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食疗养生?食疗养生的好处与方法

大家知道为什么要食疗养生吗?大家知道食疗养生的好处与方法吗?下面就让小编来为大家介绍吧 。

【为什么要食疗养生?食疗养生的好处与方法】 为什么要食疗养生?
通常认为,食物是为人体提供生长发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可食性物质 。也就是说,食物最主要的是营养作用 。其实不然,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能营养,而且还能疗疾祛病 。如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 。食疗养生法简称"食养" 。即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养生方法 。俗话也就是通过吃来对我们的身体进行保养 。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讲究养生之道 。很多适合养生的食品也随之被推广,常见的有养生杂粮粉,杂粮粥,药膳等等 。
更经典的说法是:食物是人类治病最好的药品,食疗养生就是用食物代替药物而使疾病得到治疗、使细胞恢复功能、使人体恢复健康 。高级均衡营养素能增强细胞营养代谢功能,使细胞获得了强大的能量;同时能激活细胞健康免疫基因,使细胞免疫活性增加、免疫细胞的数量成倍增加;能使免疫细胞有能力释放大量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直接杀死侵入细胞的细菌病毒,直接中和清除被细胞吸收的物理化学物质;强壮的免疫细胞可直接吞噬病死的细胞和废弃的代谢物,帮助功能低下的细胞恢复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有医药之父之称的希波克拉底说过:药物治疗,不如食物治疗,食物是人类治病的最好药品 。他相信人体天赋的自然免疫力是疾病真正的终结者 。
原理
“药食同源”是中华原创医学之中对人类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 。五谷杂粮,有益于人类而无害于身体,因而性“中” 。这是中华原创医学选择食品最主要的标准 。这个标准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以实验动物“检验”的客观基础上 。

在这个标准里,食品和药品并没有截然分开的界线 。食品中略略离开“中”时就会偏凉(例如绿豆)或偏温(例如豆豉) 。如果偏离“中”较远时,就是“寒”与“热” 。如果更远离“中”的就是“药”了,这就是凉药或者热药的来历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中医的治疗原则,得了热病应该用凉药,如果热得不那么厉害,就不一定要药了,用性偏凉食品(例如前述的绿豆)调节就可以了;反之亦然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食疗养生”了 。药食同源:定性与定量食疗养生和药膳并非同一概念 。前者使用食品进行调理,而后者则是将通常归入“药”范围的变成可口的食品 。比如“当归生姜羊肉汤”,既是药,但又是美味佳肴 。对于身体虚羸,冬天手脚常冰凉者而言是再合适不过的首选了 。

如果是极寒或者极热者,就叫做“毒”了 。比如同是豆类的“巴豆”,普通人只要误食一粒就会一泻如水,因为它性极热,常用以治疗极寒的病人 。所以《黄帝内经》说治病是“聚毒药以攻之”,而不是说“聚药以攻之” 。因此,无论食品、药物甚至毒药都是同源的,因为目的是相同的:就是将偏离正常状态的自组织能力恢复到常态 。
西方医学则不然 。凡药就不能是食品,食品则不准说疗效,至于“毒”就更加另类了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中医是“以人为本”的标准,而不是以实验动物为“本”的标准 。如果以通常西医动物模型去检测“巴豆”的毒性,结果相反,实验鼠吃下“巴豆”不仅不泻肚,而且会越来越发福,所以“以鼠为本”的所谓“客观”的标准,并非万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