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室为何冷热不均?抗疫“关口前移”还有哪些潜力可挖?来看记者调查( 三 )


走出疫情 , 关键在社区医生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日前表示 , “走出疫情的关键在社区医生 , 在于分级诊疗的基层 , 以及充足的药物储备 。 ”
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浙江摸索已久 , 从2013年启动省级医院“双下沉、两提升” , 到全面推开县域医共体建设 , 再到近两年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全面推进“健康大脑+”体系建设 , 基层医疗机构的存在感越来越强 , 作为“前哨”的功能不断提升 。
截至去年底 , 全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建成发热诊室1272个 , 覆盖率达90% , 基本实现建制乡镇(街道)全覆盖 。 近期 , 杭州笕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仓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 还开设了针对愈后的新冠康复门诊 。 此轮疫情暴发至今 , 社区医院一直肩负着“守门人”角色 。
“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 , 门诊量从每天10多人次上升到100多人次 。 ”乐清市盐盆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书记南旭璋告诉采访人员 , 该中心去年9月底新投入使用 , 前段时间很多病人感染发烧后缺药 , 中心免费为他们发放了退烧药品 , 并提供诊疗服务 , “这样 , 他们中的很多人就不用去上级医院了 。 ”
王岚认为 , 目前 , 社区医院主要可以发挥两大作用:一是轻症的筛查和治疗 , 大多数轻症患者通过用药休息即可治愈 , 从开药到就医 , 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基本都能解决;二是社区医院可以有效筛查辖区内重点人群和特殊人群 , 提前预判和评估 , 有利于直接和三级医院对接 。
《关于做好新冠重点人群动态服务和“关口前移”工作的通知》特别提到“强化重点人群包保联系”“主动做好重点人群动态服务” , 正对应了社区医院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系统的部分工作 。
CT室为何冷热不均?抗疫“关口前移”还有哪些潜力可挖?来看记者调查
文章图片
杭州笕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诊室从上午8点到晚上21点不间断接诊发热病人 。 图为社区护士刘建丽换上防护服 , 接班发热诊室的工作 , 正在为前来就诊的发热病人测量体温 。 受访者供图
天水武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位于杭州市老城区 , 居民老龄化程度较高 。 2.55平方公里的服务范围内 , 65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1.3万人 , 其中1.1万人签约了家庭医生服务 , 高龄且患有基础疾病的重点人群超8000人 。 “我们从去年12月中旬就开始摸底签约人群情况 , 近期正在做二次回访 。 ”康复病区护士长何霞平说 , 最近在工作之余她每天要打约100个回访电话 , 了解签约人群病情和恢复情况 , 进行远程指导 , 对于病情较重的引导其到线下就诊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在对重点人群保障中 , 医联体牵头医院对基层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 通过下沉巡诊、人员派驻、建立远程医疗协作网等方式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力、经验不足的问题得到缓解 。
此外 , 《关于做好新冠重点人群动态服务和“关口前移”工作的通知》还强调 , 要扩大吸氧和血氧监测服务 。 上个月 , 天水武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加了100台指脉氧饱和监测仪 。 目前 , 该中心的临床科室和辖区的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均配备了氧气袋、氧气瓶 , 市民可随时到院进行氧疗 。
近期 , 上海重新编写了《2022版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治规范与分级诊疗流程》 , 提炼出“四步简易治疗法” , 对基层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 并将抗病毒药物(小分子药物)等物资优先向社区倾斜配备 。 这透露出强烈信号:社区医院 , 将支撑起下一步抗疫的重点防线 。
“现在的社区医院 , 早已不是人们印象中的样子了 。 ”王岚希望 , 经过这轮抗疫战斗 , 百姓能看到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与水平 , “以后的CT室 , 就不会冷热不均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