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促进海外中医药落地生根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 , 中医药早期参与、全程介入疫情防控工作 , 已成为“中国方案”的亮点 。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稳步推进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的不断深入 , 中医药在世界卫生舞台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
世界卫生组织近日发布《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专家评估会报告》 , 明确肯定了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鼓励世卫组织会员国在其卫生保健系统和监管框架内考虑使用中医药治疗新冠的可能性 。 2022年年初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 ,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 , 发布多语种版本新冠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 , 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享中医药抗疫经验 , 向28个国家派出中医专家协助抗疫 , “三药三方”等有效抗疫中药方剂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 , 为全球抗击疫情发挥积极作用 。
在当前疫情背景下 , “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中国实践的成功范例 , 为中医药深度参与世界卫生健康事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 未来中医药将全面深入走向世界 。 “好风凭借力” , 在这一历史机遇下 , 加快中医药“走出去”的步伐 , 不能一条腿走路 , 必须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 促进更多的中医药项目在海外的落地生根 。
以针灸为例 , 其在海外的落地生根最具有代表意义 。 早在公元6世纪 , 我国针灸就已经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邻国 , 17世纪由传教士带入欧洲 。 1997年美国国立卫生院举行的听证会肯定了针刺的有效性 , 进一步加速了针灸的国际化进程 。 2010年 , 中医针灸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不仅标志着中医针灸在人类医学发展史上的独特作用和突出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 也标志着中医针灸的传承保护、发展利用获得了联合国的国际“通行证” , 当前 , 针灸已经在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广泛应用 , 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传统医学方法之一 , 也是我国为数不多拥有国际话语权、处于领先地位并有望取得原始创新突破的学科领域之一 。
而具体到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推动针灸在海外发展方面 , 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三方面加以提升:一是要提升中医针灸国际服务能力和水平 , 依托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和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医药海外中心等打造一批针灸国际服贸“国家队” , 输出优质高效的中医针灸医疗服务 。 二是要提升我国在中医针灸领域的话语权 , 积极主导中医针灸国际标准的制定 , 组织推动中医针灸国际大科学计划;实施中医药学科“海外伙伴计划” , 加强国内院校、科研院所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中医药联合实验室等 , 坚持“以我为主”“优势互补”的合作研究 , 开展重大疾病防治、中医药领域重大装备研发、重要科学问题阐释等 , 用国际化语言讲清楚中医药的科学内涵 。 三是要推进中医药院校国际化办学和海外招生的能力和规模 , 加强面向海外的中医针灸高层次人才培养 , 为中医药项目在海外落地生提供可持续的“源头活水” 。
尽管如此 , 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 , 中医药国际化仍然存在“短板”:国际政策壁垒还未完全打破 , 尤其是在欧美国家 , 中成药、中药饮片“药物身份”问题依然存在;我国中医药在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还不足 , 在全球植物药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不足5%;中医药文化认同和海外从业人员的资质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