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信中医的人,为啥越来越少?小聪明,遮挡大智慧,说个医案给你( 二 )


最后 , 患者诸症悉平 , 完全恢复正常 , 而且随访三年 , 从未复发过 。
据说 , 曾经提出质疑的患者家属 , 被疗效完全折服 , 甚至从此对中医产生了浓厚兴趣 。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 。 我当初在参加经方学习班的时候 , 听同学们分享过这个案例 。 据说 , 这是河南名家赵清理先生的验案 。
这里面什么道理呢?
其实 , 这个患者的舌脉特点 , 并不鲜明 。 唯一值得重视的 , 是他舌体偏胖 , 伴随全身乏力 。
这个 , 我们考虑就是脾虚湿盛了 。 脾虚湿盛 , 上犯于舌 , 舌体失养 , 所以舌体偏胖大 。 而这个脾虚湿盛 , 在中医眼中 , 又恰恰是引发患者眩晕的缘由 。
具体说 , 我们的脾 , 主运化 。 脾虚 , 运化失常 , 则痰湿内积 。 痰湿存在于体内 , 怎么就引起眩晕呢?
我们打个比方——人 , 好比不停游走的一条船 。
体内的津液 , 就是船下的水 。
如果风平浪静 , 则船行平稳 , 我们就不会觉得眩晕 。
相反 , 如果脾虚湿盛 , 痰湿内积 , 那就相当于水面暴涨 , 身体活动时波浪顿起 。 这时候 , 人体这条船就不稳当了 , 人的感觉自然就会眩晕、欲呕 。 这就和晕船差不多 。
所以说 , 要想改变这个状态 , 就是健脾利湿 。
医家用的方法 , 就是泽泻汤加减 。 初诊 , 以泽泻利水 , 白术健脾燥湿 , 茯苓皮利水除湿 。 后来病情大为好转 , 直接用泽泻白术健脾除湿 , 精兵直进 。

就这样 , 患者很快见到疗效 。
这些 , 就是中医治疗此病的道理 。 它和西医的视角 , 不太一样 。
西医 , 通过精密的解剖技术 , 找到了局部的病理改变 。 中医呢 , 没有精细的解剖 , 找不到病理改变 , 但是它从身体的整体性出发 , 从人和自然关系的整体性出发 , 提炼出痰湿对眩晕的诱发作用 。
两种理念谁好谁坏 , 说不清 。 但有一点不容置疑:只要治疗有效 , 就是科学的理念 。
当然 , 如果说非要找到相似的、可以沟通结合的点 , 那就是 , 所谓膜迷路积水 , 其实就是痰湿的表现 。 泽泻、白术、茯苓三味药 , 通过化痰利湿 , 把“膜迷路积水”的问题解决了 , 所以患者的病就好了 。
当然 , 这也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解释 , 不一定完全恰当 。
医案故事 , 我说完了 。
现在 , 让我们努力地思考一下 。
当代人 , 对中医有信仰的人 , 为啥越来越少 。

就拿这内耳眩晕病来说吧 。 习惯于物质分析的我们认为 , 既然问题出在膜迷路积水 , 就必须将它作为治疗的中心 。 任何离开了这个中心的治疗 , 都是不靠谱的 。
但这些 , 仅仅是小聪明 。 解剖得那么精细 , 视野那么小 , 这当然是小聪明了 。
为什么 , 我们不把眼界扩大一点 , 从宏观的角度来理解这个事儿呢?难道说 , 所谓积水 , 只在这一处?如果全身没有让积水形成的环境基础 , 局部的病变 , 怎么可能产生?与其孜孜不倦地治疗局部 , 不如大刀阔斧地改善整体 。 患者脾虚湿盛的状态被改变了 , 所谓的膜迷路积水 , 又怎么可能存在?
显然 , 小聪明 , 挡住了我们的大智慧 。 于是 , 我们对偏于整体思维的中医 , 越来越难以理解 , 直至怀疑它 , 甚至否定它 。
所以 , 我们要想理解中医 , 必须学会换个视角看待身体 , 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 。 人 , 从自然中来 , 与天地万物相通 , 受世间一草一木的影响 。 过于割裂地观察身体和疾病 , 显然是不明智的 。 对不对?
好了 。 这个事儿 , 文老师就给你啰嗦这么多 。 我感谢你的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