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大医生 | 于金明:肿瘤猎手( 三 )


改变不了环境 , 就先改变自己 , 让自己带的这一组知道什么是好的 , 他默默带着团队研究和尝试放疗新技术 。 但是 , 年轻人的改革面临着重重阻力 , 不仅同事怀疑 , 有的院领导也反对 。 一次 , 于金明出国讲学 , 前脚走 , 后脚研究就停掉了 , 他赶紧打电话极力说服领导 , 研究才又继续下去 。
如何突破放射治疗的两个瓶颈?于金明想:一是将放射治疗的靶区画得准;二是让靶区照得准 。
确定了突破方向 , 于金明带着团队扎进临床科研一线 。 那几年 , 于金明和团队的工作状态是“五加二”“白加黑” , 晚餐是食堂送到工作室的包子菜汤 , 谁饿了谁吃 , 一抹嘴接着干 。 夏天苍蝇多 , 有时掉到桶里 , 喝着喝着就喝出苍蝇来 , 直到现在 , 团队一些成员提到包子还会反胃 。
从小时候用放大镜照火柴头的游戏中 , 于金明找到了灵感:焦点聚焦在火柴头上 , 火柴头的局部温度很高 , 而周围的温度并不高 , 想象一下火柴头就是肿瘤 , 用几束高能量的光聚焦到这个点上 , 火柴头点燃了 , 周围的部分安然无恙 。 这不就是理想的精准照射吗?
他跑到病区里 , 经过进一步思考完善 , 提出了利用CT机定位 , 实施“立体放疗、三维适形放疗”和“切线照射”替代“垂直照射”的新方案 。 后来 , 团队又提出“适形放疗”“调强放疗”等新理念、新思路 , 画准靶区和照准靶区的难题比较好地解决了 , 患者的疗效变好了 , 对身体的伤害变小了 , 个别老大夫的观念也慢慢转变 。
就这样 , 中国的肿瘤放疗 , 一步步被于金明团队从常规放疗引领到了以精准计划、精准定位和精准施照为特征的“精准放疗”时代 。 他们的研究成果 , 先后修改了中国、美国、欧洲、加拿大等多个国家的肿瘤诊疗指南 。
2006年 , 于金明成为第一个在美国临床肿瘤年会主会场做学术报告的中国学者 。
2006年、2009年、2017年 , 于金明带领团队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11年 , 于金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被称为中国肿瘤精确放疗的奠基人 。
改革操盘手
2001年起 , 于金明担任山东肿瘤医院院长 。 他把整个职业生涯、全部心血 , 都留在了这家医院 。
山肿地处偏远的郊区 , 被称为济南的“西伯利亚” , 曾是一家典型的“三无”医院 , 没历史、没文化、没人才 。
现在 , 这里成了国内知名的肿瘤医院 , 罹患癌症的人们大多没听说过“西伯利亚”的传说 , 他们远道而来 , 只因为相信 , 可以见到更专业的医生 , 得到更规范的诊疗 , 用上更先进的技术 。
近几年 , 医院还在国家及山东省、济南市的大力支持下 , 建设了质子中心 , 引进了全球最先进、可靠的肿瘤放射治疗新技术 。
2019年10月 , 山肿拿到全国第一批质子设备配置证 。 2022年7月 , 山肿质子治疗系统启动了临床试验 , 并已在近期完成试验 , 很快将投入临床使用 。
近些年 , 于金明在人才引进方面下了大力气 , 在国内甚至国际上广揽人才 , 吸引了多位“国家队”和省内的学科带头人加入 , 还设置了儿童肿瘤科、淋巴血液科和少见肿瘤科等新专业 , 填补了山东省内某些学科的空白 。
这与于金明对医院的定位有关 , 他希望“做精做细做强” , 而非一味扩张 。
疫情期间 , 山肿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医疗工作 , 积极救治肿瘤患者 。 过去三年 , 医院各项主要业务指标增幅均在20%以上 , 实现了高基数上的高速增长 。 他也没忘记将医院发展的红利共享给广大职工 , 大幅度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 , 打造了有温度的山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