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爱在身边”:讲述认知障碍群体的困境

认知障碍 , 是一种无法治愈的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 。 预计到2050年 , 中国患病人数将高达3600万人 。 在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 , 是每个个体和家庭的困境 。 上海浦东碧云美术馆2023年开年展“爱在身边——一场关于记忆的展览”正在展出 , 本次展览以关爱认知障碍人士为核心 , 充分发掘艺术的力量 , 积极探索艺术如何介入到特殊群体的生活中 。
艺术家李向阳的朋友赵以夫发来一段视频 , 是美国一位患自闭症的失明小伙参加类似“好声音”的比赛 。 失明小伙摇头晃脑、语焉不详 , 颤颤巍巍地走到钢琴旁坐下 。 忽然 , 歌声响起 , 似一缕阳光 , 穿透了幽暗 , 点燃了全场 , 也击中了李向阳 。 小伙唱道 , “我爱你 , 我在为你唱这首歌……”歌声未落 , 已被海潮般的掌声淹没 。 他看不见世界 , 世界紧紧拥抱了他 。
展览|“爱在身边”:讲述认知障碍群体的困境
文章图片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的学术指导李向阳说 , 作为一个艺术展览 , “爱在身边”立意高远 , 视角独特 , 关注弱者 , 直击当下 , 在各种乱象中独树一帜 。 受疫情影响 , 展览的准备工作难免不足 , 但无论最后的呈现是否完美 , 它提出的问题 , 一定是值得大家思考的 。
展览邀请到19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参展 , 他们分别是:胡为一、李琨、李洋、林依凡、刘毅、刘毅、刘曼文、刘任、刘唯艰、梁铨、廖斐、马良、申凡、施政、吴亮、喻红、张文心、张晓刚、周仰 。 参与艺术家或是患者或是患者家属或是近距离观察研究过认知障碍人群 。 艺术家们用敏感的内心与多维的视角审视这一社会问题 , 探求揭示和解决的途径与方式 。 展览以三个部分展开叙述:“肖像的认知”——社会关系中自我与他人的观看与被观看一直伴随左右 , 当记忆逐步消失 , 这种困惑还存在吗?“关系的连结”——做失忆者的至亲 , 如何以旁观者的视角记录、陪伴关系中的爱与归属?“心中的风景”——时间的长河中 , 如何用爱面对更多的无常?艺术家通过摄影、影像、绘画、装置等艺术形式对于自我与他人、观看与寻找、记忆与爱做出回应 , 展览现场以戏剧场的形式展现三个不同部分 。
展览|“爱在身边”:讲述认知障碍群体的困境
文章图片
《请坐 , 我给你讲个故事》 , 马良
马良的作品是一段5分钟的互动影像《请坐 , 我给你讲个故事》 。 这是一把马良的父亲曾经书房里的旧凳子 , 父亲生病之后 , 马良将其带回自己家 , 某种意义上 , 这椅子像是父亲在孩子心里的位置 , 也是一个秘密的入口 , 马良邀请观众在、凳子上坐下 , 便会听到马良亲口叙述的 , 和患病的父亲之间发生的真实故事 , 而观众一旦离开座位 , 故事也戛然而止 , 像是随时会消失的记忆 。
展览|“爱在身边”:讲述认知障碍群体的困境
文章图片
《冥想空间》
《冥想空间》位于二楼展厅外的走道正中间 , 结合美术馆本身的空间特性 , 以悬挂的发光装置为核心 , 向四周延伸出去 。 发光体模拟人的呼吸节奏自动调节亮度 , 观众可跟随调整自己的呼吸 , 在不经意间和内心建立连接 , 达到平静的过程 。 艺术家希望通过该艺术项目将多变的情绪转化为人生智慧 , 理解、打开和治愈每一位观众 。
展览|“爱在身边”:讲述认知障碍群体的困境】策展人陆蓉之说:“天下万物 , 都是从生到死的必然过程 , 绝不可能回溯或者逆转 。 如何面对与接受?当社会步入老龄化的年代 , 提早做好养老预案 , 是每一个人都必须思考与行动的人生大事 。 回顾一生 , 我目前在整理、更新关于当代艺术、艺术产业研究的教学课件 , 赠送给我的学生和有缘听到我演讲的观众 , 让年轻世代接棒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