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肾病|为什么中医一般认为水肿和心无关?原因或许在《黄帝内经》里】
文章图片
我们现代人对于水肿的认识 , 一般认为和心肾关系密切 。 但传统中医则有不同的看法 , 认为主要和肺脾肾三脏有关 , 这又是为什么呢?
之所以有水肿发生 , 主要就是存在有水液代谢障碍 , 这个机理其实中西医的认同基本相同 。 但中医认为 , 水液代谢有关的脏腑主要有肺、脾、肾和三焦、膀胱 。
相关的论述有:肺为水之上源 , 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 , 三焦为水液的通到 , 膀胱主水液气化等等 。
而最著名的就是内经的相关论述 , 如《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 , 游溢精气 , 上输于脾 , 脾气散精 , 上归于肺 , 通调水道 , 下输膀胱 , 水精四布 , 五经并行 , 合于四时五脏阴阳 , 揆度以为常” 。
《素问水热穴论》:“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岐伯对曰:肾者 , 至阴也 。 至阴者 , 盛水也 。 肺者 , 太阴也……故其本在肾 , 其末在肺 , 皆积水也 。 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 , 胃之关也 。 关门不利 , 聚水而从其类也 。 上下溢于皮肤 , 故为胕肿 。 胕肿者 , 聚水而生病也” 。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又说:“诸湿肿满 , 皆属于脾” 。
这几段经文概括起来 , 也就形成了中医对于水液代谢的总纲:其本在肾 , 其末在肺 。 而后世医家对于水液相关的症候之调治 , 基本都是遵循这个理论的 。 充其量也就是在此基础上补充 , 比如张景岳补充了“其制在脾”的部分 。
从中医病机来分析的话 , 水肿一症总不外于阴盛阳虚 。 而且 , 中医认为水液代谢的一个关键节点是“气化” , 而气化的能量源在肾阳 , 也就是说 , 水液需要被肾阳的温暖才能蒸腾气化 , 肾阳不足也就成了水肿的最基本病机 。
至于中间有脾的运化不利 , 肺的通调不畅 , 以及膀胱气化不顺等等 , 但总是没有心这个脏腑的出现 。
当然 , 和内经理论略有处于的典籍还是有的 , 比如医圣张仲景就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里提到了“心水”之说 , 认为“心水者 , 其身重(肿)而少气 , 不得卧 , 烦而燥 , 其人阴肿 。 ”
从《金匮要略》的描述来看 , 里面的“心水”基本就相当于现在的心因性水肿 。 按照金匮的说法 , 原因是“血不利则为水” 。
我们可以理解为营血运行不畅 , 于是便瘀滞而为水肿 。 而心主血 , 营血的运行主要靠心气的推动、心阳的温煦 。 如果心阳不足、虚弱无力 , 营血运行也就会迟缓不利 , 于是便可能瘀阻皮下、脏腑组织 , 至而成为水肿 。 有的则是气滞血瘀 , 心脉不畅 , 最终导致血瘀水停 。
但很可惜的是 , 金匮的这段轮式 , 似乎出现了断层 , 并没有被后世医家所重视 , 或许在内经和金匮之间 , 后世医家更多宁愿选择了内经 。 于是 , 《素问?经脉别论》里“饮入于胃 , 游溢精气 , 上输于脾 , 脾气散精 , 上归于肺 , 通调水道 , 下输膀胱”的说法 , 也就流传至今了 。
由此可见 , 中医典籍对于水肿一症的认识与论述 , 虽然至今还是以内经的说法为主 , 也就是将病因归纳在肺脾肾三脏 。 但我个人的管见 , 认为更应该结合金匮之类的论述 , 水肿之症和心也是分不开的 , 这一点已经被现代科学所证实了 。
- 同样长时间玩手机,为什么有些人视力“不”受影响?
- 木棉的花、皮、根 均有药用价值
- 有那么多种光,为什么总是嫌蓝光不健康?
- 头痛怎么办?老中医推荐的治头痛验方
- 失眠吃什么好?五种对付失眠的中医食疗法
- 营养膳食|中医治经行头痛
- 看中医前不要吃这些“染舌”食物
- 药膳是中医食疗的表现形式
- 肾脏|肾病越来越多,都是自来水惹的祸?提醒:真正伤肾的是这4种行为!
- 传播|为什么要如实、主动、及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