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节饮食

(1)谨和五味 。五味,即酸、甘、辛、苦、咸,在中医学中则泛指各种饮食物以及它们的性味 。所谓"谨和五味”,即饮食五味要适当调配,以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 。
中医学早就认识到各种食物合理搭配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可以这样说,直到现在,这也是一份非常合理的营养膳食谱,它体现了全面均衡的营养和食物的多样化,有很高的科学性 。以谷物为主食,蔬菜为充食,肉类为副食,水果作辅助营养,基本反映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
据我国长寿老人的食谱调查,这些高龄老人的主食以大米面粉杂粮为主,荤菜吃得较少,油类以植物油为主,猪油较少,膳食大多是植物性食品,食品种类也是多样化的 。原苏联长寿老人的调查说明,任何一个长寿者都不是自行挨饿或生食和单纯素食 。他们的营养一律都是适中的、简单的、混合的,包括动物及植物食物,特别是蔬菜、水果、酸牛奶、乳酪和牛乳等,这些长寿者也没有不吃肉的 。
《灵枢·五味》对饮食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饮食物四气五味之不同:
五谷:粳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苫、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葵_}j&1squo;、韭酸、藿咸、薤苦、葱辛 。
五谷,是泛指谷类和豆类 。在我国人体所需要的80%的热量和5%的蛋白质由粮食提供,全谷制成的食品是维生素B的主要来源 。
五果,泛指瓜果类食品 。此类食品含有有机盐、丰富的维生素和有机酸等成分,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 。
五畜,泛指动物性食品 。此类食品主要供给人体蛋白质和脂肪 。
五菜,泛指一切蔬菜 。蔬菜富有水分、无机盐、丰富的维生素和纤维素 。纤维素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和肠的蠕动功能,可防止多种疾病和便秘,还可以减肥及补充其他食物的不足 。
古代中医明确无误地提出了各类食物的互补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这与现代营养学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以五谷杂粮为主食,以各种肉类、蔬菜为副食,再辅以瓜果之类,杂食以养,这是"谨和五味”的基本要求 。
五谷(粮食)含淀粉最多,是糖分的主要来源,也是蛋白质和硫胺素的主要来源;五畜和豆类是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核黄素的主要来源;五菜和五果是维生素c、无机盐、粗纤维的主要来源 。以上这些,再加上油脂和调味品,就可以基本满足机体的营养需要 。
为了合理搭配膳食,我国人民创造了许多有效办法 。主食方面的粗细粮混做、粗粮细做、干稀搭配、豆煮稀饭和副食品的荤素搭配、什锦菜、蔬菜加豆制品,都是很合理的符合营养卫生要求的 。
我国北方地区许多地方习惯食用杂和面,都大大提高了主食中蛋白质的利用率和营养价值,谷类蛋白质中的赖氨酸短缺,而在豆类中蛋白质含量较多,小米蛋白质中蛋氨酸含量较黄豆蛋白质为高,混合后可以相互取长补短,提高蛋白质的利用价值 。"谨和五味”不但对于生理状态下人的气血、五脏有益,而且在疾病状态下也有治疗作用 。
因为主食中的米、面、杂粮等,人吃了在体内多呈酸性反应,副食中动物性食物肉、鱼、禽、蛋等,尽管蛋白质、脂肪多、含热量高,但是经过消化分解,也都是酸性反应 。而蔬菜属于植物性食物,不少蔬菜含有大量维生素和矿物质 。蔬菜经过消化分解后,会呈碱性反应,从而中和酸性,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 。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能刺激肠的蠕动,帮助消化,可防止便秘 。蔬菜的纤维素在维持血糖正常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对因亚硝酸胺所致的糖尿病还有治疗作用,因为某些蔬菜能抵消亚硝酸胺的作用 。蔬菜还能促进人体对动物蛋白的吸收 。实验表明,仅吃肉类蛋白在肠内吸收率为70%,若加吃蔬菜则可使吸收率增加到80% 。有些蔬菜中还含有消化酶,有助于米面淀粉的消化 。有的蔬菜富含维生素C 。维生素C不但是生命所必需的,且有防癌作用 。
(2)避免偏嗜 。为了维持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需要各种不同的营养物质 。因此,调节饮食的另一方面,就是饮食要多样化,以保证摄取各种不同的营养素,避免偏嗜、单调和挑食 。
中医认为,包含物有辛、甘、酸、苦、咸五味的不同 。五脏对于五味有不同的需要,即《素问·六节脏象论》所谓的"嗜欲不同,各有所通” 。饮食的偏嗜,会引起脏气的偏胜 。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t肾 。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天之由也 。”五味的偏嗜过多过久,就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有所偏,则诸病丛生 。
《内经》指出:人体的内脏,可因饮食五味的偏嗜而受伤 。如过于食酸味的东西,就会肝气太盛,脾气衰竭,运化无力,则脘腹胀满;味过于咸,咸入肾, 。肾主骨,肾气偏胜,就会大骨受伤,肌肉萎缩,心情抑郁;过于食甘味的东西会出现胸中烦闷不安、面色泛黑;过食苦味的东西,会伤脾气,运化失常,使胃部胀满;过食辛味的东西,则会使筋脉松弛无力,精神也会受到损害 。
此外,偏嗜还可以引起营养不全,从而出现各种疾病 。可以这样认为,人体是由各种不同的化学物质所组成,这些化学物质的功能和结构极为重要,它具体表现为人类机体的多样性和需要的多样性 。例如,碘在机体内是合成甲状腺素的基本成分 。起调整细胞的氧化作用,满足调节体内能量代谢和蛋白质、脂肪的合成与分解 。如果缺碘,就会出现地方性甲状腺肿症状 。母亲缺碘,还可使儿童患克汀病,表现为生长迟缓、智力低下 。而食物中的海带、紫菜、海鱼、贝类等均可补充人体需要的碘 。再如维生素A,具有保护眼睛、保护上皮细胞组织的健康、增强抵抗力、促进生长的功能,而缺乏维生素A,则能患夜盲症,上皮细胞组织萎缩、角化,对传染病的抵抗力降低等 。但从动物肝脏、鱼肝油、奶油、禽蛋、胡萝卜、菠菜等食物中可以摄取大量的维生素A 。所以各种营养素和化学物质都有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任何一种都是不可缺如的,否则将影响人体正常机能,产生不健康的因素 。
其次,食物有寒热温凉等不同属性,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和,以免因长期偏食偏寒或偏热的食物而导致体内阴阳平衡失调 。现将食物分为温热、寒凉和平性3类,介绍如下:
温热类:羊肉、牛肉、狗肉、鸡肉、鸽肉、羊乳、牛乳、鹅蛋、鲤鱼、黄鱼、带鱼、乌龟、鲫鱼、乌鱼、墨鱼、红白糖、花生、芝麻、黄豆、粳米、麦粉、红枣、桂圆、荔枝、柑、橙、橘、苹果、葱、大蒜、芫荽、黄花、红薯、生姜、辣椒、花椒、胡椒等 。
平性类:猪肉、猪肝、鸡蛋、海蜇皮、白木耳、荸荠、赤小豆、豌豆、萝卜、莲子、藕、山药、苡米、菠菜、胡萝卜、西红柿、大白菜、豆角等 。
寒凉类:鸭肉、鸭蛋、蜂蜜、海藻、海带、绿豆、冬瓜、西瓜、丝瓜、黄瓜、莴苣、竹笋、黑木耳、香蕉、柿子、梨子、豆腐等 。
(3)按时定量 。按时定量是指饮食必须定时、适量,要有规律性 。饮食要按时定量是中医养生非常注意的一个方面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的"饮食有节”,在很大程度上即是指此而言 。
首先,饮食要按时,要有规律性 。中医认为,人以水谷为本,"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灵枢·五味》)饮食的规律性,是依照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来安排每日的进餐时间,这样可使每次进餐摄入的热量和营养素及时补充人体的消耗,做到热量和营养素的"收支平衡 。”
我国人民一般习惯于每日三餐,每餐之问,间隔5~6小时 。一般混合性食物,在胃中约停留4~5小时,而且消化器官也应当有一定的休息时问,才能恢复其正常功能 。所以,一日三餐,两餐之间间隔5~6小时,是符合生理要的 。但应注一意,为了适应生理状态和工作的需要,还应注意一日三餐的合理分配 。一般地说,由于白天工作量大,能量消耗多,机体代谢旺盛,因此,早、中两餐要量足质高;晚间活动量少,特别睡眠时活动量降到最低值,代谢缓慢,所以晚餐要吃少,如摄入过多营养物质,就会转化成脂肪贮存起来 。另外,晚餐摄入过多,还会增加胃肠负担,出现腹胀、消化不良,影响睡眠 。欲语所说:"早饭吃好、午饭吃饱、晚饭吃少”是有一定道理的 。
进餐时间,一般在早上7时左右,中午12时左右和晚上6时左右 。曹希亮提出,早餐应占全日总量的30%~35%,午餐应占全日总热量的40%,晚餐应占全曰总热量的25%~30%,可供参考 。
进餐时问和进餐次数也要因人制宜 。如老年人脾胃虚弱,应当少食多餐,以利消化吸收 。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尊老之人,不能顿饱,但频频与食,使脾胃易化,谷气长存 。”有资料表明,少吃多餐,不但能使人不至于过胖,而且有益于心脏 。据1400位60~64岁老人的调查,每日进餐两次者有1/3忠心血管疾病,而每目进餐5次者,只有1/5患病 。一,其次,是饮食必须定量,忌暴饮暴食 。
《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经常饮食过量,不仅会导致消化不良,而且还使气血流通失常,损伤正气 。正如《素问&1squo;五常政大论》所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明代敖英《东谷赘言》也谈到多食的害处:"多食之人有五患,一者大便数,二者小便数,三者扰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养,五者多患食不消化 。”
【如何调节饮食】现代医学认为,人体对热量的需求等基础需要量加活动需要量,基础需要量在成年以后每10年下降2%左右 。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活动量的减少,基础需要量和活动需要量都有所减少,进餐量也应有所减少 。而多食则有可能增加体重,使人肥胖,从而成为高血压、冠心病的易患者 。再者,每次进餐过多会使血液集中在肠胃,心脑等重要器官相对长期缺血,就会出现困倦、工作效率低下,还会引起冠心病患者的心绞痛发作 。长期饱食还会使人未老先衰,折损寿命,并会诱发胆囊炎、胆石症、糖尿病等,对脑力劳动者影响更大 。
(4)食宜清淡 。清淡饮食,一般是指以五谷杂粮为主食,以豆类、蔬菜、瘦肉、植物油,以及适量的动物脂肪为副食的膳食 。
前已述及,动物性食品是人体蛋白质和脂肪的主要来源,但也不是摄入的越多越好 。中医认为过多摄入的动物性食品为"膏粱厚味”,易引起痈疽疮疡等疾病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
"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素问·通评虚实论》也指出:"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其次,古代医家和养生家特别强调饮食不宜过成,即应少吃盐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千金要方》也指出"咸则伤筋,酢则伤骨,故每淡食 。”
现代研究已证实,中医养生学提供”食宜清淡”是有科学道理的 。经常过食酒肉、油腻、煎炸、辛辣之品能诱发疾病 。如膳食中脂肪摄入量过高,会使血中脂蛋白、胆固醇增加,中年以上的人由于内分泌的改变和脂类代谢的失调,摄入过高的肥肉类食物,胆固醇就会在血中堆积,并从动脉的内膜渗透到动脉管壁,特别是低密度的脂蛋白沉积在血管壁上,可使管腔变窄,管壁变厚、变硬,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导致高血压、冠心病、这两种病往往是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 。所以,控制动物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量是十分必要的 。同样,过量摄入食盐也是有害的 。张揆一介绍武汉医学院卫生系流行病学教研室等按照1978年全国统一的标准和方法,对大冶钢厂综合车间1000人进行了高血压普查,从查出的57名高血压病例中选出35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衡性测定,这些对象各项特征与全体高血压病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全体受试者三餐集体用膳,每日每人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 。一切生活、劳动照常,保证不另吃含盐食品 。绝大部分未用药物治疗,已用药者试验时停药 。将35个病例分为两组,互为对照 。试验1个月后,在35名受试者中,37.1%的收缩压和2.5%的舒张压不受限盐的影响 。其余的人无论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在盐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克的条件下,两者下降10毫米汞柱以上者均达60%,其中收缩压下下降30毫米汞柱以上者占28.6%,舒张压下降20毫米汞柱以上者达22.9% 。有一部分人血压降压至正常水平 。上述试验提示:盐摄入量过多,可能是高血压的原因和发病因素之一 。
但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动物脂肪摄入的控制需要注意不能过分,否则可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摄入,如维生素A、D的吸收可下降 。另外,植物油的摄入则不必限制,因为植物油主要含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胆固醇的血中的含量;还有些植物油,如玉米油、花生油还含有亚麻油酸和亚油酸等成分,能使肝内的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促成胆固醇的排泄,可降低血中脂质的含量,同时对增加毛细血管弹性也有一定好处 。
总之,饮食宜清,不宜过食动物性脂肪和刺激性调味品;饮食宜淡,不宜过食盐 。值得提倡的是,应当多食用蔬菜,因为蔬菜中富含纤维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从中医营养的观点来分析,蔬菜有增加肠蠕动i健脾开胃之功,可以助脾运化,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 。
(5)合理烹制 。现代医学确认,食品理想的组成成分,在各种天然食物中都是不具备的,不论是营养不良还是营养过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膳食的营养成分不平衡,因此提出"平衡膳食”的概念 。
中医养生学认为,合理的膳食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五味的调和,二是烹制的合理 。
《素问·六节脏象论》说:"五味入口,藏于肠胃 。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说明人体阴阳气血及脏腑机能协调,正气旺盛,身体康健的前提是人们应使摄入之食物五味比例协调 。中医养生学把食物分为谷、肉、果、菜四大类,四类食物之间养、助、益、充的关系,明确提出了相当科学的膳食原则,即便现代营养学的"合理膳食组成”或是"平衡饮食”,也未能脱离上述四类食物,只是增加了乳类 。
膳食原则确定之后,烹制的合理与否就成为关键所在 。
合理的烹调方法,能防止食物中营养成分的损失,增强食欲,有利于胃肠的吸收 。
主食的烹制也应遵循上述原则 。如淘米次数要尽量减少,蒸饭不可去米汤,煮粥不要加碱,面粉不宜加工过细、过精,少做油炸、炖煮食物等 。
蔬菜含丰富的维生素、无机盐和其他营养素,不同的烧煮加工方法,其营养价值也往往不同 。
一般说来,蔬菜应先洗后切,立即烹调 。一些蔬菜在烹调前的不恰当处理,如先切后洗、开水浸烫等,都会导致维生素c不同程度的丢失 。以新鲜蔬菜维生素c含量100%计,卷心菜切后冲洗,维生素c损失率为5.4%,开水浸烫则高达45.5%;青椒经开水浸烫,维生素C的损失在50%以上 。蔬菜洗切后,应立即烹调,如搁置30分钟,黄瓜中的维生素C损失率为30.6%,青椒为17.2% 。这是因为维生素C性质不稳定且易溶解于水的缘故 。
蔬菜熟炒后应立即食用,不但可以保持菜肴的色、香、味,还可以避免营养素的损失 。如果烹调后搁置一段时间,营养素的损失会随之加大 。如卷心菜炒后搁置5小时,其维生素c的损失率由27.8%增加到52.7%,黄瓜由35 。8%增加到~77.1%,马铃薯由37.3%增加到79.7% 。
做菜最好的方法是炒菜,急火快炒,可以减少营养素的破坏 。煮菜时间不要太久,煮菜时应加锅盖,防止维生素B,、C丢失 。由于维生素c易溶于水,煮菜时部分营养素会转入菜汁中,因此要菜和汤一齐吃 。
炒菜或做汤,可加适量的醋或淀粉,对维生素C有保护作用,并能调味 。
动物性食物,一般都比较难以消化,烹调时应烧熟煮烂,以利消化吸收 。煮肉时,盐应迟些时问放,以利于煮烂;炒肉时可先用淀粉或酱油拌一下,这样既保护维生素、蛋白质,而且肉质鲜嫩可口 。
我国豆制品花样丰富多彩,黄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加工成豆浆、豆腐等,不仅保留原来的营养成分,而且有利于机体的吸收 。在加工过程中,加入一些矿物质,更加提高它的营养价值 。
炊具的使用,以铁锅炒菜效果最好,维生素损失较少,还可补充铁质 。若用铜锅煮菜,维生素c的损失要比用其他炊具高2~3倍 。这是因为铜锅煮菜会产生铜盐,可促使维生素C氧化 。
(6)饮食卫生 。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饮食卫生 。据《周礼》记载,周朝就有专管饮食卫生和营养的"食医”,孔子在《论语·乡党》中也指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馁而肉败不食,食恶不食,臭恶不食”、"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汉代医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中也指出:
"诸肉及鱼,若狗不食,鸟不啄者,不可食之 。”"肉中有朱点者,不可食之”,"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六畜自死,皆疫死,则有毒,不可食之,”等等 。以上均说明,古代的养生家们已经认识到了"病从口入”的道理,强调了饮食的清洁卫生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 。
另外,古代养生家讲究的"吃饭的学问”,亦属于饮食卫生范畴 。如《千金要方》说:
"食当熟嚼,人之当食,须去烦恼”,又说:"食毕当漱口数过,令人牙齿不败口香”;"食毕当行步踌躇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寿世保元》也说:
"食饱不得速步走马,登高涉险,恐气满而激,致伤脏腑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 。食过多则结积,饮过多则成痰癖 。”
现代医学认为,咀嚼是帮助消化的环节 。进食时细嚼慢咽,能使唾液大量分泌 。唾液中的淀粉酸可帮助食物的消化,还有溶菌酸和一些分泌性抗体可帮助杀菌解毒 。口中唾液与食物的充分混合,以及通过细嚼使食物磨碎,都可减轻胃的负担,促进胃的消化吸收 。
安静愉快的情绪有利于胃的消化,食前食后保持这种精神状态,对于养生保健具有重要意义,这就是所谓的"人之当食,须去烦恼” 。良好的情绪、安静的环境,作为一种良性刺激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 。至于进食前后情绪过分波动,会影响食欲和消化液的分泌,久则还可发生胃病 。
饭后漱口是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使口腔清洁,清除食物残渣,可以有效地防治龋齿和牙垢 。
进事宜缓行,不可"饱食即卧 。”食后缓行有利于食物的消化,而食后即卧会使饮食停滞 。此外,饱食后跳跃、骑马、登高等各种活动都是不适宜的,会损害健康,引起胃肠疾病 。
(7)四时调食 。四时调食即顺应自然界四时之变化,适当调节自己的饮食 。这种四时调食的观点是建立在中医养生学整体观念的基础之上的 。饮食是人体与外界联系的一个方面,所以在饮食方面也应适应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而做相应的调整 。
丘处机《摄生消息论》分四季论养生之道,他说"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当夏饮食之味宜减苦一增辛以养肺”,"当秋之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等等 。
春三月,人体肝气当令,所以饮食宜减酸益甘,以免肝气生发太过,特别是素体肝阳偏亢者,春季最易复发,故除了注意饮食调节外,最好以药物预防,可用甘味食物养脾气 。
夏三月,气候暑热,人体消化机能下降,故宜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特别要注意多吃些营养丰富的蔬菜、水果等 。夏天出汗较多,津液相对亏乏,故适量饮用"绿豆汤”等冷饮,补充水分、清热解暑 。但冷饮不宜过量,否则有害无益 。正如丘处机《摄生消息论》所说:
"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冰、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 。”
我国人民自古就有饮茶解暑的习惯 。
《神农本草经》说:"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堕、轻身、明目 。”近代名医蒲辅周也认为:"茶叶微甘、微寒而兼芳香辛散之气,清热不伤阳,辛开不伤阴 。芳香微甘,有醒胃悦脾之妙 。”现代研究证明,茶叶除含有粗纤维、胶质、叶绿素外,还含有生物碱、黄酮类、鞣质、维生素、麦角甾醇、挥发油,以及少量的烟酸、硫胺、叶酸、蛋白质、矿物质等 。饮茶能提神醒脑,解除疲劳,增强记忆力 。因此,夏季饮茶解暑要比冷饮效果更好 。
但饮茶也应适度,过多的水分以及含鞣酸过多的茶,会冲淡胃液或使消化道黏膜收缩,影响食欲、消化和吸收 。
秋三月,是胃肠道疾病的好发季节,此时尤应注意饮食卫生,以防"病从口入” 。此外,立秋之后,不可再贪凉饮冷,以免损伤脾胃 。
冬三月,阴盛阳衰,是素体虚弱者进补的较好时机 。冬季进补的关键是食补,即以食物之性,补机体之虚,纠阴阳之偏 。补益之品甚多,可因人制宜,选择用之 。气虚者,表现乏力、气短懒言、头晕、出虚汗、小便清长,可用人参炖鸡汤;血虚,表现面色萎黄、头晕眼花、手足发麻,可以吃红枣、桂圆、动物的血和肝脏;阴虚者可吃圆鱼、乌龟和淡菜;阳虚者可进食牛、羊肉及狗肉等温中被虚、和血暖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