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在民间 , 素有“家有三年艾 , 郎中不用来”的说法 , 而艾叶的最早用途其实很简单 , 那就是“灸” , 因此又有“医家用灸百病”之说;艾叶是《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为数不多的几种药物之一 , 且在医圣张仲景名著《伤寒论》、《金匮要略》中 , 有两个用艾的名方 , 也就是胶艾汤和柏叶汤 , 这两个方剂至今仍是中医临床常用之方[1
。 这也说明 , 艾叶自古以来就已经融入到人们的健康之中了 。
对于艾叶及艾草来说 , 其实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载 , 比如“彼采艾兮 , 一日不见 , 如三岁兮”的诗句 , 除此之外 , 早在《五十二病方》里 , 也有记录艾熏、艾灸的疗法;但是 , 艾叶作为药物正式记载始见于梁代陶弘景的《名医别录》 , 该书对艾叶的药性理论作了较全面的论述[2
。 不难发现 , 艾叶及艾草 , 在十分古老的时代 , 无论是采摘艾草思念恋人 , 还是艾草熏灸治疗疾病 , 这都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
对于艾草的药效来说 , 在《名医别录》里还是比较详细的 , 首先明确了艾草主要有灸和煎两种用法 , 其次是明确了艾草的主要功效和临床运用 , 对于艾灸的作用 , 《名医别录》说的十分简洁 , “灸百病” , 然后对于“可作煎”的适用范围 , 也做了详细记载 , 认为艾草具有“利阴气 , 生肌肉 , 辟风寒 , 使人有子”等功能 , 临床可用于“下痢 , 吐血 , 下部?疮 , 妇人漏血”等疾病 。
对于艾叶的主要功效 , 自《名医别录》始 , 到《本草纲目》 , 艾叶的功效没有太大的拓展 。 但是在《本草汇言》里却对艾叶的功效主治 , 有了更为详细的记载 。 对于艾叶的主要功效 , 《本草汇言》归纳的有八个大字 , 那就是“暖血温经 , 行气开郁” , 至于临床运用 , 主要有“妇人血气久冷 , 肚腹作痛” , 或“子宫虚寒 , 胎孕不育” , 或“寒气内袭 , 胎动不安” , 或“湿热内留 , 白带淋沥 , 腰脊酸疼” , 或“男子风郁大肠 , 下利脓血” , 以及“肠风便血诸证” 。
不仅如此 , 《本草汇言》进一步指出 , 艾叶如果作为艾灸使用的话 , 可使“热气内行 , 通筋入骨 , 走脉流经” , 因此可以“灸百病 , 开官窍 , 醒一切沉痼、伏匿内闭诸疾” , 由此可见 , 艾叶作为艾灸用途的时候 , 功效更胜一筹 , “气血痰饮 , 积聚为病 , 哮喘逆气 , 骨蒸痞结 , 瘫痪痈疽 , 瘰疬痰核”等疾病 , “灸之立起沉疴” 。
对于艾叶的现代功效主治 , 主要集中在“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 , 但是作为艾灸 , 就能起到“温通经脉、舒经活络、祛寒除湿、行气活血、益气助阳、回阳固脱、消瘀逐痹”以及防病养生等多重功效[2
。 不得不说 , 艾叶的重要临床作用 , 还不是用于“服食丸散汤饮” , 更为重要的是艾灸 。 所以 , 《本草纲目》说 , “医家用灸百病 , 故曰灸草” 。
对于艾叶的采集 , 《本草纲目》引证《名医别录》中说 , “三月三日采” , 引证苏颂之说 , “三月三日、五月五日 , 采叶暴干 , 陈久方可用” 。 而李时珍的说法是 , “皆以五月五日连茎刈取 , 暴干收叶” , 并进一步详细指出 , “五月五日鸡未鸣时 , 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 , 收以灸病甚验” , “其茎干之 , 染麻油引火点灸炷 , 滋润灸疮 , 至愈不疼”;不仅如此 , 还引出了一段风俗习惯 , “是日采艾为人 , 悬于户上 , 可禳毒气” , 这就是民间端午采艾草插在门上的习俗 。 当然 , 现代对于艾叶的采收 , 一般是在夏季花未开的时候采收 , 不局限于五月五日这一天 。
对于艾叶的运用 , 不仅可以单用 , 也可以组方应用 , 但介于单用和组方之间 , 还有药对的运用 。 艾叶也有比较常见的药对搭配 , 比如艾叶五灵脂药对、艾叶香附药对 , 艾叶阿胶药对与艾叶与当归药对 。 艾叶五灵脂药对 , 主要起到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艾叶香附药对 , 主要起到散寒除湿、行气解郁的作用;艾叶阿胶药对 , 主要起到散寒行气、滋阴养血的作用;艾叶当归药对 , 主要起到温宫活血、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 。
艾叶的作用虽然古往今来 , 主要与“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有关 , 但是随着现代药理的不断研究 , 发现艾叶的药理作用是十分强大的 , 非一般中药可比 。 药理研究发现 , 艾叶有抗菌、抗病毒、平喘镇咳、祛痰、抗过敏、止血、抗凝血、增强免疫能力、护肝利胆、解热镇静、抑制心脏收缩及降压[1
;以及温经止血 , 辟疫驱邪 ,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 镇静 , 解热 , 利胆 , 抗氧化 , 对平滑肌的作用[3
。 不仅如此 , 药理研究表明 , 艾叶具有止血与抗凝 , 对子宫的作用 , 抗菌和抗病毒 , 平喘和镇咳 , 镇痛和抗炎 , 对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 , 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 激活补体 , 调节心血管系统功能 , 抗过敏 , 降血压、降血糖 , 抗肿瘤 , 镇静催眠 , 保肝利胆 , 增强抗补体活性等药理作用[4
。
对于艾叶的现代临床运用 , 可谓是十分广泛 , 不仅仅用于治疗妇科疾病 , 如崩漏、痛经、宫外孕、胎动不安等病外;还广泛应用于治疗呼吸道疾病 , 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感冒、鼻炎等;消化道疾病 , 如肝炎、泄泻、胃痛、消化道出血等;风湿痹痛类疾病 , 如腹痛 、三叉神经痛、关节炎等;皮外科疾病 , 如皮肤溃疡、皮炎、湿疹、新生儿硬肿等多种疾病[1
。 基本上讲 , 艾叶除了可以用于治疗痛经、子宫出血 , 胎动不安 , 月经不调 , 崩漏 , 带下等妇科疾病之外 , 对于吐衄 , 皮肤瘙痒 , 心腹冷痛 , 泄泻转筋 , 哮喘 , 咳嗽有痰[4
, 风痰阻肺型咳嗽 , 髋关节粘连等疾病[5
, 也有一定作用 。
中医历来强调中药的量效关系 , 对于艾叶也一样 。 有学者对艾叶的临床常用剂量做过研究 , 总结归纳为 , 汤剂的用量范围为5~41.4g , 常用剂量为6~30g , 如果入丸剂 , 常用剂量为1.6~10g , 如果外用 , 常用剂量为30~300g;若用于治疗痛经、不孕症、阳虚出血崩漏、月水不行、癥瘕积聚、月经后期、胞阻 , 妊娠腹痛、月经不调、闭经、月经下血、赤痢等疾病 , 可与阿胶、香附、白芍、当归等中药配伍 , 汤剂常用量为5~41.4g , 入丸剂常用量为1.6~10g;用于治疗炎性肠病 , 可与伏龙肝、小茴香、砂仁配伍 , 常用量为6~10g;用于多汗证 , 可与桂枝、龙骨、牡蛎配伍 , 常用量为10g;治疗牛皮癣、肩痹等疾病 , 可与陈皮、醋配伍 , 外用量为30~300g;用于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可与桂枝、透骨草、栀子配伍 , 常用量为10~30g;用于风湿性心脏病 , 可与白术、西洋参配伍 , 常用量为6~12g[6
。
对于艾叶来说 , 它在临床运用中 , 无论是内服 , 还是外用 , 它的主要功效集中在“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与“逐冷除湿” , 而且现代药理对它的发掘 , 可谓是锦上添花 。 尤其是药理研究发现 , 艾叶平喘镇咳祛痰 , 抗菌抗炎抗病毒 , 抗氧化抗过敏抗肿瘤 , 降血糖降血压等 , 都是“棒棒哒”的药用功效 。 然而 , 艾叶的内服外用的临床应用 , 其实远远没有艾灸的作用强大 。 但是作为非艾灸用途 , 艾叶的临床作用 , 也已经十分强大了 , 而且仍有更多可发掘的空间 。 不过 , 艾叶虽然药理作用强大 , 但也有它的不适应证 , 比如阴虚血热、血热为病、阴虚火旺、血燥生热、宿有失血以及经期的女性 , 要慎用 , 另外 , 孕妇也要慎用艾叶 。
参考文献
[1
梅全喜 , 徐景远.家有三年艾 , 郎中不用来[J
.家庭中医药 , 2003 , (9):54.
[2
张元 , 康利平 , 郭兰萍 , 等.艾叶的本草考证和应用研究进展[J
.上海针灸杂志 , 2017 , 36(3):245-255.
[3
沈映君.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药理学(第2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11.
[4
袁林祥 , 吴航宇 , 邱彩玲.艾叶的药物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浅析[J
.当代医药论丛 , 2020 , 18(2):171-173.
[5
顾蘅 , 余晓玲 , 张毅.艾叶的现代研究及临床新用[J
.中医临床研究 , 2016 , 8(22):58-60.
[6
马旭 , 卫若楠 , 于同月 , 等.艾叶的临床应用及其量效关系[J
.吉林中医药 , 2021 , 41(11):1502-1505.
【一味奇妙的中药,抗菌抗过敏抗肿瘤,降血糖降血压,平喘镇咳祛痰】【本图文由“神希园”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 。 作者神希园(全球中医人士的精神家园 , 中医生命科学的博物图鉴) , 未经授权 , 请勿转载、复制】
- 口服的司美格鲁肽该怎么吃?牢记四大注意事项,效果好还安全
- 【每日一练】健身没有所谓的失败,只有不断挑战自我的勇气!
- 同龄人都能尝尽爱情的苦,只有我还在品腰部的痛
- “免疫力强”的人,一般有10个特征,若能达到5个,恭喜
- 活血化瘀最厉害的中成药,有了他全身气血都通了
- 荷尔蒙分泌旺盛的女人,一般有4个特征,更显魅力,对照看看
- 身上的肥肉不掉?这几种减肥方法不看真后悔
- 做好这4件事,才是真正有效的减肥良方
- 阳萎不举,3张“王牌方”,应对各个年龄段的男性!
- 六十岁不是挡在健身门外的坎,科学锻炼让你重获年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