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打完疫苗不舒服?研究发现:多半是“反安慰剂效应”在作祟】
文章图片
安慰剂效应是一种众所周知的现象,即一个人在接受了没有药理治疗效果的治疗后,发现身体或精神健康得到了改善——例如,糖丸或注射器里的盐水。虽然安慰剂效应的确切生物学、心理学和遗传学基础并不十分清楚,但一些理论指出期望是主要原因,另一些理论则认为病人与医生关系中的非意识因素自动缓解了症状。有时安慰剂效应也会造成伤害,也就是所谓的“反安慰剂效应”,即一个人在服用没有药理作用的治疗后出现不愉快的副作用。
在一项新的随机、安慰剂对照的新冠疫苗试验的分析中,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BIDMC)的研究人员比较了接受疫苗的参与者报告的不良反应比率以及注射了不含疫苗安慰剂的参与者报告的不良反应比率。
研究员分析了来自12项新冠疫苗临床试验的数据。这12项试验包括来自22578名安慰剂接受者和22802名疫苗接受者的不良反应报告。注射后,超过35%的安慰剂接受者出现了全身性的不良反应——如发烧,其中头痛和疲劳最常见,分别占19.6%和16.7%。16%的安慰剂接受者报告了至少一个局部不良反应,如注射部位的疼痛、发红或肿胀。
相比之下,在注射后,46%的疫苗接受者经历了至少一次全身性的不良反应,其中三分之二的人报告了至少一次局部不良反应。虽然这组人接受了药物活性治疗,但至少他们的一些不良事件可归因于安慰剂效应——或者说在这种情况下是“反安慰剂效应”,以及鉴于这些效应也发生在安慰剂组,研究人员分析表明,“反安慰剂效应”占疫苗组所有不良反应的76%,占报告的所有局部影响的近四分之一。
BIDMC安慰剂研究项目的主任和哈佛医学院的医学教授Ted Kaptchuk表示:“有证据表明,人们可能将普通的日常感觉误认为是由疫苗引起的,使人们对不良反应的身体感觉过度警惕。我们的研究结果表面,告知公众潜在的无意识反应可能有助于减少人们的忧虑。”
该研究论文题为'Frequency of Adverse Events in the Placebo Arms of COVID-19 Vaccine Trials',已发表在JAMA Network Open期刊上。
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 本文转自:唐山发布▼▼▼从1月9日天津宣布首次确诊本土“奥密克戎”感染者后10天之内“奥...|物品检测到新冠病毒阳性一定会传染给人吗?事实是……
- 新闻|美疾控中心:未来4周内美国将有超6.1万人死于新冠
- 空气|不挑毒株 气溶胶新冠病毒监测系统上岗北京冬奥会
- 病毒|关于新冠病毒,世卫组织再次发声
- 年龄段|儿童接种新冠疫苗 怎样才安全?专家解读
- 网站|广东1月19日新增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和本土无症状感染者各2例
- 病例|1月19日0-24时,天津市新增14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 天津市|天津市昨日新增14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 许昌|河南1月19日新增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24例
- 迟某某|三河市通报新冠病例密切接触者行动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