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良方,抗血栓、抗休克、抗肿瘤、抗突变,可挽救“病危脉绝”

一个良方,抗血栓、抗休克、抗肿瘤、抗突变,可挽救“病危脉绝”

文章图片

一个良方,抗血栓、抗休克、抗肿瘤、抗突变,可挽救“病危脉绝”

随着近百年的西学东渐 , 人们对中医的固有认识是用来调理慢性病的 , 但凡提到急救 , 很多人可能都不会朝中医这边想 , 因此 , 民间也形成了“西药救急、中药治本”的观念 , 实际上 , 中医急救自古有之 , 而且也有一些经典名方 , 在关键时刻 , 也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 。 比如 , 一个十分奇妙的方剂 , 清代名医汪昂 , 更是这样评价到——“病危脉绝急煎斟” , 由此可见 , 此方实力不俗 。
那么这个“挽狂澜于既倒 , 扶大厦之将倾”的经典名方究竟是什么呢?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生脉散 。 现代临床中 , 输液时用到的生脉注射液 , 就是以它为基础提取的 。 对于生脉散这个名方 , 在中医界可以说是响当当、顶呱呱的 , 只不过最初创方的时候 , 却未曾相关 , 它日后的成就会有如此之高 。 那么 , 这个生脉散究竟是怎么来的呢?对于它的源流 , 其实一直是存在争议的 。
金元四大家的集大成者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说 , “孙真人制生脉散 , 令人夏月服之” , 这是最早认为生脉散出自药王孙思邈的 。 不过这句话其实是有一定源头的 , 同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 , 比朱丹溪的时代要早 , 他曾说“孙真人云:五月宜服五味子 , 已补五脏之气” 。 但是 , 这些完整的句子 , 在《千金方》并没有找到完整的对应句子 。 因此 , 也有学者认为 , 不宜将《千金方》中含有人参、麦冬、五味子三味药的药方看成生脉散的方源 , 更何况《千金方》中并未有“生脉散” 这一方名 , 看来是不能再以误传误了[1


由于估计不少医家 , 一提到“孙真人曰”就直接强行关联了《千金方》 , 这显然是不太妥当的 。 毕竟相传药王孙思邈的遗作有90多种 , 虽然不可排除这其中有不少是托名之作 , 但也不能全盘否定 。 就目前来说 , 被学术界公认的孙思邈著作 , 仅为《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 所以 , 很多古代中医典籍里所说的“孙真人曰” , 未必就是《千金方》里的内容 , 仍有文献研究的价值 。 由于《千金方》里的确有生脉散所含药物的同方配伍情况 , 也就是说 , 生脉散的起源 , 可能与药王孙思邈有关 。 因此 , 朱丹溪说 , 生脉散是孙真人所制 , 虽然在《千金方》里又找不到 , 但也不能一票否决 , 仍然值得深挖文献经典 。
对于生脉散的来源 , 除了朱丹溪所说的源自药王孙思邈之外 , 其实还另有乾坤 。 由于金元四大家的著作被广为研究 , 因此有医者在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里的清暑益气汤条下 , 发现了“生脉散”的方名和药物组成 ,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 都把《内外伤辨惑论》作为生脉散的最早方源 。 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 赫然发现在易水学派创始人、李东垣的师父张元素的《医学启源》中发现了“为生脉散”的正式记载 。 为什么会出现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出自《内外伤辨惑论》 , 而很少有人去关注《医学启源》呢?最主要还是因为李东垣虽然是徒弟 , 但是名气却比师父大太多太多 。
所以 , 就目前的文献来看 , 比较中肯的说法是 , 生脉散的方名源自张元素 , 生脉散的方剂结构出自李东垣 , 生脉散的方剂完整出自吴鹤皋[2-3
。 在《医学启源》《内外伤辨惑论》《丹溪心法》《医学纲目》等著作中 , 并没有提及生脉散每味中药的具体用量 。 直到明代医学家吴昆(字鹤皋) , 第一次给生脉散这个方的三味中药加上了剂量 , 那么剂量是多少呢?人参、麦冬、五味子各等分 。 是不是感觉很无语 , 各等分 , 等于没说呀!实则不然 , 并不是所有的方剂的中药都能各等分的 。 因此 , 这也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 不仅如此 , 吴鹤皋还首次将生脉散的用途从专门治中暑的范畴 , 拓展到治疗元气亏虚或气阴两虚、肺虚咳喘等病症 , 尤其是一句“一补一清一敛 , 养生之道毕矣” , 更是振聋发聩 。

也就是说 , 生脉散的药物组成已经昭然若揭 , 也就是全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三味中药组成 。 虽然明代医家吴鹤皋率先提出了详细剂量(各等分) , 但是明清诸多医家依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 , 提出了不同的配比方式 , 其中有几个比较主要的点 , 值得探讨一下 。 《证治准绳》《景岳全书》等著作对于生脉散的用量主要是“人参五钱 , 麦冬三钱 , 五味子三钱”;而《医方集解》《成方切用》等著作对于生脉散的用量主要是“人参五钱 , 麦冬五分 , 五味子七粒”;《张氏医通》《温病条辨》等著作对于生脉散的用量主要是“人参三钱 , 麦冬二钱 , 五味子一钱”;《医部全录》中的生脉散剂量为“人参二钱 , 麦冬一钱 , 五味子一钱”[2

那么 , 生脉散就这么三味中药 , 它的配伍有什么奥秘吗?生脉散全方以人参为君药 , 主要起到补益肺气、补气生津的作用;以麦冬为臣药 , 主要起到养阴生津的作用;以五味子为佐药 , 主要起到益气生津、敛阴止汗的作用 。 这三味中药 , 一个补肺气、生津液 , 一个补肺阴、清心火 , 一个脸肺气、止汗液 。 由于方中人参 , 现代多为栽培品种 , 药力虽不然野生人参 , 但在临床中也可以灵活变通 , 比如元气大虚的话 , 可以用红参或者别直参 , 如果阴虚比较明显 , 可以用生晒参或者白参;如果虚而有火 , 可以用西洋参;气阴不足的轻症 , 可以改为党参 。
生脉散从最初的治疗中暑 , 到后来的元气亏虚、气阴两虚 , 再到现代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和休克的抢救治疗 , 可以说是完成了一个巨大的“转弯” 。 关于生脉散的方剂归类 , 也从《汤头歌诀》的祛暑之剂 , 转为现代方剂学的补益之剂 。 方剂学将生脉散的主治归为两类 , 一类是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 , 另一类是暑热耗气伤阴证 。 但在现代临床使用中 , 只要抓住神疲乏力、汗多懒言、气短咳喘、面色无华、面色苍白、心悸脉虚等主证 , 便可运用生脉散 , 也就是说 , 但凡是气阴两虚证 , 都可以使用生脉散 。

随着生脉散在现代临床中的声望越来越高 , 因此现代药理对它也进行了深度研究 。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 生脉散具有改善心功能 , 增加冠脉流量 , 抗心肌缺血 , 调整心肌代谢 , 降低耗氧量 , 保护心肌细胞 , 改善微循环 , 抗休克 , 调节血压 , 抗心律失常 , 增强免疫功能 , 增强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 , 改善血液流变性 , 抗血栓形成 , 抗炎 , 改善肝功能 , 镇静、解热、镇痛 , 抗突变、抗癌 , 抗氧化等药理作用[4
, 由此可见 , 生脉散的那些奇妙作用 , 都被现代药理予以证实 。
对于现代临床来说 , 生脉散的用途极为广泛 , 比如可以用于冠心病心绞痛 , 病毒性心肌炎恢复期 , 慢性支气管炎 , 慢性萎缩性胃炎 , 2型糖尿病[3
;急性心肌梗死 , 休克 , 低血压、心律失常、肺心病、克山病、心力衰竭、心肌病[4
;中暑、脱证、肌衄 , 以及肺心病 , 心源性哮喘 , 冠心?。 ㄐ慕释?, 心肌梗死) ,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 充血性心力衰竭 , 病毒性心肌炎 , 小儿肺炎合并心衰 , 脑功能轻微障碍综合征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老年性痴呆 , 体虚易感[5
等疾病 。
总体来说 , 生脉散作为一个经点名方 , 至于是否渊薮于药王孙思邈 , 至今依然存疑待考 , 目前虽没有直接的文献实证 , 但仍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 当然 , 这不是最重要的 , 最重要是的生脉散在现代临床中的积极作用 , 尤其是抗休克、抗血栓、抗心律失常、抗肿瘤、抗突变、抗氧化等方面 , 更是现代值得深入探索的领域 , 而生脉散作为一个千古名方 , 不仅在过去有着辉煌历史 , 相信在未来也会有更为广阔的舞台和空间 , 尤其是“病危脉绝”方面的急救 , 更是值得一以贯之 。
参考文献
[1
侯世祥 , 廖工铁.关于生脉散方源及其组方量的商榷[J
.中成药研究 , 1987 , (7) :33-34.
[2
严永清 , 吴建新 , 钱健雄.生脉散的历代文献考查[J
.中国中药杂志 , 1989 , (5):3-5+14+61.
[3
孙云.生脉散源流、衍化及应用[J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 1996 , 20(5):320-324.
[4
沈映君.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药理学(第2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11.
[5
李飞.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方剂学(第2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11.
【一个良方,抗血栓、抗休克、抗肿瘤、抗突变,可挽救“病危脉绝”】【本图文由“神希园”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 。 作者神希园(全球中医人士的精神家园 , 中医生命科学的博物图鉴) , 未经授权 , 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