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小吃逐个尝 惠州传统美食小吃


惠州小吃逐个尝 惠州传统美食小吃

文章插图
逆糍
又称捏糍,逆糍是惠州风味小吃,外地不多见 。要找到逆糍可不太容易,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却被告知早已卖完,明日请早 。次日,采访人员特意起了个大早,终于看到了逆糍的庐山真面目 。其做法是取糯米粉蒸熟,然后包裹白糖芝麻做成软体圆形状 。吃一口,满口是芝麻和糯米的芳香 。
逆糍在以前是惠州传统的节日专祭食品,最早是用于民家祭牛神用的供品 。惠州俗语“十月朝,糍堆禄禄烧”就是惠州民间过“十月朝”(民间传统节日)的写照 。“十月朝”是惠州传统的祭牛节,《惠州志》有记载:“十月朝,城中作粉食荐祖,乡落以粉食挂牛角以报其劳 。”里面所指的“糍堆”和“粉食”其实同为一种食物,即惠州传统的风味食品糯米糍粑,惠州俗话称“逆糍” 。
【惠州小吃逐个尝 惠州传统美食小吃】艾角
又叫粉果,“过冬食粉果”,粉果即艾角,这是惠州特有的过冬习俗 。
制作艾角的主要原料是艾和米粉 。制作“艾”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先取本地野生艾草,用开水煮后用竹筲箕背擦磨成绒状,制成食用艾 。之后混合米粉做成粉皮,以咸、甜各料做馅包成角状 。惠州过冬食用的艾角多采用咸料,传统用料多为萝卜丝、猪油渣、虾头、五香粉等,蒸熟即可食用 。如今艾角作为独具特色的惠州包点出现在大小饭店的餐桌上 。
沙糕
沙糕 主要是惠州民间一种风俗礼仪的专用食品 。如在婚嫁、丧葬时,沙糕 多作为礼仪食品出现 。小孩出生“做半月”之际,外婆送沙糕 更是定俗之一 。
传统的沙糕 售卖形式很独特,卖家往往用头顶着叠得高高的大板隔子沿街叫卖 。有人买时便放下隔子,掀开纱布,用铁皮铲子将一块块沙糕 铲起,卖完一层又一层,直到全部卖完为止 。
沙糕 的制作方法有别于一般糕点的“水调米粉成型蒸熟法”,它采用的是一种独特的“擦粉过筛法”,然后平铺在有纱布的木板隔内蒸熟,而后切成2寸见方的方块 。

水,又叫“七层 ”,在广东其他一些地方也有见 。惠州别于外地,是将之主要用作“六月六太阳诞”的专祭食品,惠州民间歌谣有唱:“六月六,晒衣服,蒸水,驳(点)蜡烛” 。那天人们早早将屋内冬衣和被帐拿出户外暴晒,而后蒸好七层水,点燃红蜡烛,祭拜太阳 。
水 的用料是很普通的粘米粉浆,加以油、盐、虾米、萝卜丝、五香粉、肉粒或猪油渣等 。取大圆盆,先铺一层水粉,上铺肉料蒸熟,再蒸第二层,直至七层 。
七层 到底是何种模样,采访人员只能凭想象了 。在街头,已切割成块状的水 同样十分诱人,一块块又白又嫩的水,经过油煎,不禁让人垂涎 。
阿绊叫
光听到这个名字就让人想一尝为快 。惠州话称奶奶为“阿绊”,望文生义,估计阿绊叫这个名称多少和奶奶有点关系 。据说清代以前就已经有阿绊叫这种食品 。
阿绊叫其实是一种油炸品,外酥内软,有萝卜的清香而不油腻,喷香可口,十分诱人 。吃的时候往往蘸上香醋,其香无比 。
采访人员在大街小巷寻访阿绊叫时,问起这名字的来历,基本没有人能说得上来,好些做阿绊叫的老板只知道它的历史已相当久远了 。阿绊叫油炸时香气飘逸,穿透街坊屋宅,是否连掉了牙的老阿婆都被其香吸引,由此而称“阿绊叫”,那就不得而知了 。
敛糕
敛糕是比沙糕 更为常用的礼仪专用食品 。按惠州风俗,出生、婚仪、寿诞等喜事要蒸红敛糕,丧事则蒸白敛糕 。
在制作上,敛糕一般用四分糯米、六分粘米,行话称“四破六” 。然后用水混合调匀,并加上糕种(发酵物),而后制成饼状蒸熟 。敛糕被视作专门的礼仪食品,除了礼仪用外,少见有做商品买卖,这和沙糕 大不相同 。
发糕
因其成品往往混有花红粉且体积较大,故又被称作大红发糕 。大红发糕取其“发”字,普遍用于喜事中 。在惠州,寿诞、出生、婚嫁等风俗中对之颇有讲究 。一般是将大发糕切成小块,或作为贺客诸亲的回礼,或分发邻里乡亲,今城中居民及近郊农民仍甚讲究 。制作发糕一般使用纯粘米,加糖、发粉或糕种,用大盛器蒸,蒸好的糕点若发得很大,尤令主人高兴 。
大笼
北方人称“年糕”,客家人称“甜 ”,“大笼 ”是惠州民间的特称 。由于过年多用于祭神、祭祖、祭灶君,所以被视作是过年的祭祀食品 。大笼 在用料上和北方的年糕稍有不同,而和客家的甜 相近,均是以糯米粉为主料 。视各人的需要加入红糖、冰片糖、白糖或沙糖,又视 的软硬程度加粘米粉 。大笼 是过年的食品,民间习惯在蒸好的大笼 上贴一张小红纸作为祭品,或送给亲朋好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