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使用对药物的使用便利性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 吉利德公司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 开始探索通过雾化器的方式给药 , 但仍没有弥补其在便利性上与口服药的巨大差距 。
可见 , 在寻找口服的新冠特效药时 , 医药领域不仅需要搞清作用机理 , 选择不同的“进攻点”阻遏病毒 , 还需要从最本质的化学属性上下功夫 , 研制出适应全球大流行、易于大规模生产、易于大规模使用的药物 。
在多款以注射形式出现的中和抗体药物获批紧急使用之后 , 小分子口服新冠药物姗姗来迟 , 也就不奇怪了 。
全球首个获批紧急使用的口服新冠药物为美国默沙东的莫努匹韦 , 2021年11月在英国获得上市批准 , 随后美国辉瑞公司生产的新冠病毒治疗药物帕昔洛韦于2021年12月22日在美国获批紧急使用 。 这两款药物随后也获得了以色列、加拿大等多个国家的使用许可 。
我国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研发的新冠口服药VV116于2021年12月30日在乌兹别克斯坦获批上市 , 在国内已经获批进入临床试验 , 预计年内通过临床试验后 , 有望下半年启动上市申请 。
中国的“116”能否成黑马?
相关研发单位披露 , VV116在临床前药效学研究中有不错的表现 。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沈敬山等团队在腺病毒小鼠模型上的试验中发现 , 口服VV116可使病毒滴度降低到检测限以下 , 并显著改善实验模型动物肺组织病理变化 。
在模型小鼠身上的试验证明 , VV116有成为特效药黑马的潜质 , 服下后能大大降低体内病毒的载量 。
“上海药物所作为主要研发力量研制的VV116 , 目前看比较有希望成为新冠治疗的有效用药 。 ”钟武表示了对这一国产小分子口服药的信心 , 他解释 , VV116攻击新冠病毒的基本原理与瑞德西韦相似 , 都是攻击新冠病毒的核心酶 , 瑞德西韦在美国等地的临床治疗效果表明 , 这一药物作用原理对新冠病毒是有效的 , 而且VV116更大的优势是做到了口服 。
从原理而言 , VV116靶向新冠病毒的聚合酶(RdRp , RNA依赖的RNA聚合酶) , 通过破坏新冠病毒自我复制的流水线 , “围剿”病毒 。
具体是怎么做到呢?作为新冠病毒的核苷类似物 , VV116可以伪装成一个病毒需要的核苷酸 。 病毒入侵后会在人体细胞内“招募”各种生产物资 , VV116伪装“掺入”到关键的“零配件”核苷酸中 , 当RNA聚合酶作为大的生产机器循环装配新冠病毒时 , VV116一进入就会导致大机器“卡壳” , 使得病毒自我复制的流水线“罢工” , 无法在人体内繁衍 。
对病毒蛋白大机器的运转机理研究得越透 , 零件、齿轮拆分得越精细 , 那么小分子药物“伪装—进入—卡壳”的效率越高 。
2020年3月之前 , 由于缺乏新型冠状病毒RNA聚合酶的三维结构信息 , 核苷酸类似物如何精确靶向病毒RNA聚合酶的机制并不明确 。
两年来 , 中国科学家对于RNA聚合酶的运转机理做了细致剖析 , 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 我国饶子和院士团队持续对新冠病毒的RNA聚合酶及其复合物的精密结构进行解析 , 并不断“拍下”其在“运转”过程中的高清“照片” , 通过冷冻电镜技术找到核心靶点 , 并阐明了相关药物的作用机理以及副作用机理 。 例如 , 2021年刊《细胞》刊文称 , 研究团队发现了病毒竟可以通过“反式回溯”的方式对错配碱基和抗病毒药物进行“剔除” , 这阐明了核苷酸类似物药物(瑞德西韦)效果不良的分子机制 。
基础研究中的发现 , 帮助针对聚合酶的抗病毒药物不断优化 , 将其“打磨”得越来越接近特效药 。
- 疫苗|国家卫健委:31省区市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97345.9万剂次
- 国家|国家卫健委: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97345.9万剂次
- 国家|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97345.9万剂次
- 病毒|北京市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5843.04万剂次
- 病毒|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97345.9万剂次
- 接种|北京市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262.03万人
- 接种|北京市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5843.04万剂次
- 注射液|国家药监局:国产人源抗狂犬病毒单抗奥木替韦注射液获批上市
- 还有五天过年年味就有了,大家多吃3种发财果,寓意事业顺利
- COVID-19病毒奥密克戎|奥密克戎子变体正在扩散,传染性或强于原变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