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五子指的是哪五个人 北宋五子分别是指哪几个( 二 )


当时的程颢只有十五六岁 , 在听完周敦颐论道后 , 他便厌弃了科举之业 , 慨然有求道之志 。 后来程颢还追思这段求学经历 , 说:
“昔受学于周茂叔 , 每令寻仲尼、颜子乐处 , 所乐何事 。 ”
周敦颐要程颢思考这个问题:颜回家境贫困 , 生活在陋巷里 , 人们都不堪其忧 , 他却也不改其乐 , 所谓的“安贫乐道” , 究竟是在乐什么?这个问题对程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使他渴望学习颜回所乐的那种“道” 。 后来他甚至说“欲学圣人 , 且须学颜子” , 颜回成了他毕生的榜样 。
程颢曾经很喜欢田猎 , 他对周敦颐说现在自己已经没有这个爱好了 。 周敦颐却不以为然地说:“何言之易也!但此心潜隐未发 。 一日萌动 , 复如初矣 。 ”告诫程颢克己复礼并非易事 。 过了十二年之后 , 程颢偶然看到猎人打猎 , 不觉触发了好猎之心 , 这才明白周敦颐的用心良苦 。
成年之后的程颢似乎还与周敦颐存在联系 , 他曾说:“自再见周茂叔后 , 吟风弄月以归 , 有‘吾与点也’之意 。 ”说明时隔多年 , 师徒之间依然像孔子与曾点一样 , 有着共同的志向 。
宋仁宗嘉祐二年 , 程颢考中了进士 , 那年的榜单上还有张载、苏轼和曾巩等人的名字 。 程颢被授予京兆府鄠县主簿的官职 , 那时的他才二十四岁 。 据说他担任公职期间 , 常常书写“视民如伤”四个字来告勉自己 , 并且说“颢常愧此四字” 。
程颢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 , 认为“治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 , 治国需要求之于教育 。 他在晋城做官时 , 当地风俗朴陋 , 民不知学 , 几百年里都没有人考中科举 。 程颢上任后兴办学校 , 与好学者讲论终日 , 过了十多年当地登科者多达十余人 。

北宋五子指的是哪五个人  北宋五子分别是指哪几个

文章插图
程颢 , 字伯淳 , 号明道先生
反对新法 , 退隐讲学
熙宁二年 , 经吕公著举荐 , 程颢进入朝中担任太子中允一职 。 宋神宗很赏识他的才华 , 每次召对结束时都会说“频求对来 , 欲常相见尔 。 ”
后来王安石逐渐受到重用 , 程颢便告诫神宗要仁政爱民 , 不能追求功利 。 宋神宗虽然嫌弃他过于迂直 , 却依然敬重不衰 。 王安石相继推出青苗取息、卖祠部牒等新法后 , 大臣们相继投劾离去 , 党争的势头已经在酝酿 , 这让程颢感到不安 。 他在《论十事劄字中》阐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 , 认为“圣人创法 , 皆本诸人情 , 极乎物理” , 只要生民之理有穷 , 那么先王之法也是可以改变的 。 他认为不应当泥古不化 , 循名废实 , 斥责保守派为“陋儒之见” 。 但当时的保守派已经被罢斥 , 真正危险的其实是冒进派的改动一切思想 。
程颢认为在变法的过程中 , “惟天理之不可易” , 所谓的“天理”就是人所赖以为生的东西 , 近则为衣服饮食宫室器用之类 , 远则为某些制度规律 。 例如要想让百姓生存 , 就得使其有恒产 。 唐朝尚有口分授田之制 , “今则荡然无法 , 富者跨州县而莫之止 , 贫者流离饿殍而莫之恤” , 这才是变法需要解决的问题 , 而不是想法设法厚敛于民;程颢认为使百姓有恒产 , 就是个千古不变的道理 。 而王安石的变法目的只是富国强兵 , 没有考虑所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 。 为了补充国库 , 应对“三冗” , 结果却折腾的民心沸腾、天下骚动 , 更严重的是会引起朝中的党争 , 遗患无穷 。
从立场上看 , 程颢处于王安石与司马光的中间 , 并不偏向任何一方 , 只是当时王安石当政、司马光在野 , 所以他才对王安石多有批评 。 王安石对程颢也很有敬重 , 称赞他“忠信” 。 一次王安石与言者厉声争论 , 程颢在一旁劝解说:“天下事非一家私议 , 愿平气以听 。 ”安石为之愧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