也要停下来演奏 。古代一般由亲友、邻里设祭 , 后来大多为丧家自己设祭 , 显示丧事办得排场、隆重 。-
来到村外后 , 送葬的亲朋止步 , 由死者的儿子“谢孝” 。然后除去棺罩、停下仪仗 , 只有家人与至亲携纸扎及祭品随棺前往坟地 。时辰一到 , 即刻下葬 。棺木入墓后 , 晋中祁县一带 , 阴阳先生要摆下罗盘仪定方位 , 左挪右移 , 直到他认为可以为止 。大体上方位为东南——西北向(乾——巽位) , 当地有“头顶紫金山 , 足蹬雁门关”的说法 。死者的儿子入墓检视 , 然后家人往墓内扔“富贵钱”、“富贵馍” 。坟丘堆成后 , 死者儿孙所持的“ 哭杖”和“ 引魂幡”要插在坟头(引魂幡也有放置于棺顶的) , 接着烧化所有纸扎(“童男童女”已经被把头或脚扭向后 , 置于棺木一侧) , 大家再祭奠一番 , 痛哭尽哀 , 然后悄然退出 , 让死者永远安息于此 。-

出殡次日清早 , 家人送饭至墓前浇奠 , 表示清死者同家人再次共进便饭 。家人次日赴坟地致祭时 , 要用锹往坟上添新土 , 使坟丘前后周正 , 不偏不斜 , 俗称“扶山” 。而太原一带自安葬后 , 一直要等到三年之后清明祭扫时 , 才允许往坟丘上添土 。两地习俗 , 相异如此 。-
到新坟添土、奠纸  , 大部分地方是在死者安葬后第三天  , 称为“复三” , 又叫“圆坟”、“暖墓” 。一般是死者的长子带领全家去 , 有的地方是凡有“服”之亲都去 , 
从人死后算起 , 每七天必祭奠一次 , 称为“做七”或“过七” 。其中一七‘称“头七”、三七又称“散七”、五七、七七又称“满七”、“断七”或“尽七” , 较为重要 。-
“一七” , 丧家设灵座 , 供牌位 , 举行隆重仪式 , 受唁开吊 。-
“三七” , 死者的子女要拿着香火 , 到三叉路口呼唤死者 , 或上坟焚香接引亡灵回家 。-
“五七” , 民间认为这一天死者亡灵回家“ 省亲”  , 丧家除举行祭奠 , 还要延请僧道诵经 , 亲友均来吊唁 。晋中祁县一带 , 面蒸供品中 , 男亡多蒸一份“莲花” , 女亡多蒸一份“如意” , 并按亡者岁数扎制纸花、剪纸旗 , 另外再糊一口“升” , 纸旗以谷草杆穿扎 , 沿路一直从家门口插到坟地 。-
“七七” , 丧家举行隆重祭奠 , 亲友都来烧纸 , 或到坟前祭拜 。-
人死后或安葬 100天后 , 即“百日” , 也是一个隆重的祭供日 , 又称“百日祭” 。到这天 , 容重孝服的要改穿常孝服 , 一般人多除去孝服 。祁县等地 , 纸扎要糊“斗” , 俗话称为“五七升 , 百日斗……”-
一个人死后  , 其子女要服孝三年 , 俗称“ 服三” , 满一周年烧纸祭奠 , 叫“周年”或“ 烧周年” , 古代称为“ 小祥” 。第二个周年叫“大祥” , 也要去坟地致祭。满三周年烧纸祭奠  , 死者的亲友毕至 , 各带供品、纸扎 。三周年过后 , 死者的子女即可脱去孝服 , 改换平常衣着 。所以三周年又叫“脱服”或“除孝” , 古代称为“衤覃”(tan 坦)服 。按照传统的说法 , 丧葬礼仪至此才算正式结束 。-
死者亡故次年的“清明”节当日或前一日 , 晋中一带还有一种“烧心”的习俗 。这一天 , 家人、亲友 , 特别是出嫁的女儿须亲至坟地供奠。祭品除衣帽鞋袜各式纸扎外  , 还要蒸空心的面供和( huo活)“面心” 。供毕埋于墓前 。“烧心”又称“安心” , 其意在于告慰亡灵 , 从今以后勿须惦念阳世亲人 , 尽可以安心阴间了 。-
“服三”之后 , 对死者的祭奠转入普通的上坟 , 不再有特殊的忌日 。上坟一年大致三次:即清明 , 举新火;七月十五 , 尝新谷;十月初一 , 送寒衣 。也有一年五祭的 , 即除了以上三个节令外 , 再加上元旦和冬至 。籍此 , 家人在悠长的岁月中继续保持着同死者的“联系” , 并寄托自己绵长无尽的哀思 。-
二次土葬起金在棺材拿起来的玉佛有什么意义?
按传统和风俗来看 , 各有地方不同意义:二次起金的适合一脉子孙配带吉祥 , 也有说法二次起金不宜配带 , 只可做藏品!
搬家忌:朱雀须用 凤凰符制 否则 诸事不宜 开光 修造 安葬什么意识
【| 真的古币五帝钱怎么知道是否是经埋葬出土的?五帝钱需要开光吗?求解】搬家忌讳有朱雀星怪 , 要用凤凰符压制 , 否则有不吉利 。什么事都不好 。
开光:指给神佛或法器开眼放光 , 使之具有法力 。
修造:指建造房屋
安葬:指埋葬先人

本人安徽六安的 , 我们这边是土葬的 。有谁知道用香油给去世的人擦身体是民间的什么习俗?
俗称开光 , 也有用白酒的 , 有只擦面部的 , 擦全身应该属于类似的习俗 , 也有一定防腐作用
人死了之后一般什么时候下葬
要根据各地风俗习惯而定
死了人几天下葬
死后一般几天葬 。大多都是停尸 , 而在这几天亲朋好友都来吊孝 , 死者子女整天陪着来客哭泣 , 尤其是在农村 , 人们会哭的惊天动地 , 甚至一些儿媳妇和出嫁的女儿还要嘴里叨念着哭 。
人死后停尸几天下葬除了为给亲朋好友都来吊孝 , 见最后一次面外 , 让大家瞻仰遗容外 , 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想呼唤回死者的灵魂 , 让死者起死回生 。但这一点大家却忽略了 , 而只是传乘下一些形式 。
据说 , 在很久很久以前 , 一位长者死后 , 他的家人非常悲痛 , 大声哭泣 , 结果三天后者又活了(因为医学上有假死现象) , 该人回忆说他临时的灵魂出壳 , 是亲人们的哭声与悼念声 , 强行让死人的意识与死神抗衡而重新回到人间 。
以后 , 人们为了盼望死去的亲人能够重新活了 , 而停尸几天下葬 。而一些亲朋好友都来吊孝 , 大家一起哭泣 , 也是为了帮助家人一起呼唤死者 , 盼望他能起死回生 。就这样一直流传下来了停尸几天下葬和哭泣的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