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关注国家医学中心建设 |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厚积薄发

2017年1月 ,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落户京沪两地 , 在北京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为主体 , 在上海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为联合主体 。 在此之前 , 3家主体单位就已陆续形成“既树高岭 , 又填洼地”的战略构想 , 并将规划付诸实践 , 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的功能定位和职责任务勾画出了蓝图 。 如今 , 历经多年探索 ,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正是厚积薄发之时 。
诊断|关注国家医学中心建设 |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厚积薄发
文章图片

01
儿科领域“多面手”
2021年12月29日 , 北京儿童医院门诊楼6层会诊中心 。 距离疑难罕见病多学科联合门诊出诊还有15分钟 。
“下一步 , 是否有必要增设初筛环节 , 由各科秘书(专科主治医师担任)作初步判断 。 如患儿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 , 就先召集神经学科相关专家 , 形成小型MDT(多学科诊疗) , 仍不明确 , 再启动大型MDT 。 ”
“同意 , 疑难罕见病虽累及多系统、多器官 , 但往往在某一专科症状表现非常明显 。 在小型MDT的基础上完善检查 , 可使诊断指向性更强、资源利用率更高 。 ”
这场热烈探讨中 , 提议增设初筛环节的是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罕见病中心主任、北京儿童医院党委书记张国君 。 他表示:“在我国 , 30%以上的罕见病患者需要5至10位医生诊治才能确诊 。 MDT优势明显 , 但大型MDT有时过于兴师动众 , 因此需要优化会诊机制 。 ”
疑难罕见病诊断的惯常路径是 , 患儿出现多重症状后 , 在专科间逐一排查 , 最终由某一专科的医师向门诊部提出会诊申请 。 自2021年2月罕见病中心成立以来 , 该院新增一条诊断路径:患儿家属可自行前往位于门诊楼1层的疑难罕见病咨询台 , 主动提出会诊申请 。 如此一来 , 从门诊直接进入会诊模式 , 诊断周期显著缩短 。
下午1时 , 疑难罕见病多学科联合门诊准时出诊 。 张国君告诉采访人员 , “最多时 , 1名患儿同时面对来自不同专科的22位专家 。 ”
“女 , 7岁 , 主诉左下肢肿痛22天;4岁时突发肥胖、斜视……”进入病例汇报环节 , 复杂的病情分析和晦涩的专业术语在各科专家之间传递 。 与此同时 , 张国君有意识地引导专科秘书对各科诊断意见作归纳和总结 。
罕见病中心成立至今 , 病例确诊率达85% 。 对于尚未获得明确诊断的病例 , 将在全院发布 , 等待“揭榜” 。 “鼓励有胆识、有作为的中青年医生来‘认领’这些疑难病例 。 他们的背后是具有多年临床经验的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 是基于大量临床病例的丰富学科资源;同时 , 将部分病例纳入科研课题 , 跟踪诊疗过程 , 寻求药物方案 , 并建立罕见病信息库 。 ”张国君说 。
罕见病中心是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兼具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管理多项职能的集中体现 。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主任、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表示 , 作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 北京儿童医院承担着我国儿科疑难危重症的诊断与治疗、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儿科临床研究转化、全国儿童主要疾病登记、相关流行病学监测等重任 。 “北京儿童医院联合全国儿科共同开展和筹划了一系列工作 , 如建立中国儿童临床常规检验指标参考区间、‘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儿童肿瘤监测中心、中国儿童健康扶贫计划等 。 ”
02
“高岭”不是“孤峰”
2017年1月22日 , 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十三五”国家医学中心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规划》 , 明确国家医学中心的主体医院为国内一流的医院 , 能在全国医疗领域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