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急诊医生”变成“住院患者”——从12月16日奋战在苏州明基医院的这些天①( 二 )


就诊的患者也是轻重不一 , 症状轻的 , 体力好一些的就站着排队候诊 。 年老体弱、病情重一些 , 体力不支的就找个凳子坐着候诊 , 也有人坐着轮椅······
从“急诊医生”变成“住院患者”——从12月16日奋战在苏州明基医院的这些天①
文章图片
问诊、检查、看报告、解读···不断重复 。 夜色逐渐加深 , 就诊的人数却不见减少 , 而我的身体则慢慢出现了一些异样 。 我开始干咳 。
直至东方既白 ,
略有了些喘气的空隙 。
22日 , 直到下夜班前 , 我都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异样 , 然而下班后一个多小时 , 身体开始出现了反应 , 我的体温在不断升高 , 人也开始乏力 , 吃不下饭 , 身体已经开始发烫 , 39.8℃ 。
我原想喝喝水 , 休息休息 , 通过自己的免疫力把这一段给挺过去 , 现在看来不行了 , 赶忙把退烧药吃上 。 吃完药过了好久 , 体温仍不见下降 , 于是接下来我拼命地喝水 , 不管能不能喝下 , 就是不停地喝 。 不知过了多久 , 体温慢慢开始下来了 , 38.8℃ 。 随着体温的下降 , 我也带着些许安心睡着了 。
凌晨 , 在高热中醒来 , 体温又回升到了39.5℃ 。 于是 , 喝水 , 吃药 , 一切又再来了一次 。 直到早晨再次醒来 , 体温渐渐恢复了正常 。
23日 , 我第一时间将情况告知主任 , 主任建议我先休息 , 不用担心科里岗位缺岗 , 并告诉我各科人员已在支援急诊内科的好消息 , 三大总值班(医疗总值、护理总值、行政总值)全力支援急诊调度支持工作 。
从“急诊医生”变成“住院患者”——从12月16日奋战在苏州明基医院的这些天①
文章图片
从“急诊医生”变成“住院患者”——从12月16日奋战在苏州明基医院的这些天①
文章图片
从“急诊医生”变成“住院患者”——从12月16日奋战在苏州明基医院的这些天①
文章图片
在各科医护人员都紧缺的关键时刻 , 还有一批人踊跃来顶岗(其实他们大多病着) , 让我感受到明基大家庭的团结、温暖的力量 。
从“急诊医生”变成“住院患者”——从12月16日奋战在苏州明基医院的这些天①
文章图片
根据很多患者的经验 , 一般高热在三四天后会逐渐消失 , 本以为我发烧几天休息就能继续上岗 , 但我的高热一直持续到第六天 。 同时咳嗽咳痰也在逐渐加重 , 我不得不怀疑病变是否已经进一步进展到了气管、支气管甚至是肺部 。
27日 , 我赶到医院准备做一个胸部CT 。 急诊入院 , 开单 , 等着做CT 。
“前面还有26位 。 ”放射科的同仁告诉我 。
从“急诊医生”变成“住院患者”——从12月16日奋战在苏州明基医院的这些天①
文章图片
急诊放射CT处 , 放眼望去 , 躺床的、轮椅的、蹲在地上的···咳嗽声不断 , 都是在等着做胸部CT的 。
从“急诊医生”变成“住院患者”——从12月16日奋战在苏州明基医院的这些天①
文章图片
新冠感染以来 , 除了急诊、发热门诊 , 压力最大的还有这些“幕后英雄”——放射科 。
就诊的患者几乎每位患者都有胸部CT的诊断需求 , 最高峰时一天达到近900位患者 , 放射科的医生们也是24小时检查、阅片、诊断 。 工作量是平常的几倍 , 专业的特殊性 , 此时也没可能调派增加人手 , 在岗的都是刚阳过或正在阳的 , 发着烧、哑着嗓、咳嗽着在坚守 。 拍片岗的但凡有点时间赶紧帮CT , 核磁岗的有点时间赶紧帮CT , 前台岗的有时间赶紧帮CT···人均阅片200+ 。
从“急诊医生”变成“住院患者”——从12月16日奋战在苏州明基医院的这些天①
文章图片
等检查的间隙 , 我发现机器叫号已经在急诊、输液室、药局用上了 , 后勤部门大力支持 , 加班加点在急诊设置了叫号就诊功能 , 机器叫号 , 就诊秩序较之前更有序 , 患者也不用像之前那样全挤在医生面前 , 医生护士也轻松了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