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怎么算的 怎么算清明节时间

农历清明节是怎么算的?古代的清明节在农历的日期是不固定的,在三月哪一天由天文台测算,以历法的形式公布于世,测定太阳在黄道的经度为15度的这一天为清明节 。?recno=608&tit=2008
2008年清明节为什么是4月4日
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气,是根据每年的春分点来计算的,春分点每过15天会有一个节气,所以清明在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5日居多 。不是固定在阳历4月5日,也不是以农历来决定的 。
春分点随地球自转变化,地球每天的自转并非24小时,而是23小时56分,每四年就会累计减少一天,从而影响节气的时间,按照这个规律推,2008年的清明刚好就在4月4日,4月4日清明2004年和2000年就曾出现过,而4月6日清明则在1939年、1935年等更早年的年份出现过 。现在的清明是春分后十五天,而春分是新历3月21日前后(20日~22日)
古代清明不清楚 。。历法主要分为阳历、阴历和阴阳历三种 。阳历亦即太阳历,其历年为一个回归年,现时国际通用的公历(格里历)即为太阳历的一种,亦简称为阳历;阴历亦称月亮历,或称太阴历,其历月是一个朔望月,历年为12个朔望月,其大月30天,小月29天,伊斯兰历即为阴历的一种;阴阳历的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历月为朔望月,因为12个朔望月与回归年相差太大,所以阴阳历中设置闰月,因此这种历法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 。中国的农历就是阴阳历的一种 。
清明节本来就是按农历中的阳历部分(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属阳历)算的 。首先农历不是的简单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所以古代中国早就有阳历了,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运行规律(其实是地球公转规律)制定的 。所以属于太阳历 。要知道这个太阳历是世界已知最准确反应太阳规律的历法 。而公历(格里历)也是太阳历 。所以看似“以公历计算”了 。其实二十四节气对季节反应更准确 。它每个节气在地球公转轨道上都有一个固定的位置 。分秒不差 。而公历因为闰年的关系前后会有一两天误差 。
清朝时宪历以前用的节气按照一年的二十四均等分来划, 清朝时宪历及之后采用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订为一个节气或中气 。
例如:古代(清朝时宪历之前)清明的日期
《荆楚岁时记》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也就是说,从冬至到寒食,中间相隔了105天 。百度百科中原话: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也就是说清明在冬至的106~107日之间 。一个回归年长365.24219879日 。将一回归年除以24,再乘7,就得到清朝时宪历以前清明的时间,约为106.5日,符合清明在冬至的106~107日之间的记载 。而现代的清明通过实际这两年的数据,距离冬至 104.1日,反而在寒食之前了 。
举个例子:2010年的清明为公历(格里历,现行公历)4月5日,寒食的日子为公历4月6日,而清代时宪历之前的古代清明日期则为公历4月7日 。
清朝时宪历之前的二十四节气跟现代是不一样的 。首先最先能确定的是“两至”,即冬至与夏至 。冬至太阳到达南回归线,昼最短;夏至太阳到达北回归线,夜最短 。冬至、夏至那两天比较好测,一年中圭表表影长最长的一天是冬至,表影最短的一天是夏至 。规定从冬至点开始到下一个冬至点为一年(回归年) 。一年分成二十四个“气”,称为二十四节气 。那时由于天文的知识欠缺,采用按时间等分的平气 。从冬至开始,每隔一个气,如:大寒、雨水、春分……等都叫中气;其余十二个,如:小寒、立春、惊蛰……等都叫节气 。
然而由於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为椭圆形 。离太阳较近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较远时则较慢,对当时制订此历法的中原地区而言,某些节气无法反映出真实的气候状况 。例如:春分那天未必是地理上的春分点 。故自清代开始,另定以冬至黄经270°起,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订为一个节气或中气,24节气因而为24个特定的时刻,而非特定的24天 。这种制订方式称为“定气法” 。
其实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神父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年)来华 。徐光启原来是举人,1604年考上进士,1606年年拜利玛窦为师,学习世洋数学,科学及天文学 。在天文历法上,徐光启介绍了欧洲天文知识,从古代托密勒(Ptomley)的旧地心学说到当代第谷(Brahe Tycho, 1546-1601年)的新地心说的,融会当时的中公历法,奉旨修历,准确无误推算日食的预侧 。主持编译了《崇祯历书》,在历书中,他介绍了圆形地球,地球经度,纬度,全天星图,星等,中国传统星表,球面和平面三角学,视差、蒙气差和时差等等的概念和方法 。
明朝气数已尽,《崇祯历书》来不及实施明朝已亡国 。清初期继续用大统历,到1670年(康熙9年)才实施《崇祯历书》,但改名为《时宪历》 。《时宪历》之前,24个气节是平均散布在一年中,相邻的气节相隔15或16日,中气就相隔30或31日,这种方法称为平气(平均中气) 。由于地球绕太阳的轨道是椭圆形,离太阳近时速度会快,离太阳远时速度会慢,所以地球每转15度的时间不同,因而气节的间隔就不平均 。实际中气的间隔由29天至32天 。《时宪历》按太阳实际的轨道来定节气,称为定气 。经过此修订后成为农民历,一直沿用至今 。
补充二:
现代农历最根本包含两部分,即农历历月和节气,其它的部分是由这两部分派生出来的,把这些也算在内主要包括下面几部分:
第一,农历的历月部分(也包括历月干支,和后面所述的干支历不同);
第二,节气和七十二候;
第三,杂节气;
第四,干支历[中国农历中的十二宫历(十二节月,即中国的黄道十二宫),是农历的一部分,是基于宋朝沈括的《十二气历》思想的 。
注,农历历月对应十二中气的太阳黄经度数 。
农历其本历法:
1.以朔日为月首,定为初一日(朔:指的是太阳和月亮在天球上处于同一经度,天文学 上称此时日月的黄经差等于零,实际上在合朔的时候,太阳、月亮、地球三者接近一条直线,此时位居中间的月亮,未被太阳光照亮的半面,正对向地球,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的存在 。月球运行的轨道(白道)和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并不在一个平面上 。白道平面和黄道平面有5°9′的夹角 。如果在朔日,太阳和月球都移到白道和黄道的交点附近,太阳离交点处有一定的角度(日食限),就能发生日食 。即日食必定发生在初一日,初一日未必有日食 。例如2009年农历己丑年正月初一、六月初一、十二月初一都有日食) 。
2.以冬至黄经270°起,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订为一个节气或中气 。大寒、雨水、春分……等都叫中气;其余十二个,如:小寒、立春、惊蛰……等都叫节气 。
3.以冬至所在月为农历十一月,建子,为历算岁首 。
4.两个“冬至”之间间隔11个月,则无需置闰,随后安排农历十二月,次年正月、二月、三月……十月,正月为民用年首,建寅 。
5.两个“冬至”之间间隔12个月,则需置闰 。置闰的月从“冬至”开始,当出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个月就是闰月,其名称是在前个月的前面加一个“闰”字 。
6.农历以东经120°为计算的子午线,即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时区的时间(北京时间) 。
例如:
2008年冬至至2009年冬至间隔12个月,需置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即从农历2008年 十一月开始的第八个月 。其历月分别是:
农历2008年 十一月(冬至中气);
农历2008年 十二月(大寒中气);
农历2009年 正月(雨水中气);
农历2009年 二月(春分中气);
农历2009年 三月(谷雨中气);
农历2009年 四月(小满中气);
农历2009年 五月(夏至中气);
农历2009年 闰五月 (无中气);
农历2009年 六月(大暑中气);
农历2009年 七月(处暑中气);
农历2009年 八月(秋分中气);
农历2009年 九月(霜降中气);
农历2009年 十月(小雪中气);
2032年冬至至2033年冬至间隔11个月,无需置闰,虽然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 。其历月分别是:
农历2032年 十一月(冬至中气);
农历2032年 十二月(大寒中气);
农历2033年 正月(雨水中气);
农历2033年 二月(春分中气);
农历2033年 三月(谷雨中气);
农历2033年 四月(小满中气);
农历2033年 五月(夏至中气);
农历2033年 六月(大暑中气);
农历2033年 七月(处暑中气);
农历2033年 八月(无中气);
农历2033年 九月(秋分中气);
农历2033年 十月(霜降中气);
2033年冬至至2034年冬至间隔12个月,需置闰,虽然有两个没有“中气”的月份,但置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 。其历月分别是:
农历2033年 十一月(小雪中气,冬至中气);
农历2033年 闰十一月(无中气);
农历2033年 十二月(大寒中气,雨水中气);
农历2034年 正月(无中气);
农历2034年 二月(春分中气);
农历2034年 三月(谷雨中气);
农历2034年 四月(小满中气);
农历2034年 五月(夏至中气);
农历2034年 六月(大暑中气);
农历2034年 七月(处暑中气);
农历2034年 八月(秋分中气);
农历2034年 九月(霜降中气);
农历2034年 十月(小雪中气);
【清明节怎么算的 怎么算清明节时间】

清明节怎么算的 怎么算清明节时间

文章插图
清明节日期怎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