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冠李戴的张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成语故事?


张冠李戴的张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成语故事?

文章插图

把姓张的人的帽子戴到了姓李的人头上,这叫作“张冠李戴”,比喻认错了对象或者弄错了事实 。为什么非得拿姓张、姓李的人来说事儿呢?各种辞典都没有解释清楚,仅仅举了一些例子,比如明人田艺蘅所著《留青日札》中有一篇《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 。’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 , 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因此就把“张冠李戴”的出处安在了田艺蘅头上,可是人家田艺蘅明明说“谚云”,可见在他之前早就有了这个说法,田艺蘅只不过转述“谚云”而已 。如此不求甚解,真是典型的“张冠李戴”!
其实,这个成语出自武则天时的俗语“张公吃酒李公醉”,记载在张鷟(zhuó)的《朝野佥载》一书中:“天后时,谣言曰:‘张公吃酒李公醉 。’张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 。”
【张冠李戴的张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成语故事?】张昌宗、张易之两兄弟是武则天最宠爱的面首,此时,李姓王朝已经易姓,武则天改国号为周,篡夺了李姓的天下,她的儿子唐中宗李显也被废黜 。“张公吃酒李公醉”这句当时的民谣 , 张鷟解释为“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李公醉”跟“李氏大盛”有何关系?显然这种解释没有任何道理 。其实,“张公吃酒李公醉”一语非常刻薄,是讽刺李显无法撼动母亲的地位,夺回李姓的天下,在陪伴母亲饮酒的宴会上,那边厢“二张”饮酒饮得兴高采烈 , 这边厢李显独自一人闷闷不乐,怀有无限的心事,闷酒喝着喝着就喝醉了 。这才是“张公吃酒李公醉”的真正含义 。
相似的说法还有李商隐的诗《龙池》:“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 。夜半宴归宫漏永 , 薛王沉醉寿王醒 。”薛王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李业,寿王是李隆基的第十八子李瑁 。杨玉环本来是寿王妃,被李隆基看中,使用了一些阴谋手段抢夺而去,变成了著名的杨贵妃,一跃而为李瑁的继母 。唐玄宗李隆基在龙池举行盛大的酒宴,薛王没有任何心事,喝至沉醉,尽欢而回,可是李瑁呢?就如同当年的李显一样,心事重重,老婆都被当爹的夺去了 , 而且还在酒宴上顾盼生辉,他能不郁闷吗?不过跟李显不一样的 , 李瑁的闷酒再喝也喝不醉,酒宴归来,李瑁仍然醒着 , 而且彻夜不眠 。此之谓“薛王沉醉寿王醒”,同“张公吃酒李公醉”如出一辙 。
唐代时 , 又从“张公吃酒李公醉”演化出另外一个俗语:“张公帽儿李公戴 。”这句俗语就更加刻薄了,此处的“李公”指武则天早已死去的老公高宗李治,“二张”的帽子戴到了李治头上,不是绿帽子是什么!这才是“张冠李戴”这个成语的真正语源 。

张冠李戴的张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成语故事?

文章插图

到了宋代,从“张冠李戴”的语源又演化出其他相似的谚语,比如“张三有钱不会使 , 李四会使却无钱”,比如“张家长李家短” , 比如“张三李四”,等等 。后来凡是一个成语或者俗语中同时出现张姓和李姓的,毫无疑问都源出于“张公吃酒李公醉” 。
明代文学家钱希言在《戏瑕》一书中总结说:“唐武后时,有‘张公吃酒李公醉’之谣 。张公谓易之、昌宗兄弟也,李公谓中宗也,此即‘薛王沈醉寿王醒’之意 。一日,士人有犯夜而非其罪者,举此为辞,官遂命赋其事,士人援笔立构数言,主者笑而释之 。此语流传至宋,则宗门老宿,无不拈出来 , 作对答人底话头,味之却真有不可思议道理 。在其时又有‘张公帽儿李公戴’,至今相传又有‘张三有钱不会使,李四会使却无钱’之谚,疑亦是此意耳 。后世行市语有‘张三李四’,皆非漫然无本 。”
钱希言说民间俗语“皆非漫然无本”,这句话是对的,古人讲究无一字无来历,即使是一句俗语也是如此;但从张、李二姓以上的演变来看,他不应该“疑” , “张公帽儿李公戴”这个俗语本就是唐人用来讽刺武则天的,后来才精炼为“张冠李戴”的四字成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