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打一针“疫苗”就能降血脂是咋回事

在我国慢性疾病中 ,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相关死亡率一直高居首位 , 究其原因 , 往往离不开“血脂异常”这个诱因 。 为了预防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不良事件的发生 , 降脂治疗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 但现实中 , 有的患者不规律吃药 , 有的患者吃药效果不佳 , 因此医学界一直在研究更有效的降血脂办法 。 近来 , 不少人询问一种叫作Inclisiran的新型“降血脂疫苗” , 据说“打一针顶半年” , 真有这种方便有效的治疗方式吗?我们对降脂这件事还有哪些需要了解的知识?
“疫苗”实为新型降脂靶向药
目前 , 我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 心脑血管疾病人群日趋增加 。 对于长期吃药和打针这两种降脂治疗方式 , 后者对很多服药依从性不好的人而言 , 更容易接受 。 那么 , 打针降血脂 , 能否推广呢?
事实上 , Inclisiran并非大家理解的能预防疾病的“疫苗” , 而是一种降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俗称“坏胆固醇”)的靶向治疗药物 , 这个药物已相继进行了临床Ⅰ、Ⅱ、Ⅲ期试验 , 获得了降脂的安全性及疗效数据 , 并于2020年在欧洲上市 , 但目前在我国仍未获批上市 。
在欧洲获批上市的Inclisiran用于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降脂治疗(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对已经发生冠心病和其它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的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 目的是改善症状、防止病情进展、改善预后 , 降低病死病残率 , 同时防止疾病复发) 。 2021年12月底 ,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批准了Inclisiran上市应用于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治疗 。
Inclisiran是化学合成的小干扰核糖核酸(siRNA) , 它可以和肝细胞浆中PCSK9蛋白的信使RNA(mRNA)结合并将其降解 , 从而抑制PSCK9蛋白的表达 , 最终可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 。
前期研究证实 , Inclisiran能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降低50%左右;同时它可以降低细胞内及细胞外PCSK9蛋白的水平 , 从而明显、长时间减少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 。 临床治疗时只需每3-6个月皮下注射一次 , 患者的用药依从性预计会提高 。
根据当前披露的信息 , Inclisiran适用于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 , 可在饮食和生活方式干预且服用最大耐受剂量他汀基础上进行联合治疗 , 以及适用于对他汀类药物不耐受的患者进行单药治疗 。
不过 , 由于Inclisiran使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还需要扩大样本的临床试验给予进一步证实 , 现在谈论大范围推广为时尚早 。
医生为何青睐他汀类药物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 , 降血脂的一线治疗方案仍是口服降脂药 , 那么这些降脂药有何利弊?发展趋势又如何呢?
对于血脂异常的患者而言 , 是否需要启动降脂药物治疗 , 一定是由医生根据其病情、心血管病危险分层、脏器功能等因素综合考虑来决定的 。 其中部分患者需先进行生活方式的改变 , 如戒烟、限酒、适量运动、控制体重、饮食调整等 , 再评估是否服用降脂药 。 因此 , 发现血脂异常时 , 建议患者先就医 , 而不是自行服药 。
众所周知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罪魁祸首” 。 不论是国内指南还是国际指南 , 他汀类药物都是首选的降脂药 , 它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 , 减少体内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合成 , 从而发挥降脂作用 。
临床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有很多 , 包括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匹伐他汀、氟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等 , 根据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险分层及血脂水平来选用 。 其中 , 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属于强效他汀;匹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属于中效他汀;氟伐他汀的疗效则较弱 。 一般情况下 , 根据降脂疗效、不良反应或耐受程度的不同 , 药物在使用过程中还会进行剂量或种类的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