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清家乡的风俗一一春节600字

家乡的春节600字急用啊十几支烟花直指天空,一粒粒“金砂”喷涌而出,在空中傲然绽放 。赤橙黄绿青蓝紫,样样俱全,姹紫嫣红,把夜空装点得美丽、婀娜,把大地照射得如同白昼 。“通!”地面上又升起个通体发红的大火球 。它飞到半空,“啪”的一声,化作千万颗小火星飞溅开来,拖着长长的、闪光的尾巴缓缓落下,好似翩翩起舞的蝴蝶,从空中旋落;又好似被风吹散的蒲公英,不知是哪个调皮鬼,给它们涂上七彩的颜色……“通通通!”“嗤嗤嗤!”看!一颗颗发亮,五颜六色的火焰拖着长长的尾巴,争先恐后地蹿上夜空;瞧!那边升出了“天女散花”,这里出现了“孔雀开屏”!哇!再瞧瞧那里的“含苞待放”……天空中顿时成了“花”园,“花”的海洋,璀灿夺目,火树银花,多美呀!多么热闹的除夕之夜!“嗖,嗖,嗖”,伴随着一声声清脆的响声,那漂亮的烟花托着一条美丽的长尾巴,在天空中划下一道道拱们之后,“闪亮登场”了 。

永清家乡的风俗一一春节600字

文章插图
我要《家乡的春节》600字作文 , 急要吃完年夜饭 , 我们可以到室外去观看四处美丽的烟花在夜空中缤纷绽放 , 聆听四处每一声喜庆的祝福 。走在小镇的每一条大街小巷 , 你都会真切地感受到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企业科技力量的提高 , 五花八门、千姿百态的烟花不断涌现 , 我们所看到的烟花越来越美、人们燃放的烟花也越来越多 , 特别是今年我感到变化很大 。
说说我们家乡的年味作文600字“爆竹声中一岁除 , 春风送暖入屠苏” 。在人潮的涌动和鞭炮声中 , 新年的钟声敲响了 。
【永清家乡的风俗一一春节600字】北京人过年爱逛庙会;上海人过年会“拜灶神”;一些地区的农民在年前还会去赶集 , 置办年货 。各地过年的习俗虽然各不相同 , 但总离不开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这些流传已久的风俗 。我们家乡过年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跟我走一趟 , 去感受我们家乡的年味吧!
腊月二十八一早 , 乡里人就忙起来了 , 大家在门前支起一个个大灶 , 把处理干净的鹅放入大灶中 , 加入八角、川椒等配料熬制 , 做成我们潮汕地区特有的苏南卤鹅 。煮熟后便拿去祭拜祖先 , 之后它便成为在年夜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了 。这可是我们潮汕地区特有的风俗哦!
我们家乡的春节还有一大亮点 , 那就是正月初一一早进行的由学校组织的拜年活动和乡里组织的巡游活动 。一大早 , 活动的参加者就早早来到到相应的地方化妆 , 在这之前大家早已进行了多次训练 , 把最精彩的一面呈现出来 , 把最美好的祝福送进千家万户 。学校拜年活动的队伍由仪仗队、腰鼓队和彩旗队组成 , 从学校出发 , 到乡里乡政府和老年人活动中心给大家拜年 。而巡游活动队伍相对来说规模就更大了 。有花篮队、舞狮队、锣鼓队、西乐团等 , 今年还新加了一群活力十足的中年妇女腰鼓队 。别看她们年纪大 , 可舞起来却一点也不比学校的学生腰鼓队差 。这两个队伍所到之处 , 人山人海 , 欢呼声、鞭炮声 , 队伍的打奏声 , 此起彼伏 , 不绝于耳 。人们都赶着来参加这场属于每一人的盛会 。
春节 , 在这华夏大地有着悠久的历史 。许多过年的习俗也流传已久 。不管社会发展得怎样 , 那股浓浓的年味始终不变……家乡的年味
小孩都盼望过年 , 这其中的奥妙 , 是很多很多的:可以享受一些平时难以吃到的点心、可以放烟花爆竹、还可以得到压岁钱 。如果在农村 , 年味就更十足了 。所以这样说 , 是因为我刚刚体验了乡村的春节 。今年 , 一放寒假我就到爷爷家了 , 并且一直住到开学 。爷爷住在苏北的一个小村庄 。这里的人对过年可重视啦 , 置办年货、准备年夜饭、争拜早年……欢欢喜喜 , 忙忙碌碌 , 那情景 , 真让人兴奋 。
年货是要提前置办的 。早在年前十天左右 , 各家各户就开始忙活开了 , 烙煎饼、蒸馒头、包包子、做豆腐……做豆腐时 , 我一步不离地跟着奶奶 , 争着帮爷爷往灶间送把草 。当然 , 我的目的是为了能早点喝上一碗豆浆 。那豆浆 , 特鲜特香 。光自家做是远远不够的 , 大多数的东西还得到集市上选购 , 大家称这种活动为“赶集” 。在这里 , 五天逢一次集 , 年前赶集购年货的机会大约就两天 。因此 , 逢集时 , 街上往往人头攒动 , 水泄不通 。他们三五成群地走在大街上 , 个个喜笑颜开 , 买点这个 , 挑挑那个 。他们买的种类可多了 , 鸡啊鱼啊、牛肉、羊肉、狗肉、乌子、虾米……以及各种时新蔬菜 , 数也数不过来;而小孩子却不光要吃的 , 一个劲地牵着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去买烟花、鞭炮 。多么热闹的场面呀!奶奶说 , 看大伙这劲头 , 就知道虎年大发了 。
除夕这一天 , 家家户户最忙 。一大早 , 各家都在忙着炒菜 。今天 , 家家都要给祖先烧纸 , 以表示对他们的怀念 。按照当地的习俗 , 十点左右要在各个门窗上贴上红红的春联或福字(如果哪家最近两年有长辈去世 , 那是不能贴红色的 , 只能贴蓝色的) 。有意思的是 , “福”字要倒贴 , 寓意“福到” 。贴好春联后去烧纸 , 大多数人家是不上坟场烧的 , 就在村头找块地方 , 朝着祖坟的方向烧 , 然后磕头 , 这种方式称为“望烧” , 一边烧一边说一些祭奠祖先的话 。一般情况下 , 都是男的去烧纸 , 不让女的去 。烧完纸后 , 就回家吃饭 。这顿饭是最丰盛的 , 不管人多人少 , 都要摆满一桌 。那天中午我吃了许多 , 非常开心!晚上 , 我们一家包饺子 , 包汤圆 。包饺子和包汤圆都是有意义的 , 饺子称为“弯弯顺” , 汤圆称为“团团圆圆” , 多么有趣呀!晚上我们的家乡还有一个习俗——守岁 。守岁很不容易 , 老是打瞌睡 。于是 , 爷爷就给我讲一些关于 “过年”的传说 。听着故事 , 想着放鞭 , 我终于熬到了零点 , 高高兴兴地和爷爷出去点燃了鞭炮 。王安石说:“爆竹声声一岁除” 。真是的 , 我又长大一岁 。
大年初一的早上 , 我们吃饺子和汤圆 , 预示虎年团团圆圆 , 顺顺利利 。实际上 , 奶奶不说“吃” , 而说“揣元宝” , 就是把元宝揣在肚里 , 表明虎年发财 。揣完元宝 , 奶奶就催我出去给家族里的长辈拜年 , 说是跑得越勤 , 来年福气越多 。正催着 , 就有几个哥哥来给爷爷奶奶拜年了 。拜年主要是给长辈磕头 , 如果年龄小的 , 还可得到些压岁钱 。形势逼人啊 , 我赶紧去给各家长辈拜年 。
这个寒假我充分体会了农村的过年风俗 , 学到了许多新鲜的名词 , 更多地感受到家乡叔叔婶婶的火热的精神风貌 。这精神感染着我 , 催我奋进 。
永清家乡的风俗一一春节600字

文章插图
过年家乡习俗六百字春节 , 是我国一年当中最热闹 , 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早早的 , 街上“展览”的对子、“福”字、窗花、糖果等年货给我带来了一丝丝“年味” 。
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官”吃芝麻糖开始 , 大家就开始准备过年了 。这天 ,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 , 我们小孩馋的总想先尝尝又酥又甜的芝麻糖 。可是总要等到奶奶先到厨房的灶王爷前祭祀一翻 , 才能吃到哟 。据说 , 这样灶王爷才能上天言好事 。
腊月二十四 , 家家户户扫房子 。妈妈要早早的把屋子收拾干静 , 这是为了新年有一个新气象 。过了二十四大人们忙着杀鱼、肫肉、蒸花馍 , 准备年货 。
每当二十九 , 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 , 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 , 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春联也叫门对、对联、对子等 。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 , 抒发美好愿望 , 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 , 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 。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 , 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 , 以示庆贺 。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 , 后来改写在纸上 。桃木的颜色是红的 , 红色有吉祥 , 避邪的意思 , 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
到了大年三十 , 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把节日的气氛装点的更加浓厚 。吃过午饭后 , 端出香喷喷的肉馅 , 一家人就包起了饺子 , 男同志擀皮、小孩们当运输员 , 妈妈们就负责制作精美的水饺 。奶奶还要在饺子里放进硬币 , 看谁最有福气 。当一盘盘挺着肚子的水饺端上桌时 , 大家找到自己满意的饺子 , 张口就咬 , 希望自己能走好运 。最后 , 那个带有福气的饺子还是被爸爸吃掉了 。
除夕 , 家家户户吃的都是饺子 , 我们早早的吃晚饭 , 守在电视前看春晚 , 也是“守岁” 。
初一到初六这几天 , 就是我们小孩子“挣钱”的最好时机 。天天不是呆在爷爷家 , 就是泡在姥姥家 , 用妈妈的话说 , 就是“整天不着家” , 但我们仍然乐呵呵的东跑西窜 。
我们这的春节一般到“二月二 , 龙抬头”的时候才告一段落 。虽然濮阳不算大城市 , 但是它也与许多大城市一样 , 热热闹闹的迎来春节 , 又热热闹闹的把它送走 。过年了 , 年前的大雪冻不住大街小巷里热闹的鞭炮声 , 人们的脸上都荡漾着愉快的笑容 。说起过年 , 免不了提到吃 。对于吃 , 杭州人更是妙“手”生“花” 。大年三十夜 , 杭州人家里一般都备有几只口彩吉利的菜蔬 , 比如猪大肠叫做常常顺利;鱼圆肉圆称为团团圆圆;鲞头煮肉就是有想头;春饼裹肉丝暗指银包金丝;黄豆牙叫如意菜;落花生叫长生果;黄菱肉、藕、荸荠、红枣四物并煮美其名曰有富 , 杭州话藕的谐音为有 , 黄菱肉形似元宝 , 音形相加等于有富 。吃完年夜饭 , 来看看杭州人过年的活动吧: 杭州过年的娱乐活动大致有锣鼓、纸鸢、龙灯和花爆4种 。所谓锣鼓又称年锣鼓 , 在大锣大鼓之外 , 加上脆鼓、小锣和竹板 。年锣鼓在正月初五之内 , 多为商家所用 , 另外 , 年锣鼓还有为其它娱乐活动喧染助兴的功能 。杭州人对各式年锣鼓有自己的说法:只闻其声不闻其词的取名为元宵鼓、招财鼓、雨夹雪和七五三;既闻其声又听其词的叫做十番、风云会和丝弦锣鼓;既无节奏又无言词的杭州人统称为乱劈柴 。所谓纸鸢就是“鹞儿” 。鹞儿用细竹为骨 , 制成飞禽形状 , 用纸或绢粘在上面 , 穿上线迎风放飞 。杭州人向来心灵手巧 , 鹞儿的形状多彩多姿 , 有蜈蚣形、蝴蝶形、美人形、月亮形、星形等等;还有以竹为笛 , 把它绑在鹞儿的头上 , 使风声入笛 , 其声如筝 , 这种类型的鹞儿才是风筝 。另外 , 过去杭州人还别出新裁地用很长的纸条 , 粘在小竹圈上 , 套在线中 , 等到鹞儿放到高处 , 将竹圈和纸条附线迎风而上 , 被杭州人称作灯鹞 。龙灯的涵义比较宽泛 , 说小了它是用纸或绢蒙成各种形状 , 能够为燃烛避风的灯罩;说大了它就是正月十五或八月十五灯会的统称 。原先杭州的船灯 , 一般以细木为骨 , 扎成船的形状 , 再蒙上皮纸或嵌上玻璃;还有马儿灯 , 用细竹扎成马的形状 , 但没有四条腿 , 用纸糊上 , 分为前后两截 , 每截当中点燃一支蜡烛 , 分别系在儿童前后身上 , 象骑马的样子;再有走马灯 , 灯中竖以麦秸 , 秸下插在细钉当中 , 灯的上面是纸制的风车 , 四边挂着纸剪的人和马 , 用烛烟驱动风车 , 旋转灯上的人马 。走马灯和船灯 , 只能悬挂不能行动 , 而其他形状的灯则可以随龙灯大队一起喧闹于大街小巷之间 。花爆就是烟花和爆竹的总称 。最大的称烟火 , 要在空旷处搭架引放 , 以看烟花流荧为主;其次是花筒 , 小大由之 , 老少咸宜 , 点燃后既听其声又观其形;再次是炮杖 , 尤为少儿所喜 , 燃放后只为听其惊心动魄的一响 。那时候杭州百姓燃放的花爆 , 多为花筒 , 比较著名的有在木盆中施放的金盆闹月、在池塘河溪中施放的水老鼠 , 以及不受地形限制 , 各到各处都可施放的九龙取水、二龙戏珠、白鹅生蛋、老鹳弹霞等等 。一方水土酿就一方习俗 。老杭州的过年习俗 , 反映了杭州人随缘、达观、仗义、机敏、幽默以及热爱生活、知书识礼、乐趣自取的一方民风 , 这实在是杭州人的福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