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心脏性猝死可预防,这些高危人群可通过“心脏救护车”救命

我国每2400人中就有1人发生猝死!为避免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 中山大学首届名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王景峰教授建议 , 高危患者在坚持服药的基础上还可以额外配备一台随身“心脏救护车”——植入式心率转复除颤器(ICD) , 为自己的健康加上“双重保险” 。 遗憾的是 , 目前我国的ICD整体植入比例明显偏低 。
平均每天有1500人死于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 , 指由心脏引发的突然死亡 。 我国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的人数多达54万 , 即平均每天有近1500人死于心脏性猝死 , 死亡人数相当于每天发生4-5次空难 。 我们熟知的许多名人 , 如著名作家王小波、喜剧演员高秀敏和相声演员马季 , 皆因心脏性猝死离世 。 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心跳过快等急性症状 , 也可能毫无先兆 。 患者心脏停跳后 , “黄金救援时间”只有4-6分钟 , 故心脏性猝死抢救成功率极低 , 通常20个经历猝死的人中 , 仅有1人能存活 。 且近年来 , 心脏性猝死的发病逐渐趋于年轻化 。
作为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的王景峰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 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有以下四类:第一 , 曾因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突发晕厥或心脏骤停的患者;第二 , 患有冠心病 , 具有心梗病史 , 且心梗后射血分数(EF值)降低的患者;第三 , 患有严重的心肌疾病的患者 , 如肥厚梗阻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等各种心脏病导致的心力衰竭;第四 , 患有其他可能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原发性疾病的患者 , 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 。
磁共振|心脏性猝死可预防,这些高危人群可通过“心脏救护车”救命
文章图片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景峰教授
“所有心脏病病人都有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潜在风险 , 但心力衰竭、冠心病、遗传性心律失常、心肌肥厚的患者 , 发生的可能性更大 。 ”王景峰教授解释道 。 他建议 , 40岁以上男性和45岁以上女性应至少每年做一次体检 , 必要时可以加一项超声心动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 , 以尽早发现疾病 。 若是确诊了心脏病 , 还要进行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分层 , 以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 。
我国目前ICD植入比例偏低
王景峰教授表示“对于心脏性猝死的防治 , 药物只能起到一定的改善心血管功能的作用 , 完全无法防止猝死的发生 , 真正起到‘拦河大坝’作用的是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 ” 王景峰教授表示 , 现在一些公共场合如地铁站、商场、机场都配备了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 但只有会正确使用的人在场 , AED才能发挥作用 。 而ICD是一种体积较小 , 能够植入患者胸腔或腹腔的医疗设备 , 可随时监测心脏情况 。 一旦患者发生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 , ICD能在数秒内转复为正常心律 , 当患者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时 , 它就会起搏心脏 。 合理使用ICD可有效降低高危患者死亡率 , 延长患者寿命 。
磁共振|心脏性猝死可预防,这些高危人群可通过“心脏救护车”救命
文章图片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景峰教授接受采访人员采访
然而 , 我国目前的ICD整体植入比例较低 。 “中国每年有54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 , 但2019年ICD植入量不到6000台 , 只占了百分之一点多 。 ”王景峰教授介绍 , 中国目前ICD植入率只有3.61台/每百万人口 。 而其他国家和地区中 , 日本为51.79台/每百万人口 , 同时泰国和马来西亚也都高于中国 。 “这本来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 但没有得到广泛推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