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站住,你这粒花粉!( 三 )


计算花粉浓度总数的方式并不艰深 , 但过程却很繁琐 , 多年以来都靠人工读数——要在玻片上 , 一粒一粒地数清楚 。
欧阳昱晖团队曾经引进过日本的花粉计数装置 , 那部机器的设计依据是识别花粉粒径 , 只要是20-4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 , 都会被自动认为是花粉 , 结果往往比作为对比组的人工计数结果高出几倍 , 不够准确 。
团队建立初期 , 欧阳昱晖在植物研究所专家的帮助下 , 从路边的行道树上、鲜有人去的湿洼野地中 , 收集来50多种植物 。 植物学专家将他们一一编号 , 装进信封 , 写好名称和所属科目 , 形成花粉监测最早的数据库 。
在此之前 , 北京市气象局从1998年开始花粉监测 , 也仅仅只监测浓度 。 在没有网络渠道播放花粉浓度的时代 , 他们通过FM94.5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中心一天3次的天气预报插播 , 提醒大家花粉高峰期的到来 。
花粉颗粒总数用于更新每日花粉浓度之后 , 同仁医院会每隔十天半个月 , 收集自2019年开始 , 在全国不同城市建立的25个监测中心的玻片 , 开始二次读取 。 这一次他们邀请更为专业的植物学专家 , 对花粉颗粒进行品种播报 , 以及根据天气状况 , 来做第二年的花粉浓度预测 。
北京市气象局也会根据同仁医院和首都园林绿化局的分类数据 , 在每日更新花粉浓度之余 , 长期跟踪高浓度的几类花粉的到来、高峰和消失 。 通过对花粉的科目细分 , 让易过敏人群可以根据过敏源更好地抵抗“入侵” 。
其实 , 即使一个易过敏的人走进一间开满鲜花的房间 , 也不一定会产生过敏反应 。 开得鲜艳的花朵往往是通过昆虫来传播花粉 , 并不会导致人们过敏 。 更容易让人过敏的是春天的树和秋天的草 。 它们所携带的花粉轻盈 , 风一吹 , 就开始自由飘散 。
除了和人类博弈 , 花粉与大自然的关系更微妙 。 花粉研究者发现 , 日照长的时候 , 花粉量会增多;雨水天气多的时候 , 它们自然减少 。 遇上雷雨天 , 花粉能突破平时的飘飞高度 , 被带入云层 , 在电场的作用下 , 被分解成孢质碎片 。 当他们再次落下时 , 会加重人们对花粉的过敏反应 。 能起到同样增强致敏性效果的 , 还有大气中的污染物 。 大风越狠 , 花粉越“狂” 。
眼下 , 第二轮杨柳飞絮正肆意地在北京飘散 , 伴随着松科植物的花粉 。 好在一个月后 , 今年春季花粉高峰期将会以松科花粉期的结束暂时告一段落 。 到那时 , 除了每到春天就流鼻涕、打喷嚏的那些人 , 没有人会意识到 , 这座城市 , 刚刚经历了一场“战争” 。
【数据|站住,你这粒花粉!】中青报·中青网见习采访人员 龚阿媛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