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认真观察病人情况,深入思考,为“不治之症”提出诊疗方法

他拒绝美国的优厚待遇 , 毅然回到祖国 , 用一生推动中国泌尿医学事业的进步 。 国外媒体称他为“中国医学界第一位的人物” 。 他就是两院院士 , 著名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泌尿外科专家 , 新中国泌尿外科的奠基人之一——吴阶平 。
吴阶平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名誉院校长 , 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名誉校长 , 北京医科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 , 清华大学医学院首任院长等职务 。
他认真观察病人情况,深入思考,为“不治之症”提出诊疗方法
文章图片
上世纪50年代 , 结核病在亚洲极为普遍 , 泌尿外科在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是肾结核 。 当时 , 医学界在诊治肾结核时 , 一般不对双侧肾结核或“一侧肾结核 , 另一侧因其他疾病而丧失功能”这两种情况做出明确的区分 。 二者的症状非常相似 , 但是治疗方案和痊愈几率完全不同 , 患有一侧肾结核的仍可以靠另一侧健康肾脏存活 , 而双侧肾结核则被认为是“不治之症” 。
责任心强、工作严谨的吴阶平 , 注意到在部分被诊断为双侧肾结核的患者中 , 有的一侧肾有明显破坏 , 而另一侧肾虽无功能 , 但并无证据证实是肾结核病破坏的结果 。
于是他到协和医院的病案室查阅肾结核238个患者的病历 , 发现在病人中一侧患肾结核时 , 另一侧都有一点肾积水 。 这给了吴阶平很大的启发 , 因为肾积水严重了也会引起肾脏无功能 。
他立即找到因肾结核死亡的病人进行尸体解剖 , 果然发现了几例“双侧肾结核”死亡病人实际上只是一侧肾结核 , 而另一侧仅仅是肾积水 。 而当时肾积水是完全可以治疗的 , 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突破 。
经反复考虑 , 他决定经皮穿刺无功能的一侧 , 如果穿刺出脓液则表明病人确属双侧肾结核 , 不能拯救 , 但如不是脓液则尚有恢复机会 。
当时 , 肾上腺外科尚未普及 。 吴阶平带领团队 , 应用“肾穿刺”的方法 , 从患者无功能的肾中取得尿液后 , 开始进行结核菌检查 , 他们发现 , 穿刺吸出的是淡色的尿 , 无白血球 , 量很大;随即从穿刺针注入静脉造影剂进行肾造影 , 证明了无功能的肾是肾积水 , 可经肾盂引流管引出 , 使积水逐渐减轻 , 这样病人就有了恢复的希望 。
在结合大量文献资料、案例的基础上 , 吴阶平最终得出 , 有15%的双侧肾结核患者是可以治疗的 , 患者对侧的肾只是因肾积水导致功能丧失而已 , 并非“不治之症” 。
他认真观察病人情况,深入思考,为“不治之症”提出诊疗方法
文章图片
吴阶平工作照
据此 , 他提出了“肾结核对侧肾积水”这一新理念 , 并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中将肾结核对侧肾积水与双肾结核进行区别 , 为肾结核对侧肾积水患者制定了可行的诊断、治疗方案 。
吴阶平的这一研究在实践中得到了证实 , 该研究成果于1954年在《中华外科杂志》上刊出 , 引发了国内外的高度重视 。
随后 , 吴阶平进一步对肾切除后留存肾的代偿性增长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 这是学术观念的突破 , 使人们对医学研究的认识上了一个新台阶 。
这一发现挽救了无数鲜活的生命 , 也充分奠定了他在中国泌尿外科界的学术地位 。
晚年吴阶平在回忆这一科研经历时 , 总结到:“这一研究成果表明在临床工作中必须认真观察病人的实际情况 , 深入思考不同病人间的差异 , 运用逻辑思维推断各种可能的关系 , 提高临床诊治效果 , 为人民健康服务 。 ”
他认真观察病人情况,深入思考,为“不治之症”提出诊疗方法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