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定风波里
北京某医院(图:中国青年报)
近一周来 , 越来越多的人被感染了 , 不少人表示感染后症状还挺难受的 。 与此同时 ,
网络上也多次出现关于医院的发热门诊出现排长队现象 , 彰显着医疗资源非常吃紧 。 更令人感到心情沉重的是还出现极少数疑似感染去世的案例 。
一、某些人对知名采访人员杨良化染疫去世进行不当解读 , 令人反感 , 引人深思
12月17日 , 著名采访人员杨良化在感染新冠病毒后 , 因细菌性肺部感染于2022年12月15日不治去世 , 享年74岁 。
文章图片
不幸染疫去世 , 无疑是令人感到心情沉重 , 相信他们的亲人必定必定很痛苦 。
然而 , 毁三观的是一些人却对此幸灾乐祸 。 实在令人感到一丝悲哀、悲凉!一个人怎么可以如此没有底线 , 难道仅仅因为意见相左或者不合乎你的心意 , 你就连起码的教养、修养和良知都不要了吗?
比如下面这则截图 , 更令人的气愤的是 , 难道仅因为他鼓励他同学面对封闭封控依法维权 , 就罪不可恕了吗?
文章图片
而这位全网近千万的大V极端看待杨良化染疫死亡事件并非个例 。 还有一些大V也是类似看法 , 就不一一展开 。
真心想说 , 难道每一位支持逐步放开而感染 , 甚至不幸染疫去世的人 , 你们都专门精选出来进行幸灾乐祸吗?难道染疫死亡真的就比其他死亡更值得重视吗?
这实在是太狭隘了 , 太极端了!
目前 , 阳性激增 , 确实很难 , 但把责任完全归到“放开派” , 不仅逻辑失当 , 更显得心理十分脆弱 。
二、疫情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 , 放开是因为防不住 , 不是因为谁的鼓吹
文章图片
近日 , 世卫组织专家瑞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感染病例的激增 , 并不是因为解除了隔离限制措施 。 早在防疫措施放宽之前 , 中国就已经开始出现病例激增 。 我认为意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 。
我们从世界各地都学习到了这一点 , 奥密克戎超级传播的混溶性 , 确实夺走了我们使用全面遏制病毒的公共卫生社会措施和政策的机会 。 ”
并且 , 他还建议:预防重症和住院、加强老年人接种、与病毒共存 。
怎么看?
显然 ,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判 。
有的人会深思 , 有的人则会激烈反对;
有人认为人力终有时 , 要学会正视现实 , 要懂得自然或规律的威力 , 要慢慢接受与病毒共存;
也有人则无法接受这种说法 , 认为这是投降或意志不坚定的表现 , 只要齐心协力 , 人定胜天 。
而就个人而言 , 更关心的不是这些争论 。 而是这个研判是不是科学的 , 是不是需要采纳的 。 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人深思的问题 。 所有人都需要理性地扪心自问一下 。
文章图片
如果有选择相信没有人愿意感染病毒 。 如果有选择 , 人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健康长寿 , 甚至实现生命永恒 。 但是现实并不是童话 。
就个人观察和感受 , 结合这位专家的研判 , 一些疑惑更深了:
1、新疆部分网友反馈他们小区被封控超过一百天了 , 有的小区在这种严格管控的背景下仍然有新增 。 这令人感到疑惑 , 是不是正如这位专家所言?
一位乌鲁木齐的网友就表达自己认为防不住看法 。
文章图片
2、无论原始株、还是德尔塔 , 无论是武汉疫情、还是西安疫情或上海疫情 , 都可以发现有一个感染曲线 , 也就是二个月左右病毒就会自然消退 。 之后再卷土重来的已是不同毒株 。
- 正在减肥的你,知道什么是“平台期”吗?说明你离减肥成功不远了
- 这种路边草是对付痛风的法宝,还不知道的朋友学习下!
- 养生|防疫科普 | “阳了”洗澡病情会加重?阳转阴的6个认知误区
- 《自然》:复旦袁鹏等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下降新机制!
- 吃红枣的养生效果有什么?了解下涨知识
- 几个饮食上的养胃知识,可以了解一下
- 中学生如何戒掉手机瘾?这个方法你肯定不知道
- 【档期已敲定】关于2023广州国际妇幼健康产业博览会的定档通知
- “抗疫明星药”知多少
- 心跳|寿命长短,心跳知道?200万人研究发现:心跳快慢与寿命长短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