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我们的天才儿子》全网刷屏,泪目过后还需持续的接纳与支持

评论
父母|《我们的天才儿子》全网刷屏,泪目过后还需持续的接纳与支持
文章图片

近些天 , 《我们的天才儿子》一文全网刷屏 。 文章的主人公金晓宇小时候遭遇意外 , 一只眼睛失明 , 后来患上躁狂抑郁症 , 无法正常上学、工作 。 在父母的支持下 , 他自学了3门外语 , 因偶然机缘在家翻译外文书 , 10年间完成了22部近700万字的外文译著 。 《杭州日报》刊出的金晓宇父亲金性勇的口述文章 , 让很多人泪眼婆娑 。 无数网友从这个残酷而温柔的故事中 , 看到了一个普通家庭长达数十年的艰辛“自救” , 看到了精神疾病治疗管理的漫长之路 , 也看到了爱与包容的力量 。
金晓宇是不幸的 , 但他无疑又是幸运的 。 他的父母始终坦然、豁达面对命运的安排 。 也是在母亲校友的帮助下 , 金晓宇开始了翻译工作 , 灰暗的人生从此透进了一束希望的光 。 在家庭之外 , 善意也未缺席 。 社区特意在金家门对面安装了监控摄像头 , 平日里有专人关注金晓宇健康情况 , 还帮父子二人找到了可以一起入住的托养中心 。 片区民警像大哥一样关照金晓宇 , 成了他最信任的人之一 。 是家人与社区的接纳 , 让身患精神疾病的金晓宇免于遭受歧视与责难 , 并找到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
金晓宇一家的故事以及报道刊发后网友留言中的体谅、理解和鼓励 , 让我们看到 ,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精神健康的关注 , 精神疾病患者的生存环境正在发生变化 。 他们不再被人们视为疯子或可怕的人 , 许多人争相去看他们的画展 , 购买精神卫生机构出品的月饼 , 这些都反映出社会对精神疾病和精神疾病患者的认知正在发生改变 。
但也不可否认 , 这种改变距离社会真正接纳这个群体仍有不小的距离 。 在看不见的地方 , 还有很多像金晓宇一样的精神疾病患者被污名化 , 遭亲朋嫌弃、被职场拒绝 , 在社会上难以找到容身之地 , 有人一生只能“困”在病房里 。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闵行院区精神科医生、“600号画廊”发起人陈智民在接受采访时曾说 , 病房内95%以上的患者是能够在社会当中生活的 , 但是因为种种客观因素没办法回归社会 , 精神疾病患者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和现实生活的主流脱节 。
金晓宇一家的故事 , 如同“600号画廊”一样 , 成为人们了解精神疾病患者、转变思想的又一个契机 。 对于很多人而言 , 触动内心深处最柔软地方的 , 不是“疯子与天才”的反差 , 而是精神疾病患者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普通人 , 他们和家人生活得太不容易 。 希望喧嚣过后 , 这份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动与体谅 , 可以持续转化为现实中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平视、接纳与支持 , 让他们可以离社会近一些 , 从家庭的“负担”重新成为能够创造生命价值的人 。
文: 陈晓曼(媒体人)
编辑:张方飞
审核:徐秉楠 闫龑
【父母|《我们的天才儿子》全网刷屏,泪目过后还需持续的接纳与支持】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