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价暴涨的街头小吃,我吃不起了

身价暴涨的街头小吃,我吃不起了
文章图片
这才是大家记忆中卖烤红薯的小摊 。 /供图:林泽君
令人遗憾的是 , 互联网的潮流来了又去 , 我们手中的食物却似乎一直在做加法 , 无论是配料、包装 , 还是价格 。
毫不夸张地说 , 这届年轻人最朴素的舌尖上的童年回忆 , 正在消失 。
糖炒板栗、棉花糖、烤红薯、热奶宝、鸡蛋仔等一系列曾经在放学路上常见的快乐 , 好像已经被逐渐藏进城市的犄角旮旯里 。
取而代之的 , 却是外卖软件上花里胡哨的加料版童年回忆 , 以及社交软件上精美如模型的“拍图道具” 。
身价暴涨的街头小吃,我吃不起了
文章图片
圣诞限定款河南街头小吃——热奶宝 。
不管消费者作何感想 , 一张张滤镜叠满的图片 , 终究逐渐取代了记忆里香甜可口的味道 。 活在种草帖里的街头小吃 , 料越加越多、价格越来越贵 , 却失去了作为平价食物原本让人留恋的朴素滋味 。
被“包装”过度的小吃消费
哪怕你不是游走于各个社交平台的冲浪达人 , 也一定知道这个秋冬被热奶宝、草莓塔承包了 。 在它们面前 , 什么第一杯奶茶、第一个柚子都要统统靠边 。
没有举着热奶宝拍照的年轻人 , 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走在街头文化的最前沿 。
身价暴涨的街头小吃,我吃不起了
文章图片
有学生干脆在大学里卖起了热奶宝 。
作为河南的街边小吃 , 它似乎还有过一个接地气的别称“热冰淇淋” 。 在一不小心跻身网红小吃行列后 , 年轻人们都自动选用了这个带点嗲气的名字——“热奶宝” 。
没人说得清它的具体来历 , 从各项能够检索到的数据来看 , 它更像是网红小吃界的“天降紫微星” , 从某座城市的街边一炮而红 , 然后迅速传遍大江南北 。
身价暴涨的街头小吃,我吃不起了
文章图片
百度指数和360指数忠实地记录了热奶宝的“飞升”过程 。
通过一些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的发言 , 我们能够勉强还原它曾经的“落魄”——血糯米、甜筒、植物奶油杂糅在一起 , 1元一个 , 配料虽略显简单草率 , 但胜在口感饱满、价格便宜 。 和现在被装饰得花里胡哨的热奶宝一比 , 简直判若两“宝” 。
身价暴涨的街头小吃,我吃不起了
文章图片
网友在某书po出的关于热奶宝的回忆 。
走红后的热奶宝 , 发展出了肉松、奥利奥、焦糖饼干、白玉豆乳等多重口味 。 除此之外 , 不少商家还紧跟节日潮流 , 顺势推出了万圣节、圣诞节等节日限定皮肤 。
在配料、外观和节日氛围的多重buff加持下 , 热奶宝的价格自然也水涨船高 , 8元一支已经成了“入手不亏”的抄底价 。
无独有偶 , 烤红薯和棉花糖也成了被花式摆弄的“受害者” 。 曾经在放学路上忍不住买一个暖胃又暖手的烤红薯 , 如今已难以承担这项重任 。
它们被剖成两半 , 安安稳稳地躺在了商家准备的花哨纸盒里 , 旁边附赠的叉子还顺势剥夺了边啃边剥的乐趣 。
身价暴涨的街头小吃,我吃不起了
文章图片
某书上的“烤红薯plus版” 。
如果只是换个包装还不足以令人郁闷至此 , 那么往剖开的红薯中塞入的各种调料就实在是“是可忍 , 薯不可忍”了 。
麻薯、珍珠、芝士、肉松等一系列配料争先恐后地叠在红薯上 , 不是口味加倍 , 而是甜腻加倍 。 很难不让人怀疑 , 研发出这种“烤红薯plus版”的人 , 自己事先真的有尝过吗?
和初步“增肥”的烤红薯相比 , 过去白白净净的棉花糖现在已经进阶到了与IP“联名”的3.0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