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暗访最脏加工厂,还原一包辣条制作真相( 二 )


第一站:平风食品厂,产品不在当地卖 。采访人员辗转找到位于平江县城关镇新村的平风食品实业有限公司,刚一进院就有一股辣条的浓香扑鼻而来 。销售人员李先生告诉采访人员,市场上零售1块钱的大包牛筋,批发价是5毛5;市售5毛钱的小包牛筋,可以2毛8拿货 。“这类小食品主要针对小孩子,不能卖得太贵 。”他还说,辣条生产是平江的一大产业,他们已经做了十多年,不仅在湖南有经销商,最远可以卖到甘肃、宁夏等地 。但采访人员发现,平江本地超市并不销售这些“当地特产” 。对此,李先生解释说,他们主要销往外地 。
第二站:棒哥食品厂,消毒区形同虚设 。从平江县城关镇向东南方向行驶20公里左右,就到了三市镇,这里被称为辣条的故乡 。走在镇上,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到一家食品厂 。采访人员来到位于联华村的棒哥食品有限公司,表示想进厂了解产品情况,工作人员十分警惕,几经沟通才允许采访人员进入 。采访人员看到,这家小型食品厂大致分为两部分:一侧是二层小楼,作为个人住所;一侧是两排平房,作为生产车间 。老板“棒哥”告诉采访人员,他们家主要生产两种产品,一种是“辣肥肠”,批发2毛6一袋,一种是切成小方块的“牛肉青豆脆骨”,一斤4块5 。“小包装的牛肉青豆脆骨看上去高档、精致,利润更好,在超市可以卖到8~12块钱一斤 。”采访人员品尝了一下这两种产品,感觉味道类似 。“棒哥”说:“平江生产的这类产品都差不多,味道可能稍有差异,但都是换汤不换药 。不过,大家都对配方守口如瓶,但只要看一眼产品,就大概知道怎么做 。”
当采访人员表示担心销售环节被抽检时,“棒哥”表示“每年会接受几次抽检,但往往打个擦边球就过关了” 。他还说,相对而言北京、河北等地查得更严,所以他家的产品主要由长沙、武汉、成都等地经销商销往南方农村,特别是农村学校周边 。采访人员暗访当天是周日,但该厂依然正常生产,在采访人员一再要求下,“棒哥”同意我们进入生产车间看看 。进入车间前,会经过一个所谓的“消毒区”,但几乎形同虚设,人员可以随意出入,换鞋处的鞋架空空如也 。进入车间后,一股浓郁甚至有些刺鼻的香味袭来,采访人员看到很多机器杂乱无章地摆放着,有8名工人正在围着两桌鲜红的辣条制品进行包装,他们并没有统一着装,分别穿着日常生活中的衣服和鞋子,更没有佩戴帽子、口罩和手套 。
第三站:吴红桃食品厂,机器上布满红黑色的油垢 。按照当地一位老乡的指引,采访人员在一个小山顶处找到了位置十分隐蔽的“吴红桃食品厂”,这个小厂甚至很多当地村民都没听说过 。爬上陡坡,只见食品厂大门敞开着,院内有三排厂房,其中一间厂房房顶上的大烟囱里不断冒出滚滚黑烟,导致院内空气非常污浊,不仅气味刺鼻,还夹杂着大量粉尘 。采访人员走进这间冒出黑烟的厂房,发现这是家名为“托田四兴”的彩印厂,昏暗的车间里有一名工人正在忙着印刷小食品包装袋,有些成品堆放在一个漆黑潮湿的墙角处 。
随后,采访人员进入食品包装车间,看到里面脏乱不堪:桌子上堆满零散、未经包装的辣条颗粒,好几卷花花绿绿的食品包装袋随意扔在地上,机器上布满红黑色的油垢 。以询问老板电话为由,采访人员又走进里面一间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 。里面好几台大型机器在轰轰作响地运转着,地上满是发黑的油状污渍,机器旁摆着几个黄色的大塑料袋、白色塑料桶和发黑的铁桶,里面装着各种粉末和液体,其中一个塑料袋中放着一把大勺子 。一个年轻小伙子耳朵上戴着毛茸茸的耳罩,站在几台机器间忙得团团转,不时用手拨弄一个类似搅拌机的长方形机器,很多深红色、油亮亮的辣条颗粒在其中翻滚,入味后会装入机器下方一个橙色筐里,筐内黑糊糊的 。小伙子告诉采访人员,所有辣条都由他在里屋进行调味 。但当采访人员询问辣条如何加工时,他支支吾吾避而不答 。此时,一位自称企业老板的中年男子走进来,上来就问采访人员“从哪来,想干吗”,之后便训斥小伙“怎么不关门,外人怎么进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