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花3.5万元挨7500针,植发植了个“假鬓角”?律师支招如何避坑( 二 )


律师:消费者植发如何避坑?维权难在哪儿?
近十年来 , 随着植发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机构数量不断增多 , 行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 但同时 , 不规范机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 导致行业问题不断出现 。
当消费者遇到植发问题时 , 如何维权?维权难点在哪里?对此 , 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钱宙律师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 在植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问题 , 避免“入坑” 。
首先 , 植发行业信息透明度较低 , 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 。 例如价格不透明、虚报毛囊单位数量等内容 , 同时存在虚假宣传、虚假报价、无证上岗、过度包装医生等乱象 。
“我们在地铁、公交、电梯、户外大屏、微博信息流中 , 常能看到宣称‘上午植发、下午就上班’、‘100%成功、终身不脱落’等类似广告 , 但这样的宣传并不合法 。 ”据钱宙介绍 , 根据《广告法》第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 , 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说明治愈率或者有效率”等内容 。
上述宣传语属于违法广告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广告法》第五十八条的相关规定 ,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罚款并责令停止发布 。
钱宙提醒消费者 , 如果因为看到这样的广告而进行手术 , 手术失败后 , 可以进行消费维权 。
此外 , 由于植发手术效果与消费者本身头皮状态、毛囊健康有关 , 在实践中消费者往往因为鉴定难、举证难而败诉 。 “目前 , 我国此类手术成功与否暂无相关标准 , 鉴定机构很难鉴定种植毛囊的存活率” 。
此外 , 植发行业内对于手术的效果评估也尚未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 。 钱宙说 , 这包括实际操作标准未统一 , 例如植发后多久可以洗头 , 各机构标准就不尽不同;植发仪器名称各样 , 同一厂商的同一仪器有可能具有多个名称;植发机构主体较多 , 各类型机构在技术水平、无菌操作、手术流程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等情况 。
植发本身是一种拆东墙补西墙的行为 , 人的后枕部分布着不受雄性激素影响的健康毛囊 , 将这些毛囊种植到指定区域 , 健康毛囊中会生出健康的新发 。 判断植发手术是否成功 , 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毛囊的存活率 。
植发手术前 , 机构一般会和消费者签署合同 , 其中约定毛囊成活率 , 而大部分存在纠纷的案例正是消费者认为毛囊成活率过低 。 那么 , 毛囊成活率过低 , 究竟应该谁说了算?消费者在其他医院的检测报告能否作为依据?现在是否有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
钱宙表示 , 在因毛囊成活率而产生的纠纷中 , 消费者往往处于不利的举证地位 。 “毛囊成活率与个体头皮状态、毛囊健康有关 , 诉讼中应以司法鉴定机构的意见为准 。 消费者在其他医院的检测报告仅能作为单方证据 , 根据诉讼法的相关规定 , 法院往往不予采信 。 ” 由于目前植发手术缺乏相关标准 , 司法鉴定机构也会以此项鉴定超出业务范围为由不予受理 。
2021年3月22日 ,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正式发布《毛发移植规范》团体标准 , 对医疗机构要求、手术人员资质、毛囊单位移植体的获取、毛发移植术后处理等各方面进行相应的规定 。
“行业操作规范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植发行业是十分重要的 , 但是植发手术效果评估和责任认定 , 目前尚有空白 。 对于毛囊存活率和治疗效果如果没有可量化的鉴定手段和标准 , 司法机构难以针对合同效果进行准确评估 , 即便消费者提起诉讼 , 维权也是有很大困难的” 。 钱宙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