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希望纪录片能有长尾效应

本文转自:华西都市报
《打开一颗心》探索“人体秘境”
导演:希望纪录片能有长尾效应
导演:希望纪录片能有长尾效应
文章图片
纪录片《打开一颗心》海报
导演:希望纪录片能有长尾效应
文章图片
各式各样的心脏起搏器
导演:希望纪录片能有长尾效应
文章图片
纪录片《打开一颗心》剧照
导演:希望纪录片能有长尾效应
文章图片
VR演示
心脏 , 人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 每天它要不停地跳动10万次以上 。 那你 , 是否真的了解这颗跳动在胸腔里的心脏真实而完整的面貌呢?
近日 , 中国首部聚焦心脏领域的医学科普纪录片《打开一颗心》在央视纪录频道开播 。 片中 , 从心脏的演化、发育 , 再到心脏手术的历史、冠心病的治疗和预防 , 以及心脏移植等角度 , 缓缓道来这个器官不为人知的细节 , 以及人类不断探索心脏奥秘的勇气和智慧 。
“心脏作为人类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 却是外科手术领域中最晚触及的领域 。 人们对心脏本体的探索以及心脏医疗科技飞速的进步 , 都引发我们极大的兴趣 , 希望能够系统呈现 。 ”《打开一颗心》收官后不久 , 封面新闻独家采访到该片的总导演柯敏 , 聊起这部纪录片创作的初衷和幕后故事 。
珍视每一次心跳
6个主题诠释心脏完整脉络
想要全面而清晰地认识一颗心脏 , 应该从何处着手?又该如何向观众传递科学又易懂的医疗观念 , 让人们珍视每一次的心跳呢?于是 , 在纪录片《打开一颗心》中 , 用总共6集、每集25分钟的篇幅 , 逐层揭开这个器官鲜为人知的真相 。
《生命之泵》《心脏刀锋》《心脏王冠》《心跳秘密》《心血之道》《换一颗心》……在片中 , 观众可以看到:中国首批国产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植入者之一 , 没有心跳却能像
正常人一样生活;主动脉作为身体里最粗最大的一条动脉血管 , 是如何与心脏相通 , 向全身各部输送血液的;堪称人类最伟大发明之一的心脏起搏器 , 可以让停跳或者跳慢的心脏恢复正常……
“最开始 , 我们打算用不同种类的心脏疾病来划分分集的内容 。 但随着创作的深入 , 这样的视角明显变窄了 。 ”柯敏说 , “所以我们最终还是回到心脏本体 , 把它作为主角 , 通俗地讲 , 就是把心脏看作一个人 , 建立它的形象 , 为它立传 。 ”片中 , 一点点拆解着这个器官 。 “如果说心脏是一个房子的话 , 这座房子 , 有水管 , 也就是血管;有电路 , 就像心脏的电生理;还有门 , 也就是心脏的瓣膜 。 此外 , 心脏是生命的发动机 , 怎么能一边启动一边修发动机 , 这就要说到体外循环技术的发明 。 发动机的输油管路 , 也就是心脏的冠脉出了问题 , 又要怎么修 。 发动机老化 , 不能再修了怎么办 , 于是第六集《换一颗心》 , 讲的是心脏移植……”
“做了十几年片子的人都知道 , 对电视而言 , 用具体疾病做结构 , 是具体而集中的 , 操作起来相对容易 , 而用科普做结构 , 是以零散的知识点来贯穿 , 既要看懂还要好看 , 很难 。 但没办法 , 决定选了这条路 , 哭着也要走完 。 ”柯敏回忆 , 大概去年的10月份 , 第一集的拍摄内容就已经基本完成 , 之后团队一直在磨文稿、磨剪辑 , “现在回想 , 多亏赶上了‘人工心脏’这个案例的精彩 , 也把‘心脏是生命之泵’的主线给串起来了 。 做片子 , 除了努力 , 运气也很重要 , 所以要感谢所有支持我们拍摄的嘉宾 。 ”
展现生命“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