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专题
今天距北京冬奥会开幕仅剩1天 。 亿万观众都在期待着一场酣畅淋漓、激情四射的冰雪运动 。 其中 , 在京北第一高峰的小海陀山的半山腰 ,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尤为引人瞩目 。
这里是国内第一条也是唯一一条符合冬奥会标准的雪车雪橇赛道 。 因其外形尤如一条银龙盘绕在山脊之上 , 被大家形象地称为“雪游龙” 。 冬奥会期间 , 这里将承担雪车、钢架雪车、雪橇全部比赛项目 , 产生10块金牌 。
雪车雪橇比赛被誉为“冰上F1” , 是冬奥会雪上竞赛中速度最快、危险性系数高、专业性强的项目 。 因其速度飞快 , 运动员一旦冲出赛道或撞击围栏 , 重者有生命危险 , 轻者出现肩部和四肢的损伤、脊柱的外伤、头外伤 。 以往比赛中 , 甚至出现过运动员飞出赛道死亡的事故 。 因此 , 要保障此间比赛的安全、顺利 , 不但需要运动员佩戴保护装置 , 精确控制自己的身体 , 还需要专业、高效、技术过硬的医疗保障 。 今天 , 我们就走近这里的医疗团队 , 探秘“雪游龙”里的医疗保障故事——
文章图片
1.医疗保障团队来自哪里?
作为场馆保障医院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负责位于延庆区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雪橇、雪车及钢架雪车3个体育项目的医疗保障工作 。
作为冬奥赛场上的“速度担当” , 雪车雪橇项目的危险性高 。 相应地 , 这也对医疗保障团队的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严重创伤、多发伤的急救和重症感染、传染病救治 , 以及多学科联动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 此次出征的54名医疗队员来自27个临床、医技等学科的核心骨干 , 既侧重于运动员受伤的创伤救治、骨外伤领域 , 还兼顾工作人员和观众的需求 , 安排了包括创伤、骨科、外科、急诊、内科等领域的专家 。 赛事期间 , 将分布于FOP10、FOP15、出发区、结束区、工作人员、观众区6个医疗站参加保障工作 。
据了解 , 两年多来 , 队员们从了解比赛项目开始 , 反复模拟演练 , 顺利完成了三次赛事医疗保障任务 , 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 , 得到了国际雪车、雪橇联合会医疗官团队的充分肯定 。
2.医疗站为何要设立在这几个弯道附近?
“雪游龙”从上往下共设置了16个弯道 , 沿着这些弯道 , 医疗站的设置也很有讲究 。 首先是出发区医疗站 , 这里是运动员做准备和出发的地方 , 要求运动员有爆发力 , 所以运动员会出现一些肌肉拉伤、关节损伤等意外;再往下是FOP10医疗站 , 如果在螺旋弯的高点之前发生事故 , 这个运动员可能会停留在第10号弯的附近;再往下就是在15号弯的位置 , 是整个赛场的最低点 , 也就是速度最快的点 , 运动员时速可达每小时130到140公里 , 这也是整个比赛医疗保障的重中之重;再往下就是结束区医疗站 , 运动员在此属于爬坡的过程 , 速度在减慢的过程中会因失去平衡 , 而出现翻车翻撬的事故 。
3.在“雪游龙”上救人 , 难在哪里?
这里的赛道非常窄 , 仅有1.5米宽 。 要在如此狭窄的赛道达到一个非常高的速度 , 一旦出现意外 , 运动员所面临的危险是非常大的 。 同时 , 救治医疗队员要在最短时间内赶到出事运动员所在的地点 , 但超长的弯道让寻找运动员变得不易 。 加之疫情防控要求 , 医疗队员需要穿着二级防护装备朝着运动员奔跑 , 行动敏捷程度要受到较大影响 。 此外 , 整个赛道从上至下都是斜坡 , 且是冰面 , 队员们需要套上冰爪 , 站在坡地的冰面上 , 用担架把百十公斤重的运动员抬出赛道 , 对队员的体力也是非常大的考验 。
- 向未来|相约冬奥·记者探访 | 冬奥村医疗保障“中医味”渐浓
- 冬奥|河北“熊猫侠”热血助冬奥
- 雪橇|为“冰上F1”服务的医疗保障团队来自哪里?
- 来源|庆新春迎冬奥疫情防控提示——春节防疫 我们倡议
- 北京冬奥组委:闭环内疫情在预估可控范围内
- 本文转自:上游新闻2月2日上午|重医呼吸内科主任郭述良教授冬奥会传递圣火,曾为抗击新冠疫情作出积极贡献
- 向未来|冬奥快报 | 758个城市志愿者站点全部开门迎客
- 保障|相约冬奥?记者探访 | 一天三台手术,拉开延庆赛区冬奥医疗保障序幕
- 医疗小组|北京冬奥会医疗小组首席专家:闭环内的防疫工作非常高效
- 滑雪|健康科普堂 |迎冬奥 过大年——冬季运动要提高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