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全球数治|建立全国统一电子病历体系难在哪

【数据|全球数治|建立全国统一电子病历体系难在哪】日前 , 国家卫健委公开 表示正在研究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药品器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保等信息标准体系 , 并逐步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 卫健委这一表态在医疗产业界迅速引发广泛 关注 , 部分业内人士认为构建全国统一电子病历体系初见曙光 。
建成全国互联互通、实时共享的电子病历体系将会给广大中国百姓、医疗机构以及医疗产业带来积极影响 。 首先 , 作为数字化的医案、病案及个人健康记录 , 电子病历可以整合集成患者的核心健康数据 , 以先进技术手段进行综合分析 , 从而得出更加精准的诊疗方案 , 有利于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 其次 , 电子病历既能克服手书病历字迹潦草、信息错漏等弊端 , 提高数据记录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 又可方便医生及时调取患者病史、就医记录、检查结果等信息 , 避免重复检查和患者奔波 , 从而大幅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生工作效率 , 并为远程诊断、分级诊疗、医保控费等提供有力的数字基础设施支撑 , 实现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的智慧医疗服务 。 与此同时 , 海量病历数据的集中存储也将极大方便医学临床教学与研究 , 医疗大数据分析能够促进发掘医学潜在规律 , 助力学科发展 。
中国探索建设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信息管理体系相关工作已开展了十余年 , 顶层设计持续不断完善 , 统筹实施亦在稳步推进 。 其中 , 原卫生部于2010年12月发布了 《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试行)》 , 对电子病历的基础功能予以了较详尽的规定;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7年2月发布的 《电子病历应用管理规范(试行)》则对电子病历的使用、保存和管理等做出了更加细化的规制;国家卫健委于2018年8月发布 《关于进一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通知》 , 专门强调了整合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医疗信息系统 , 逐步解决信息孤岛、信息烟囱等问题 , 逐步形成基于平台、整体统一的电子病历信息系统;2020年12月 , 国家卫健委又印发了 《关于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的通知》 , 要求全国二级以上医院加快开展院内医疗服务信息互联共享和业务协同 , 逐步实现覆盖省域的信息互认 。
目前全国二级以上医院已经基本完成HIS(医院信息系统)、LI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PACS(影像数据管理系统)等基础信息系统建设 , 大多数三级医院都建立了远程医疗、区域影像诊断等信息系统 。 全国7000多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已接入省统筹区域平台 , 2200多家三级医院初步实现院内信息互通共享 , 全面健康信息平台基本建成 。
以上海为例 , 上海现已 实现了全市所有医疗机构的跨院互联互通 , 明确44项互认检验检查项目 , 构建市内就诊检查记录“一张网” , 各级医疗机构100%接入 , 市级医院互认率达到91.7% , 区级医院和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互认率达到83.96% , 提供给患者“检查不重复、省钱又省心”的就医体验 。 同时 , 患者还可通过“随申办”移动端 , 随时查阅门诊电子病历卡和电子出院小结 , 实现免册就诊 。 因此 , 我们可以看到 , 实现统一集成、互联互通的电子病历信息体系 , 在省域、市域等层面事实上已经积累了较多实践经验 , 并且技术难度也并非高不可攀 。 但是 , 在历经近二十载耕耘 , 大多数医院都实现了病历“从纸质到电子”升级换代 , 为何大多数的电子病历和医疗数据共享却仍然局限于地区或医院的“内部范围” , 迟迟未整合为全国统一的电子病历信息体系?面对各界长期以来的呼声 , 中国医疗卫生系统究竟需要攻克哪些关键挑战?对此 , 我们可以从解析当前医疗信息系统建设的现实基础出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