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岑少宇:谈新冠,别再总盯着流感了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岑少宇】
疫情进入2022年 , 奥密克戎毒株在全球范围大规模传播 。 临床医生普遍认为 , 无论从致死率还是住院率来看 , 奥密克戎的毒性都要弱于德尔塔 , 更弱于疫情早期的毒株 。
上周 , 《柳叶刀》杂志发布了关于奥密克戎毒性的大规模统计研究 。 英国卫生安全局(UKHSA)收集了从2021年11月29日到2022年1月9日的英国英格兰地区新冠确诊数据 , 总数高达151万例多患者 , 其中106万例多为奥密克戎感染 , 应该说能够得出比较可靠的结论 。
和德尔塔相比 , 感染奥密克戎的整体住院风险下降59% , 就医风险降低44% , 感染后28天内死亡风险下降69% , 充分印证了临床医生的“感觉”和一些小规模的统计 。
在这样的背景下 , 是否真能把奥密克戎当作“大号流感” , 就成了一个在国内外都非常热门的话题 。
比如 , 英国的《金融时报》就煞有介事地发表文章 , 声称感染奥密克戎的致死率(IFR , infection fatality rate , 也有用risk或proportion的)已经低于流感 。 只不过 , 它用来对比的数据是新西兰流感……
为什么这么麻烦要用千里之外、总是被人遗忘的新西兰?
因为它引用的新西兰流感IFR是0.039% , 那么英国呢?哪怕在2009年H1N1大流行的时候 , 9-12月也只有0.009% , 6-8月只有0.005% 。
显然 , 拿英国的流感数据比 , 就不大好说是“大号流感”了 , 得说“大大大大大大……号流感” 。
社会|岑少宇:谈新冠,别再总盯着流感了
文章图片

老牌媒体《金融时报》“从善如流” , 受到批评后 , 马上改掉了数据的新西兰来源 , 但结论却不变 , 计算出的流感数据范围还是和新西兰那个差不多 , 反正其中有需要估计的部分 , 继续玩数据就行
暂且把《金融时报》玩弄数据的行为放在一边 , 我们其实本来就不必过于纠结在新冠与流感的比较上 。
首先 , 季节性流感和新冠都没有什么将要“灭绝”的迹象 , 未来两者很可能同时与人类共存 。
即使新冠的致死性真降到和季节性流感一样 , 也不意味着流行季的呼吸疾病死亡人数、对医疗系统的压力就会回到过去 , 极可能仍大大高于曾经只有季节性流感的时候(当然会小于两者的简单相加) 。 可见 , 考虑“常态化”的情况时 , 单看新冠或流感的数据未必恰当 。
真实世界数据应当可以看出这种叠加的压力 , 但国内由于疫情管控得好 , 对此几乎没有一手的数据和体会;而海外由于疫情严重 , 新冠致死仍然大大高于季节性流感 , 大概也难以顾及真正的“常态化”是什么样 , 还没心思想这个“我们再也回不去了”的问题 。
其次 , 流感并非什么“金标准” 。
对于人类来说 , 防护疾病要付出经济社会代价 , 避免疾病的损害也可以挽回可能的经济社会损失 , 孰轻孰重 , 不同社会判断标准迥异 , 对死亡人数的承受力也各不相同 。
人类与季节性流感共存的事实 , 并不意味着它就是判断人类能否与其他疾病共存的标准 。 只是恰好有这么个疾病 , 其传播力、危害性、防治代价的组合 , 落在各个社会大致都能够接受的范围内 。
每一起死亡 , 对个人、家庭、朋友来说都是悲剧 , 但从社会角度而言 , 这个“可接受范围”不易估计 , 却真实存在 。 其他传染病在这些方面的组合 , 也可能落在“可接受范围”内 , 并非要与流感一模一样 。
综合上述两点 , 在探讨时一味比较流感和新冠的数据没有多大意义 。 并不是说新冠的致死性降到流感水平 , 就必然要放松管控;同样 , 也不是说 , 只要还没降到流感水平 , 就一定不能放松管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