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中前行|跨年夜急诊室:他等来了2023

【编者按】
2022年不易 , 但值得铭记 。
医护打了一场又一场“硬仗” , 经营者全力守住赖以生存的小店 , “网课时代”进入第三年 , 师生们以另一种方式守护课堂 。
2023年无法预测 , 但不妨碍期待 。
告别健康码、行程码和核酸检测 , 新冠回归“乙类乙管” , 旅游业重新拥抱“诗和远方” , 更多行业跃跃欲试“等风来” 。
迈入新的一年 , 我们还在经历与新冠病毒的“最艰难一役” , 澎湃新闻推出“疫中前行”特别报道 。 如海德格尔所说 , “前行不息 , 无须迟疑和退避 , 健行于你寂寥的小径 。 ”
跨年夜 , 急诊大楼灯火通明 。
2022年12月31日晚10点半 , 上海长海医院 , 深夜就诊的患者比白天少一些 , 放眼望去依然大排长队 。
“我一进来就跟医生说 , 做什么都同意 , 都同意 , 不要耽误时间了 。 ”60岁的江琏急匆匆地在“知情同意处”签下了一连串自己的名字 。 她丈夫当天早上7点被送进来 , 仍在抢救中 。
一周前江琏和丈夫“阳”了 , 丈夫身体不好 , 患有高血压、呼吸道系统疾病 。 “我儿子早上开车送来医院 。 救护车排了190多号 , 要等几个小时 , 等不起 。 ”江琏还没转阴 , 在医院照顾丈夫 。
上海的重症高峰正在出现 , 大多是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脆弱群体 , 多家三甲医院急诊量猛增 。
位于杨浦区的长海医院 , 急诊每天接收病人超过2000人次 , 不断创历史新高 , 120急救车源源不断地运送着重症病人进来 , 车子多时堵住入口 。 “有时救护车都进不来 , 让我们出去看病人 , 看一下情况再回来 。 ”年轻的心内科医生罗飞说 。 他在10天前就“阳”了 , 连续多日的超负荷工作后 , 到现在讲话还会有些咳 。
疫中前行|跨年夜急诊室:他等来了2023
文章图片
急诊大楼过道留观区 。 本文图片澎湃新闻采访人员林子尧
进入急诊大楼 , 大厅、走廊、诊室内外 , 许多重症老人滞留在此 。 一张折叠床、一瓶氧气罐、一副输液架和吊瓶 , 就是一个留观病人的“床位” , 100多名这样的病人躺在此处 。 每个诊室里 , 当班医生8小时不吃不喝、全力以赴接诊治疗 。
冬夜的大楼里 , 暖风很足 , 夹杂着消毒水、青霉素和其他药水味;远处和近处不时响起呼救声、咳嗽声;病人们躺在床上 , 家属们愁眉紧锁;在医护人员总是急促的步伐中……新的一年到来了 。
疫中前行|跨年夜急诊室:他等来了2023
文章图片
二楼输液区 。
“病人越看越多”
2022年的最后一夜 , 长海医院急诊大楼的走廊上、过道里、诊室门口、诊室内 , 都躺满了病重的老人 。 上到二楼 , 输液区的老人、小孩、青壮年拥挤着 , 空气散发着闷人的咸味 。
疫中前行|跨年夜急诊室:他等来了2023
文章图片
急诊室门口 。
每个诊室都被围得水泄不通 , 医生经常连续8小时不吃不喝接待病人 。 从门口踮起脚 , 能看到医生头上的蓝帽子和防护面罩 。 长海医院急诊科主任王美堂告诉采访人员 , 60张内科床位、51张外科和骨科床位全部收满了 , 最近医院每天在协调其他科室的病房用作急诊病人分流 。
“阿姨 , 还没有到你 。 ”小小的诊室挤得满满当当 , 人们拥堵在门口 , 医生罗飞不得不时常站起来维护排队秩序 。
“排队吧 , 我也急 , 哪个不急啊 。 ”患者家属对插队的人喊道 。 一天下来 , 罗飞目睹了太多这样的时刻 , 就诊卡争先恐后地递在眼前 。
疫中前行|跨年夜急诊室:他等来了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