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知错就改”是指如果知道了错误,就必须放弃,及时改正 。
《知错就放弃》小故事:释迦牟尼佛放弃皇位出家后 , 在山中苦行多年,最后认为“苦行”不是出路,于是放弃了这种修行方法,悟出了“知错就放弃”的道理 。
“知道错在哪里,就会放弃;如果你知道幻觉,你就会离开;离开幻觉,你就会有感觉 。”这需要一生的练习...谢谢你提出这个非同寻常的问题 。略论佛教的答问与供养 。
这就是《觉远经》所教导的,也是“我们应该时时保持一颗清净的心”的“顿悟法” 。这个道理可以一时顿悟,但事情必须逐步修复 。
1.知错即舍:即若能知“诸相不相同”,自然能住诸相,既不住诸相,即舍诸相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以智慧体悟到,所有的法都是缘起,都是空不真实的,但都是虚幻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自然地放弃,放弃自己 。
知者是般若智慧的“智”,而不是“识” 。非者 , 如金刚经所言“见异相,则见如来” 。那些放弃的 , 离开的,活着的,无所事事的 。
2、知错就是离开:和“知错就是放弃”的意思一样 。说的是如果我们能以觉知空知道一切法的本源,那么我们虚幻梦幻自然就不能住在一切法里,也就不会住在一切法里,也就是“离开”一切法 。
所谓“不离不弃”,就是实践这种“如幻”的方法,重点是“知其一切法,使性空如幻” 。成熟久了,自然会离开所有的相,所以说“知幻即离” 。意思是行者不要“把头放在头上”,再生一个“相离于一切相”的观念 , 因为如果再有一个“相离于一切相”的观念,他就会努力活在“相离于一切相”的相里,而不是“真的相离” 。
3.离幻即是觉知一切法,幻与梦,不生于一切法,即觉知万物空为幻实!
脱离幻相的人,就是他知道一切法都是幻相,他并不活在一切法中 。觉醒者就是要认识到一切法的实相 。现实是空相但有幻像,即现实空相不存在,幻像不存在空,即实现“中华道德” 。
补充:理智是可以开悟的,事情要逐步修复;不过既然悟出了道理,那就说自然真的修炼了,功过加倍!欢迎提问 。
佛祖供养简论 。感恩 。阿弥陀佛!
释迦牟尼佛仰视时悟出了什么?今年正月,一位老朋友肖先生来看我 。临别时问:“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终于仰望星空 , 觉悟了 。他意识到了什么?”如果有人问这个问题,没关系;但萧先生学佛多年 , 他提出这个问题,却是不寻常的 。根据典籍和传记的记载,释迦牟尼佛自生而有独特的禀赋 。因为前世的修行,这辈子生下来就有各种吉兆 。他放弃了王位,做了十二年的和尚 。大家要注意这“十二年”,因为很容易忽略过去 。现在来重点说说释迦牟尼修行的十二年 。当时印度有各种宗教习俗,这些习俗在释迦牟尼佛之前就有了 。当时释迦牟尼佛学了各种苦行,各种修行 。不像我们现在学佛,他三心二意,东拜一个老师,西拜一个老师,这里那里说几句话 。每一次释迦牟尼佛都诚心学习,所有的辛苦都是他做的 。然后他觉得那些不是道 , 不是终,就去寒冷的雪山修行苦行 。过了六年,他认为苦行不是道 , 只好又走了 。后来我在横河边的菩提树下打坐,发誓一定要成为无上平等的觉悟者,否则就死在那里,终于看到了星星,悟道了 。其实这段话大家都已经知道了 。我之所以重复,是想引起大家的注意,就是想让大家知道释迦牟尼佛这十二年做了什么,是怎么修行的 。我们读他的传记,只看到他学习了三年,最后“知错就改”,往往忽略了这十二年间他的认真修行 。先说说吧 。什么叫“没有定论”?这是一个印度古律,在中国和世界各地都有,就是和尚要学的“无痴”——无痴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都打坐 , 可以不动脑的跷二郎腿吗?绝对不行 。我经常开玩笑说,能做到的人只有两种,一种是未出生的,一种是死去的 。除了这两种人 , 很少有人能做到 。刚才一个比利时同学也和我讨论了这个问题 。我们还谈到了释迦牟尼佛 。学了三年 , 发现不是陶,他丢了 。不是他没有完成,而是完成了之后又失去了 。因为那不是道 。因为佛经的文字比较简单,所以我们倾向于看过去 , 忽略过去 。佛教的“思必定”是一个很美的名词 。“无思”不是我们共同惯性的思想境界;但是“幻想”不是一个想法 , 就说是一个灵感吧!这是一种超越思想的灵感 。现在有一种“超然禅定”,其实并不是这个“非幻” 。这个“想了又想”的“决定”和“想了又想”是完全不同的 。没有思考,你就完全消除了自己的想法,这种思考是“绝对没有想法”,但是没有思考就像什么都不知道 。不是一种没有意识和灵感的功夫,是当时标榜的最高修炼方法 。释迦牟尼佛花了三年时间才达到这种境界 , 但是他发现不是道,就把它扔掉了 。总的来说,佛经传中关于修佛有两个重要的点 。为什么不提其他做法?原因是这两种修行功夫和实验已经涵盖了世界上很多修行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方法,释迦牟尼佛的其他修行就不必细说了 。比如佛在学道之前,在数学、武术、文学方面已经达到了最高的悟性 。出家后 , 他学了这两个最高法,但他认为不是道 。其实如果真的能做到,也不会天天搬过去 。就算你没有道,别人也会认为你有道,你皈依的弟子都来了 。大家注意到释迦牟尼佛认为这不是道 。当时他已经找不到师父了,只好自己去雪山修行苦行 。他一天只吃一个干果 。当然 , 他饿得不能当人 。他这样修行是为了找出一个道理,但是六年后他认为苦行不是道,然后他就下山了 。释迦牟尼佛到了横河,牧羊女给他提供了上好的奶酪 。所以,我摆脱了父亲派来的五个年轻人 。这五个人离开佛陀 , 是因为他们认为佛陀已经放弃了修行的志向 。这五个人后来成了罗谷渊佛陀的第一批大弟子 。这时 , 大多数人也认为他已经“退休”——退票了 。因为大家都觉得和尚应该是苦行僧,所以跟着他的人自然就退出了 。但是有一点我们要注意!因为得到了营养,恢复了体力,他看到了星星,悟到了道 。所以我经常提醒家人要特别注意身体健康和营养,因为没有健康的身体是无法修炼和实践道教的,这是事实 。关于身体的健康和营养,以及和修道的关系,要一步步去研究 。佛陀在渡恒河到菩提树前,得到了营养,恢复了体力 。当时他找不到能指导他的师傅,只能靠自己在菩提树下打坐许愿 。这些简单的话在过去很容易被忽略 。读它们的时候,意思好像明白了,但没有深入理解 。佛陀当时的誓愿,推开了宗教和庄严的话语,等于说他发了誓,赌上了一个诅咒——这一次 , 如果我失败了,我就死在这里 。对不起本座,就是这句话 。他一心求道 。根据nigume的《华英史集》中的记载 , 六日之内,佛陀先得四禅八定,然后得意一生,再一夜之间接连获得六大神通 。第七天早上,抬头注意!释迦牟尼佛不像我们打坐时那么呆呆的,头都不敢抬 。他大概需要休息一下,抬头看看天上的星星,体会一下多罗阿姨的三德三菩提 。从这里我想起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一般来说,这算是开悟吧!我刚才讲的,解释佛祖释迦牟尼开悟的历程,是为了解释老朋友肖先生问的问题——佛祖释迦牟尼看到星星的时候悟出了什么?你说你抬起头 , 悟道了 。你悟道之后 , 之前所有的修行都白费了 。十二年的努力都白费了吗?换句话说,他悟道时才30岁左右,传佛时才32岁 。他的门徒比他大得多 。他从小接受的教育和出家后的各种修炼苦行是不是白费了?我回答老朋友肖先生说:“他悟出的是缘起空 。”肖先生说:“嗯,没错!”推开门走了 。我不知道你们是否都注意到了,但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他走后,一个想法来了 。肖先生学佛多年,别人问这个问题也无所谓 。他问这个问题是认真的 。换句话说,他这个问题问得很深 。按道理,释迦牟尼佛是明白性的起源空,道理很简单 。当时为什么这么难?难的是什么?佛19岁出家,修行这么多年,才明白这个道理 。现在我们都懂了 , 看佛经的都懂了吧?这有什么奇怪的?如果你实现了这个点的原点空,就一致了,一切都可以通达了 , 那是什么原因呢?假设他正确认识到这个道理,那么之前的功夫呢?怎么解释呢?第二个问题,我们现在学佛法,看到佛法就知道自性空和性空的起源 。这个道理虽然懂,但为什么还要练那么久?而且 , 别说做不了菩萨,就算是最初的小乘罗汉 。特别让我感叹的是,在这个时代,连成就了一半果实的人都没见过 。所以当萧先生离开的时候 , 一个想法让我感到不安,感叹当今世界的文化,宗教的,神秘的,国内外的,都很发达,但社会也更乱了,文化思想更模糊了 , 越来越不对了 。从去年年底到今年春天,留学生写的信 , 看到的信息,不管是在修行还是在做什么,到处都是乱象 。唉!无乱,无人乱 , 此所谓乱世也 。所以心里很忐忑 , 加上肖先生的问题,问题出在哪里?立正!我们都是学佛的,有点因果颠倒 。怎么说呢?“因果”,也就是说,我们都在因果而堕落 。是的 , 我们都知道自然空,这一切都是因果报应等等 。但是 , 这些理论和道理不是我们的,而是释迦牟尼佛经过这么多年的苦行,给弟子们的回答;直到把答案写下来,我们才明白 。其实我们不懂,只是佛经的补充 。我们得到佛陀的结果,并接受它们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答案是:也要走修行之路 。我们要像释迦牟尼佛一样,走禅修之路,验证真正的修行之路,自己证明缘起空 。因为我们明白了这许多道理之后,往往会误了自己的成就,尤其是这几年,一说打坐 , 每个道家、密宗都会说行话,但是你看他 , 他一点也不像 。至于有没有功夫,也清楚有没有验证过 。就像宋代的大高慧禅师说的,如果你开悟了,我会在你站在那里的时候知道,不需要等你说 。但是现在这些人满脑子都是大道理,特别是什么奇经八脉传来传去,好不热闹 。我说:“不要混淆你的身体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先学了佛经里的知识,把以前修行的成果当成了因,而当成了果 。释迦牟尼佛,西藏大宗教,是理智问题还是经验问题 。他只怀疑生死和生命 。他追求的是生活是如何“消逝”的 。我们知道,在谈练功的时候很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把前人修行的经验和积累的感悟作为因果,然后化为佛法 。结果我是我自己,佛法是佛法,两者对立,对修行无用 。所以我经常说 , 佛法,修行的方法,和佛法的意义完全不一样 。
佛和神是什么关系?因陀罗,梵天王,都是佛的属下 。那么,佛祖是神吗?没有下属的概念吧?属下是我们世俗阶级或者地位造就的,都是学佛的 。神是基督教的神,佛是代号,觉醒者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佛祖没说人,是他创造了世界 。所以,佛不是神,我认为有佛 。当然你说颜色是空,我觉得不是,我就表达这个意思 。天?。?我不知道它是否存在 。
佛教的佛法是什么意思?“法”在许多经文和各种修行形式中经常被提及 。学佛的人常说 , 要读法书,要修法 。一般来说,如果不是邪教,那么就是佛法 。那什么是邪教?邪教最大的特点是使人脱离现实,用信仰引导人向往一个目标,同时又把人的烦恼和痛苦归咎于现实生活,使人厌倦家庭和社会 。与现实生活的烦恼相比,来世和天堂的美好诱惑最容易激起人们向往的兴趣和欲望,这使得许多有信仰的人不懈地追求光明的未来 。接受了邪教思想的人,由于私欲的诱惑和邪见理论的指引,最容易产生自私、孤独、狭隘的极端心态 。因为心里有这样一种不正确的意见 , 所以人们往往把自己的意见当成自己信奉的宗教思想 。因为大多数信教的人都是这样的行为,不会引起人们的思想警惕!正确的宗教思想是如何引导人的?每个宗教都有大致相同的信仰 , 都有向往的来世和天堂 。东正教和邪教的区别在于,在东正教中,来世天堂是现世的完美延续 。如果没有当下的善因,来世怎么会有美好的果实?然而,邪教并不遵循这一现实过程 。而是用信仰代替过程,相信只要自己有真诚的信仰,将来就能取得好的结果,这就导致了与现实和社会的脱节和盲目迷信 。佛教思想强调现实中的因果律,脱离现实而达到的所谓“果”,是不符合因果律的 。佛的教育最基本的做法就是让人讲因果,用现代名词比喻因果就是实相观 。不谈现实,就是“非因即果” 。非因即果的思想是邪见的,邪见的思想教育是邪教 。真正的佛教不是宗教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只有“心即佛”,不脱离自性的成佛思想才是佛法 , 才是非宗教思想 。宗教的理念就是在外面找佛 。因为内心执着于贪婪的妄想,只有从妄想中看到性,才能摆脱烦恼 。除此之外 , 其他学派还是宗教 。虽然都是打着佛教的旗号,却是在寻求外界 。这不是佛的教育,而是人们把自己的宗教思想带入了佛教,甚至掺杂了各种民俗鬼神 。他们越传,佛教越杂 。真的是人不能放弃执念,而要以自己的方式学佛,使得神道的思想在佛教的传承中得以传播 。佛陀的思想并不要求人们在生活中独一无二 。五戒十善是使人遵循人文道德的规范,是以人为本的规则 。比如‘偷着撒谎’是给人看的,人不可能偷动物的东西,也不可能跟动物瞎扯 。佛陀的思想从来没有让人脱离现实去追求虚无缥缈的空中间的城堡 。很多佛教徒放弃了现实中的正确观点,去追求信仰中的福报和极乐世界,脱离了现实 。祝福是由真正的善行产生的,不是由信仰产生的 。那这样的想法是从哪里来的?信仰不是佛的教育,而是人自己的想象 。当初人们认为佛的思想就是真理,应用这个真理可以解除自己内心的烦恼,于是想到了发自内心的尊重 。后来就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依赖 。真理是用来指导人们的意识的,但是现在人们依赖真理而不是研究真理,导致了这种脱离现实的宗教信仰 。其实是人自己的思想,不过是用佛的话和教义包装的 。佛教发展至今,有不同的宗派思想,很多都是以经典为基础,为自己的思想服务 。比如对于修净土的人来说,佛教的思想是‘净心即净佛地’,人的思想就是佛教给我们的净土 。念佛就加持佛,不念佛就不理 。这样的思想在佛教中很常见,也很兴盛 。把念佛当成贿赂佛的工具,其实是诋毁佛教 。那佛教的正法思想是什么?看了佛法的血论就明白了 。很多人看完之后觉得非常震撼 , 甚至不敢相信原来佛的思想是这样的,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 因为真正的佛的思想和我们接触过的完全不一样 。我们要的是身心依靠佛,但佛教思想让我们认识到 , 这个世界的主宰不是佛,不是神,而是我们自己的心,可以建造地狱和天堂,从而让虔诚的信徒没有方向 。诚然 , 世界是由我们的心感知的,对世界好坏的感觉取决于我们的心,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所以佛陀在声明中处处表明一个目的 , 就是“自证自性” 。佛陀说“一切相都是虚幻的”,教育人们一切相都是不可取的,把我们的信仰转化为意识 。因为妄想症的想象力来源于觉知 。众生的痛苦和烦恼 , 都是因为意识的混乱造成的 。人只要离开了迷茫 , 烦恼就是意识的天堂 。烦恼从心开始,烦恼还是在心里 。佛陀的一切言语和教导都在宣扬这个自证的真理,三藏十二法指向一个宗族,就是禅 。禅宗不是宗派,而是释迦牟尼佛以心传心的宗旨的延续,就是“睁大眼睛” 。佛教没有宗派,只有宗族和宗教 。宗族自证其性而成佛 , 宗教则因人施教,开导不同基础的人 。这是佛教的真正教义 。佛法不是经书,也不是方法 , 而是一种教育人破迷得道的思想 。所有的理论和实践都是有意识的,没有自性 。自执即烦恼,自知即菩提,心即佛,佛即心,心外无佛,佛外无意 。这是佛陀继承的思想 。如果离开了自我,心外寻佛的想法就不是佛家的想法 。掌握佛教思想 , 用正确的理论解释理解佛经,才是真正的教义 。
【知非即舍,知幻即离】以上解释了知道错的就是放弃,知道错的就是离开这篇文章 。希望能帮到你 。
- 什么是知幻即离如何知幻即离
- 怎么理解焉知非福的意思 焉知非福是什么意思
-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简介
-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的人物或作者
-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100
- 焉知非福的焉是什么意思 焉知非福的焉是什么意思 百度网盘
- 知非之年是多少岁 知命之年是多少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