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就曾经说过“不学诗, 无以言”, 对中华民族而言, 诗歌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文化基因之一, 诗歌不仅是诗人文才的表现, 更是一个时代的忠实纪录 。 说到写诗, 有唐一代可谓是诗歌的时代, 只要是中国人, 就不会不怀念长安城中的纸飞墨香、不会不惊异北地边塞的风沙苦寒、不会不留恋那蜀地剑阁的重岩叠嶂, 唐诗中有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
文章插图
杜甫诗全集校注 。 杨道 摄
文章插图
河南开封古吹台, 李白与杜甫、高适曾在此携手同游 。
文章插图
孟启《本事诗》 。
唐人写诗浩如烟海, 即使是千年过去后, 仍然时时被人们挂在嘴边的就数不胜数 。 但是, 正所谓“李杜文章在, 光焰万丈长”, 一提起唐诗, 每个人脑海里最先出现的却总是“李白”和“杜甫”这两个名字, 李杜二人, 一谓“诗仙”、一谓“诗圣”, 其二人所代表的是唐诗的最高境界 。
号为“诗史”
与“诗仙”李白相比, 杜甫这位“诗圣”似乎显得有些暗淡, “仙”总是飘逸的, 诗仙李白可以以风为马, 千里江陵一日还;但是杜甫不同, 这位诗圣只是默默地行走于人间, 用一支笔书写着人间的百态 。 但这也正是杜甫能够“封圣”的原因:天上的神仙毕竟虚无缥缈, 只有阅尽人间百态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圣贤 。
杜甫在活着的时候并不是那种名满天下的诗人 。 有唐一代, 诗人们大多洒脱, 诗仙太白更是有天子“呼来不上船”的风流轶事, 相比之下, 杜甫的生活显然太“正常”了, 正常到在许多有关当时诗人活动的记载中, 他的名字也仅仅会出现在不太为人所重视的角落里 。 甚至, 就连李白也曾经写诗戏弄杜甫, 称:“饭颗山头逢杜甫, 头戴笠子日卓午 。 借问形容太瘦生, 总为从前作诗苦 。 ”世人皆喜欢天才, 像杜甫这样凭着吃苦而造就的诗人, 是很难成为大众偶像的 。
但是, 沉默的杜甫却忠实地记录着时代里的一切 。 杜甫生逢安史之乱, 大唐正由盛转衰, 前半世的豪华和后半世的寥落, 杜甫历历在目, 从“忆昔开元全盛日”到“洛阳宫殿烧焚尽”, 连年的兵隳将一个强盛的王朝折腾得百孔千疮, 而诗坛也随着国势的衰微而渐渐失去了它的轻盈 。 在杜甫去世百余年之后, 诗人孟启在一片风雨飘摇中重新发现了杜甫的意义, 在孟启所著的《本事诗》中, 对杜甫有这样的评价:“杜逢禄山之难, 流离陇蜀, 毕陈于诗, 推见至隐, 殆无遗事, 故当时号为‘诗史’ 。 ”这是有关杜甫“诗史”最早的记载 。
不朽的“三吏”“三别”
杜甫出身门户不低, 其先祖是晋代名将杜预, 祖父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 作为京兆杜氏家族成员, 杜甫虽没有赶上家族鼎盛之时, 在生活上却也要比一般文士要好上不少 。 虽然出身名门, 杜甫的目光却始终是向下的, 他执意在尘世间打捞着诗意, 将自己一生的经历写进诗里 。
天宝十四年, 安史之乱爆发, 潼关失守, 杜甫也随之流落四方, 颠沛流离, 在这一过程中, 杜甫写下了《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六篇歌行体诗作, 后世称之为“三吏”“三别” 。 这六首诗可以说是杜甫不朽的名作, 假如杜甫的其他作品全部轶失, 仅凭着这六首诗, 就足以成就“诗史”的美名 。 “三吏”“三别”勾勒出了乱世景象, 以小人物的活动和心理来呈现出战争对人的伤害, 不仅如此, 在诗句中, 杜甫还毫不回避自己内心的矛盾和复杂, 战争虽然残酷, 但是想要终止战争, 恐怕还需要借助于战争的手段才行 。 这种个人、民众、时代的情绪在杜甫的诗中常常呈现出一种纠缠的状态, 这也正是“诗史”的精神, 历史是客观的, 杜甫并不想给时代下一个确定的结论, 而是真实地呈现出时代的每一个侧面, 将是非功过留给后世评说 。
- 老九门小说结局是什么 老九门小说结局是啥
- 女生说想我了吗 怎么幽默回复
- 明英宗历史简介 明英宗是昏君吗
- 包拯一生做过哪些官职 包拯是几品官
- 天安门柱子简笔画:北京天安门的“华表”是做什么的?
- 两弹一星指的是什么 两弹一星指的是什么
- 为什么一直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十五的月亮为什么十六圆
- 四十不惑出自哪里 四十不惑的意思
- GKD是什么梗 GKD是什么意思啊
- 光脚不怕穿鞋的什么意思 光脚不怕穿鞋的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