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文化习俗研究
文章插图
我国的传统春节及风俗研究报告心的春节的来历: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的专家近日介绍说: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有所不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民间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居海底,每年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可以过去呢 据说"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以驱除"年"兽;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窜友道喜问好,相互庆贺平安度过了"年"关.这风俗越传越广,便成为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另有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春节.因为当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
头尾都说了,可大家都知道过年并不简单,这每天都该做些什么
每天的习俗:
腊月廿三或廿四------祭灶,扫尘;
腊月廿九或三十------贴门神,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置天地桌,守岁,放爆竹,吃年夜饭,接神,踩祟,祭祖,送财神,饮屠苏酒,隔年饭;
正月初一------占岁,贴画鸡,聚财;
正月初二------祭财神;
正月初三------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贴"赤口","送年";
正月初五------祭财神,路头神生日,送穷,开市;
正月初七-----"熏天";
正月初八-----顺星,放生祈福;
正月初九------祭天公(玉皇大帝生日);
正月初十------祀石头(石头生日),"贺老鼠嫁女";
正月十五------送孩儿灯,迎紫姑,走百病,偷菜节,巴乌节.
欢欢喜喜过大年,迎天庆地闹新春.都说中国传统纷繁且总是带有一份神秘,那就有必要一一道来.
春节的习俗及相关: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围炉闲聊,辞旧迎新,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
据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其于南北朝."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以后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古时,守岁也叫"照虚耗",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直到今天,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炉团坐或者看电视,笑语连连.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接 财 神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正月初五,各商店开市,一大早就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迎接财神.清人顾铁卿《清嘉录》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词,描绘了苏州人初五迎财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抱路头"亦即"迎财神".信奉关帝圣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为关公供上牲醴,鸣放爆竹,烧金纸膜拜,求关圣帝君保佑一年财运亨通.
过 年 放 爆 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然而,如果我们追溯爆竹的起源,就会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变的历史.
过 年 吃 饺 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家家户户都要进行贺年活动,饮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年货,举凡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江南风俗,年节前要预先做好新年米饭,盛放在竹箩中,上面放红橘,乌菱,荸荠等果品及元宝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饭".
北方人家过年的年饭,是用金银米(黄白米)做的,饭上用枣,栗,龙眼,香枝点缀,插上松柏枝. 北方人过年吃饺子.饺子中有的饱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饱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一只饺子饱中放一枚制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饺子形似元宝,新年里面条和饺子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
新年饮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语. 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盘里或碗盖上放两只橄榄,称为"无宝茶".新年吃饭,必有炒青菜,说吃了"亲亲热热";必吃豆芽菜,因黄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鱼头,但不能吃光,叫做"吃剩有鱼(余)".
新年必吃年糕,南北同风.吃年糕以祝愿生活"年年高".苏州的桂花糖年糕,宁波的水磨年糕,北京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均为新年糕点的佳品.
年画,顾名思义,就是过年(春节)时张贴的画.旧时候,每当春节来临,新的一年即将到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把房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堂房,卧室,窗旁,门上以及灶前,院内的神龛上,贴上焕然一新的年画,既用以创造喜气洋洋的新年气氛,又借以祈求上天赐给幸福,消除灾祸与不幸.
古书里记载,传说很久以前,有名叫神茶,郁垒的两个兄弟,专门监督百鬼,发现有害的鬼就捆绑起来去喂老虎.于是黄帝就在门户上画神茶,郁垒的像用以防鬼.这个神话就是后来"门神"画产生的缘由.据说唐代皇帝曾命吴道子画钟馗像,并摹刻出来分赏给大臣贴挂以辟鬼.关于"门神画"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时,宫中闹鬼,李世民吓得心神不定,他手下的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便一个持剑,一个拿叉,昼夜替李世民站岗壮胆,宫中才平静下来.李世民觉得这两位大将太辛苦了,便令画师把二位将军的威武形象绘在宫门上.后来这个形式就流传到民间.
随着时代的推移,旧年画中一些迷信落后的观念渐渐被淘汰.年画只是作为一种非常通俗而普及的艺术形式保留下来.自本世纪中叶以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年画艺术家创造了新的年画形式,并用以表现现实生活.至五十,六十年代新年画一直兴旺发达.它已经改用新的印制技术,印数和发行量极大.可以说,迄今为止,没有哪一个画种出版数量能达到年画的出版量.年画是世界上读者最多的画种.
王羲之妙书春联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付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付,让家人再贴出去.这付写的是:
"莺啼北星,
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付,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付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付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春节风俗习惯的研究】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 春节英语作文100字翻译初三 春节风俗习惯英语作文初三
- 春节风俗习惯的片段
- 春节风俗习惯的来历400字
- 春节风俗习惯的日记
- 春节风俗习惯的广告词
- 春节风俗习惯的习作
- 春节风俗习惯民间传说
- 春节风俗习惯模板
- 春节风俗习惯来历
- 计划去旅游的英语作文 计划去旅游的英语作文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