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周”的风俗有何寓意?周岁酒,婴儿长到一周岁时,俗称“周啐”或“抓 周”“得周”,这一天照例得办酒庆贺 。《红楼梦》中有一段描述贾宝玉周岁时“抓周”的 风俗 。“那周岁时,政老爷试他将来志向,便将世上所 有东西,摆了无数叫他抓 。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玩弄;那政老爷便不喜欢,说将来 不过酒色之徒,因此不甚爱惜 。”民间流行的“抓周”做法,一般是在桌上放些笔、书、纸、算盘之类的东 西,让小孩来抓,以测试将来志向 。小孩抓笔、书,预示将来爱读书,在场人当然会交口赞贺,但即使小孩 不抓笔、书,抓其他东西,在场的人也会借题发挥,说些祝贺的话 。“抓周”后就可摆“周岁酒”招待宾客,一 岁孩子,已会牙牙学语,酒席上,由大人抱着向在座 长辈一一轮流称呼,逐一劝酒,不仅使酒席增添欢 乐,也让人们享受一番天伦之乐 。
文章插图
春节的风俗有什么春节的风俗有什么?在春节所看到的风俗有什么?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
春节有什么含义每到除夕之夜,小孩子将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 。为什么过春节的时候要给孩子压岁钱呢?
这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 。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 。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 。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 。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 。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 。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 。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 。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
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压岁钱 。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 。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 。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 。《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 。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 。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 。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 。尊长之赐小儿者 。亦谓压岁钱 。"
到了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 。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义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 。货币改为钞票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 。
从上面的叙述中不难发现,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守岁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 。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 。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 。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
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
燃放爆竹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 。人们除了辞旧迎新在春节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诸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嫁、建房、开业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 。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 。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 。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 。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
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春联,起源于桃符 。“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 。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 。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一一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
【春节风俗寓意20字 春节风俗寓意】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 。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
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 。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
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 。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
文章插图
春节的象征意义小时候在农村,每年都过春节,也知道了春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阅读的增加,我开始慢慢的以一种文化的视角来理解这个节日 。我知道春节富有很多我们普通人忽视的文化象征意义 。
在农村,我们能够强烈的感受到春节的节日氛围 。比如,除夕日人们还在忙着准备过年的鱼肉以及干一些其他的农活,而到了大年初一就穿上了新衣服,忙着拜年,吃着团圆饭 。我们看到,家家户户都贴着崭新的春联,春节期间鞭炮声不断,问候声和祝福的话语时时从耳边响起 。可以说,年味十足 。
是什么力量造就了这样的群体行为模式?其后蕴涵了什么样的文化意义?
我想,如果从整个民族来看,中国人的春节不就类似于西方人的圣诞节吗?在我看来,春节可以说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性节日 。这一“宗教性”的体现主要就表现在这一节日能够发挥宗教的功能,而且显然有别于西方的宗教特色 。我没有在西方体验过圣诞节,但是西方的圣诞节显然有它的宗教背景 。在节日期间,人们也会相互庆祝,但是基于基督教的宗教特质,“个人—上帝”成为这一宗教节日的基本关系模式,在这一模式之下,人们寻求自我与上帝之间的确证、精神联系等等 。而春节的基本关系模式则是“个人-他人”,这一模式乃是基于传统中国血缘性关系发展而来,因而在这一模式之下,人们围绕“团圆”这一核心主题,重新寻求和确证自我与他人、社会的亲缘关系,所谓“拜年”,就是这一亲缘关系要求下的一种行为体现 。
李亦园认为,中国人的信仰乃是一种“普化的宗教”(diffused religion)型态,明显区别与西方宗教的“制度化的宗教”(institutional religion)型态,所谓“普化的宗教”,则是指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并没有系统的教义,也没有成册的经典,更没有严格的教会组织,而且信仰的内容经常是与一般日常生活混合,而没有明显的区分 。我想,春节最能体现出这一“普化”的特点,我们不应该忽视它的文化象征意义 。
- 有关贵州春节的风俗及寓意 春节风俗寓意着
- 家乡春节的风俗 春节风俗密码
- 春节风俗作文550字左右 春节风俗实践活动作文
- 春节风俗实践作业家长评价
- 中国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春节风俗安排表
- 少数民族春节风俗小报 春节风俗大盘点小报8k纸
- 南通风俗有哪些 春节风俗南通
- 春节的风俗 简短 春节风俗单词
- 2020春节适合去哪里旅游 2020春节适合去哪里旅游呢
- 包粽子作文600字 春节风俗包粽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