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春节的风俗 春节风俗忆

与春节相关的风俗有哪些?与春节相关的风俗有哪些,要全部!全国各地都有不一样的风俗大大小小几百上千全部费神的……

家乡春节的风俗 春节风俗忆

文章插图
求汕头春节的风俗家家必须将肉类、菜类、鱼类等食物都准备充足—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铺户关门,到初六才开张迎客 。除夕真是热闹非凡!男人们下午去祠堂祭祖;女人们为做团圆饭忙碌着;小孩子们早早洗完澡,穿上漂亮的新衣裳 。门外贴上一队金灿灿的对联,里屋贴着一个倒福,其含义是:运用了“倒”与“到”的谐音,“福到”就念成了“福到” 。
春节的习俗有哪些元正月初七
人日 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 。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 。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 。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 。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 。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 。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吃七宝羹 人日节,人们用七种新鲜的节令蔬菜加米粉做成羹食用,称为“七宝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 。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 。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 。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如此种种 。捞鱼生 南方一些地区,人们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摊煎饼 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出游、登高 人日节也是仕女出游与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日子 。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看,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遇,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14]
谷日 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 。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顺星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 。祭祀用两张神码,第一张印着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张是"本命延年寿星君" 。二张前后撂在一起,夹在神纸夹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后方正中受祀 。神码前陈放着用香油浸捻的黄、白二色灯花纸捻成的灯花,放入直径寸许的"灯盏碗",或用49盏,或用108盏,点燃 。再供熟元宵和清茶 。黄昏后,以北斗为目标祭祀 。祭祀后,待残灯将灭,将神码、香根与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 。[15]
天日 正月初九是天日,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 。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16]
石头生日 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 。也称“石不动”“十不动” 。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 。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 。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 。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 。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贺老鼠嫁女 旧时民间俗信 。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亦称“老鼠嫁女”“老鼠娶亲” 。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 。山西平遥县初十日将面饼置墙根,名曰“贺老鼠嫁女” 。湖南宁远则以十七日为“老鼠嫁女”这一日忌开启箱柜,怕惊动老鼠 。前一天晚上,儿童将糖果、花生等放置阴暗处,并将锅盖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为老鼠崔妆,第二天早晨,将鼠穴闭塞,认为从此以后老鼠可以永远绝迹 。还有的地区于老鼠娶妇日很早就上床睡觉,也不为惊扰老鼠,俗谓你扰它一天,它扰你一年 。宵节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 。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灯会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日期缩短为五天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18] 演社火 在北方一些地方,正月十五还要几个村子聚集在一起演社火 。社火里包括踩高跷、花车…………
家乡春节的风俗 春节风俗忆

文章插图
春节传统的文化首先三十晚上包饺子
再就是新年0:00放鞭炮 穿新衣
拜年传亲戚
演社火 有舞龙 耍狮子 大头娃娃 踩高跷 摇旱船
十五吃元宵 看烟火 猜灯谜
每年我们都要过好多个传统节日,从年初的春节、元宵,到清明、端午、中秋,直至冬至,这些节庆活动是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是民族意识传承的重要方式,是民族精神的形象体现 。中华民族正是在对这些节庆活动的代代相传中,让民族文化生生不息 。然而,近几十年来,民族文化却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被逐渐消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知何为民族文化传统 。
为了继承节庆活动的优秀传统,逐步培育富有时代特色的中华节庆文化体系,让更多的民众了解、接纳和坚持民族文化传统,“花山”版从这一期起,开辟“中华节庆文化大家谈”专栏,拟选择关系大众生活的春节、“三月三”、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大讨论,内容包括:春节如何提倡文明过节,坚持贴对联、挂红灯笼、舞龙舞狮等习俗;“三月三”如何恢复传统歌圩,在县里和农村开展群众性对歌活动;清明节如何纪念先烈、祭祀祖先,不搞封建迷信活动;中秋节提倡家庭团聚,不铺张浪费等等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进行热烈讨论,让民族文化传统深入人心 。
节庆是一种文化,这已是大家的共识,那么传统节庆当然就是一种传统文化了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早已有了基本的定论,那就是:一要继承,二要发展 。道理很简单,因为传统文化是先人们在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创造的产物,并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筛选、扬弃、丰富而保留下来的精华,但他们又不能不受到那个时代物质和精神条件的约束与局限,所以文化的传承天然地伴随着发展和创新的课题 。这是民族文化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
如果用这条规律来观照中华民族最重大的节庆——春节的话,结论就是:在继承春节的传统文化中必须注入现代文化的元素 。其实“春节”这个名词是新中国建立时才使用的,过去正月初一叫“过年”或“元旦”,因为这是我国的农历开年的第一天 。但为与国际接轨,国家使用了公历,这样一年就有了两个开年,过两次年了 。于是改农历过年为春节 。正月恰是二十四节气中“立春”的月份,春又是一年中春夏秋冬的开季,所以春节改得顺理成章,人们都乐于接受了 。这就是节庆传统文化注入现代元素的典型范例 。
然而近些年来,每逢春节都听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现在春节过得真没意思了 。”“冷冷清清,不热闹 。”有人编了个顺口溜来概括:“电视《春晚》,家人团圆,一桌年饭,电话拜年 。上街转转,挤挤公园,睡上几觉,就算过年 。”
现在的中老年人,总是眷恋着童年时过的那个五彩缤纷的大年,像一个美丽的梦留在记忆里 。亲人团聚,人情交往,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各种雅俗情趣的民风习俗令人应接不暇 。新春伊始,一切焕然一新,亲朋好友见面,好像重新认识一样,拱手致意,笑脸相迎,互相拜年,祝福吉祥 。房屋打扫一新,大门贴上新春联,墙上贴上新年画,孩子穿上新衣服,门前挂上新灯笼,真是万象更新 。白日锣鼓声中瑞狮走家串户,夜来条条火龙在鞭炮中飞舞 。村里搭起小戏台,农民用锅灰和红纸化妆演起调子戏《王三打鸟》 。孩子们欢天喜地满村乱跑,三五成群到各家拜年,唱吉祥“令令乐”,喊祝贺的顺口溜,户主高兴得又送糖果又给封包,然后去村店买鞭炮焰火,“轰轰烈烈”放个痛快!他们不把全村搞得热辣火爆就不算过年!老人都说:春节是孩子的世界 。
令人惋惜的是,这种喜气欢腾的节庆氛围,如今少见了,城市里更加重了这种感觉 。传统没到位,现代没进入,真有点不土不洋不伦不类,所以才成了大家要谈论的话题 。
我以为还是要从文化切入,春节首先要重燃传统文化的亮点;又要引入现代文化的灿丽,使它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春节” 。比如:亲情团聚是春节中最具东方文化色彩的一个重头戏 。父母盼游子归来,望眼欲穿;儿女回家探亲,归心似箭 。有的不远千里万里,跨国越洋,目的就是为了亲情团聚,父子、爷孙、夫妻、兄弟姐妹、叔嫂伯婶姑姨侄甥舅……中国的亲情何其多!称谓之复杂,辈分之严谨,让西方人瞠目结舌 。英语中只一个“uncle”就把亲戚全包罗了 。传统的亲情大团圆虽好,但几亿人集中在这几天回乡团聚,就是启动全部陆海空交通工具也难完满地做好 。更何况社会机器不能停转,服务行业还要加班 。怎么办呢?那就要借助“现代元素”了 。电话、录像、手机短信、电脑传递、邮寄礼物等便成了远距离团聚的载体,也可稍解思亲之苦 。我的二哥就把自己声情并茂的独唱以及祝福的话语录制成光碟,寄去美国给大姐,春节时让他们在万里之遥播放,不就是一次“现代元素”的团聚吗?现代式的团聚还有新招,跳出老巢,“旅游团聚”“异地团聚”成为了时尚 。城市人到农村过年;农村人到城里过年,在节庆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沟通了人际关系,一举数得 。
现代元素也表现在“美食”上 。从前过春节,农村里杀猪宰羊,城市里鸡鸭鱼肉,塞满了整个节日,似填鸭催肥一般 。几天下来,孩子吃胖了,中年人吃腻了,老年人吃病了 。有的逢吃必酒,逢酒必醉,猜码划拳,不放倒几个不算热闹 。如此“传统文化”还真要加点“现代元素”了 。现代春节美食应该把营养保健放在首位,然后是特色、美味、卫生、节俭,这样才能吃出文化来 。过去过个春节光做吃的就把人累得半瘫,现在不同了,全家人到酒店餐馆吃顿团圆饭,花钱买个清闲 。我还见过如此“年饭”,就是:全素!并非忆苦餐,素得很有品位,很讲质量 。据说马寅初一周免食一天,活到百岁 。看来在美食丰盛的春节里全素一天,又独特又合理 。
还有,常在春节期间组织各种聚会,如老战友聚会、同学聚会、同乡聚会、行业聚会等,有喝早茶的,有赴大宴的,还有郊游野炊的 。点睛的是,这种聚会一般采用AA制,大家出钱,这是典型的“现代元素” 。
不论传统的或现代的春节,有两个陋习是要改革的 。一是赌博,二是送礼 。赌博违法,其弊端不说自明 。送礼看是小事,其实很妨碍人们的交往,比如春节有空,常想去看看朋友,胡侃神聊,情趣无穷 。但节日去别人家不带礼物似乎不合常规,可带什么却又煞费苦心 。一袋水果太寒酸,贵重礼物太破费,况且你送给朋友礼物,朋友又要回赠,如此“礼尚往来”,何时才了?听说日本人最怕朋友带礼物到他家,他收下了礼物天天都在想怎么去还这人情债,甚至会食不甘味,夜不安寝 。因为送礼影响了友人间的正常交往,造成了隔阂,实在是因小失大 。我看最好是“两免”,怀一腔真诚的友情就足够了 。
【家乡春节的风俗 春节风俗忆】此外提倡春节期间家家户户悬挂国旗,使城乡呈现一片红色的旗海,既赏心悦目又体现爱国情结 。春联,年画,花灯等应注入时代精神,彰显艺术品格,这些都可以使中华民族的春节过得更有文化,更具色彩,更加喜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