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尊友最新结论( 二 )


首先就在于感染流感后免疫力维持时间通常能达到一年 , 而感染新冠后免疫力维持时间一般在3到6个月左右 。 其次就在于新冠病毒的变异很快 , 差不多每天都在变 。 而流感病毒的变异是有规律性的 , 且变异周期较长 , 通常是一年一变或几年一变 , 在这一年或几年内 , 病毒的变异若仅在“亚型”内 , 不会影响交叉保护 。
所以 , 从病毒变异的特点以及从新冠流行两年的规律来看 , “3月份成为新冠疫情世界大流行结束的关键时间点”这种观点 , 科学的依据是不充分的 。
“新冠病毒流行的趋势肯定会减弱”
环球时报:您的判断呢?
吴尊友:今后一段时间内新冠病毒流行的趋势肯定会减弱 , 因为每一种新毒株的流行在到了高峰以后总会下降 , 奥密克戎在南非已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 在其他国家经过一段时间流行后也有下降迹象 。
如印度在去年4月、5月德尔塔毒株大流行后 , 有一段时间处在较低的流行水平 , 我们当时还在研究为什么印度的疫情突然就降低了 , 现在第四波疫情发生以后 , 印度的疫情又升上来 。
再如日本 , 在去年东京奥运会期间 , 疫情比较严重 , 但在奥运会结束后 , 疫情一下子呈现大幅度下降趋势 , 我们也试图解释为什么日本的疫情突然就平缓了 , 然而 , 全球第四波疫情来袭时 , 日本的疫情突然又升上来 。
新冠病毒就呈现这样一个流行规律 , 它一波流行峰过去后必然有下降的时候 , 所以从全球角度而言 , 3月或者未来一段时间流行趋势减弱 , 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 而且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 。
全球新冠这一轮的大流行是有几个重要因素促成的 , 一个是冬季比较适合新冠病毒的生存和传播;第二个是冬季的节日比较多 , 感恩节、圣诞节以及新年 , 人们都会聚集 , 等到冬季过去 , 人们回到工作岗位 , 促进流行的因素也就减少了;第三个因素就是变异毒株的奥密克戎传染性比较强 , 特别是既往感染过或接种过疫苗的人也会感染、传播 。
环球时报:有观点认为 , 根据病毒进化的特点 , 病毒的传播力越强 , 其毒性越弱 , 致病力也就越弱 , 到最后会呈现“强弩之末”的态势 , 直至与寄主和谐共生 , 请问这种观点是否科学?
吴尊友:这种观点把几个问题混淆而谈了 。 新冠病毒的传染性与致病性 , 在生物学上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 它更多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 以我个人理解 , 这种传染性越强 , 致病性越弱的反向关系 , 更多的是社会性因素 。
以新冠病毒、“非典”还有中东呼吸综合症这三种呼吸道传染病为例 , 它们都是冠状病毒 , 但病死率是完全不一样的 。 新冠的病死率不到2% , 非典的病死率大概在10%左右 , 中东呼吸综合症的病死率大概在34% , 在三种冠状病毒当中恰恰是病死率最低的新冠 , 对人类造成的影响最大 。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病人的症状如果比较轻的话 , 就不容易去就诊 , 就像我们前面讲的奥密克戎一样 , 它造成症状较轻的患者不容易去就诊 , 反而更容易传染给家人 , 传染给社会 。 但如果感染以后就出现重症的情况 , 病人很快就会去住院 , 病毒传染给他人的机会自然就会降低 , 病毒的传染性就减弱了 。 传染性是和人的社会行为有关的 , 交流越频繁 , 人口越密集 , 传染性就越强 , 而患病的严重性会限制病人和社会之间的互动能力 。
所以 , “传播力越强 , 其毒性越弱 , 致病力也就越弱”这种说法在生物学上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 , 它更多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 我个人不认为新冠的流行最终会呈现这种趋势 , 新冠病毒的变异 , 至少到目前为止也看不到这种规律 , 未来会不会出现呢?我想这种观点可能过于乐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