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有什么风俗禁忌 春节腊八风俗

【腊八有什么风俗禁忌 春节腊八风俗】腊八节的习俗按照中国农历,每年十二月被称为腊月,而腊月初八日又被称为“腊八节” 。“腊”,《说文解字》称“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可见“腊”本是古代的一种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举行的祭祀活动 。《风俗通》记载:“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腊,汉改曰腊 。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 。”各种禽兽经过一年的生长,膘肥毛美,歇冬的农人猎之用于祭祀,可谓取之有道,用之当时 。但当时腊祭的日期并不固定,规定在每年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举行,并将这个日子称为“腊日” 。将“腊日”定为每年的“腊月初八”始于南北朝时代 。南朝梁代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明确记载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 。”于是,腊八这天便成为腊月里重要的一个节日了 。

腊八有什么风俗禁忌 春节腊八风俗

文章插图
大家说说腊八节各地有什么风俗习惯?腊八节习俗
习俗一: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 。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
习俗二:吃腊八粥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 。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 。最早开始于宋代 。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 。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 。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 。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 。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 。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 。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 。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 。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
荤腊八粥 :
1、土豆和小米各120千克煮半熟,大蒜20千克均捣碎后用兆福牌原味牛油调和
2、冬瓜片35千克 白菜丝25千克 青椒丝15千克 鸡肉末25千克作配料放入
3、加入适量清水和调味品:味精、盐、黄酒、花椒等然后文火相煮
4、煮至冒气停火几分钟,然后再文火相煮,反复三次左右即可出
习俗三:吃腊八蒜老北京人家,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一天赛过一天,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 。据老人讲,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这是各家商号要在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 。腊八这天要债的债主子,要到欠他钱的人家送信儿,该准备还钱 。北京城有句民谚:“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 。”后来有欠人家钱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讳,回避这个算账的“算”字,其实欠人家的,终究是要还的 。老北京临年关,街巷胡同有卖辣菜的,可没有卖腊八蒜的 。这是为什么呢?您想啊,卖腊八蒜得吆喝吧,怎么吆喝?直接喊“腊八蒜来!”欠债的人听见吆喝心里咯噔一下,怎么街上还有喊着催债呀!再说了,你一个做小买卖的跟谁算哪!人家不跟你算就不错了,所以腊八蒜不能下街吆喝,都是一家一户自己动手泡腊八蒜,自己先给自己算算,今年这个年怎么过 。
泡腊八蒜得用紫皮蒜和米醋,将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严,至除夕启封,那蒜瓣湛青翠绿,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扑鼻而来,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拌凉菜也可以用,味道独特 。泡腊八蒜为什么得用紫皮蒜?紫皮蒜瓣小泡得透,蒜瓣硬崩瓷实,泡出的蒜脆香 。近年来市场上紫皮蒜不多见 。用一般的蒜,泡出来,别看瓣大但口感不脆,发紫 。种蒜的又怎么说呢?紫皮蒜低产,比一般的蒜少收两成,谁还种?紫皮蒜在市场上偶有所见,麦收后就上市了,价格比一般蒜高三分之一 。这道理不是一样吗?收成少,可能卖个好价呀!泡腊八蒜为什么得用米醋?米醋色淡,泡过蒜色泽如初,橙黄翠绿,口感酸辣适度,香气浓而微甜 。那老醋熏醋泡过蒜色泽发黑,蒜瓣也不够绿,口感较差,尤其是熏醋,略带糊味,也许这正是它的特色,其实这只是习惯罢了,好吃不如爱吃嘛!
腊八粥食俗农历十二月初八,民俗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 。腊八吃腊八粥的食俗,在我国已有千年之久了,别有一番来历 。相传,在古印度北部,即今天的尼泊尔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有个儿子叫乔答摩·悉达多,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发觉社会生活徒劳无益,并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在他29岁那年,合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学练瑜珈,苦行6年,大约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树下,彻悟成道,并创立了佛教 。史传,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释迦族人,后来佛教徒们尊称他是释迦牟尼,也即是释迦族圣人的意思 。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献一种“乳糜”之物的传说程式,煮粥敬佛 。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 。宋朝 吴自牧撰《梦粱录》卷六载:“八日,寺院谓之‘腊八’ 。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此时,腊八煮粥已成民间食俗,不过,当时帝王还以此来笼络众臣 。元人孙国敕作《燕都游览志》云:“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以米果杂成之 。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 。”《永乐大典》记述“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经糟粥以供佛饭僧” 。每逢十二月初八日,东京开封各大寺院都要送七宝五味粥,即“腊八粥”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十二月初八日,各个寺院送七宝五味粥让门徒斗饮,称之为“腊八粥”,又称“佛粥” 。宋代大诗人陆游诗中说:“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 。”也说的是腊八送粥之事 。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 。”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每逢腊八日,在宫内万福阁等处,用锅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嘛僧人诵经,然后将粥分给各王宫大臣,品尝食用以度节日 。《光绪顺天府志》又云:“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膳焉 。”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 。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 。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则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颇有京城特色 。天津人煮腊八粥,同北京近似,讲究些的还要加莲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麦仁、粘秫米、粘黄米、芸豆、绿豆、桂圆肉、龙眼肉、白果、红枣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 。近年还有加入黑米的 。这种腊八粥可供食疗,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等功效 。山西的腊八粥,别称八宝粥,以小米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绿豆、小枣,还有粘黄米、大米、江米等煮之 。晋东南地区,腊月初五即用小豆、红豆、豇豆、红薯、花生、江米、柿饼,合水煮粥,又叫甜饭,亦是食俗之一 。陕北高原在腊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 。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选酌定 。倘是午间吃,还要在粥内煮上些面条,全家人团聚共餐 。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 。民间相传,腊八这天忌吃菜,说吃了莱庄稼地里杂草多 。陕南人腊八要吃杂合粥,分“五味”和“八味”两种 。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豆子煮成 。后者用上述五种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萝卜,另外还要加调味品 。腊八这天人们除了吃腊八粥,还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粮仓 。甘肃人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 。在兰州、白银城市地区,腊八粥煮得很讲究,用大米、豆、红枣、白果、莲子、葡萄干、杏干、瓜干、核桃仁、青红丝、白糖、肉丁等煮成 。煮熟后先用来敬门神、灶神、土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再分给亲邻,最后一家人享用 。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
宁夏人做腊八饭一般用扁豆、黄豆、红豆、蚕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 。这天全家人只吃腊八饭,不吃菜 。
青海的西宁人,虽是汉族人居多,可是腊八不吃粥,而是吃麦仁饭 。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肉、麦交融成乳糜状,清晨揭锅,异香扑鼻,食之可口 。山东“孔府食制”中,规定“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用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还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水果,是为点缀 。这种粥专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 。另一种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给孔府里当差们喝的 。河南人吃腊八饭,是小米、绿豆、豇豆、麦仁、花生、红枣、玉米特等八种原料配合煮成,熟后加些红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来年五谷丰登 。
江苏地区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煮法一样 。只是咸粥是加青菜和油 。苏州人煮腊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 。清代苏州文人李福曾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浙江人煮腊八粥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实、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长命百岁 。据说,这种煮粥方法是从南京流传过来的,其中内含若干传说 。四川地大人多,腊八粥做法五花八门,甜咸麻辣,而农村人吃咸味的比较多,主要是用黄豆、花生、肉丁、白萝卜、胡萝卜熬成的 。异乡人来此品尝,虽入乡随俗,但很难习惯,现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称风味各异 。腊八与粥可谓密切相关,而粥喝在腊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样,喝出了水平 。河北腊八粥制作方法:将大白云豆提前(最好头一天晚上泡,第二天用)泡发至胖大;白莲子用热水涨发,去绿色芯,同白云豆先下入煮锅煮20分钟,再加入大米、糯米、麦仁、葛仙米、小枣及饭豆,栗子去掉硬壳和内衣 。将上述原料洗净,放入锅中,加入足够的清水,大火煮沸,改小火慢煮40分钟,至粥稠豆糯、枣烂时止 。粥熟后加蜜桂花、红糖(或先将红糖煮成糖汁,加在粥中)拌匀即成 。特点:黏糯滑软,香甜可口,营养丰富,易于消化 。年迈体弱者食此粥有利于恢复健康 。不论哪种腊八粥,都有暖肚、润肠、补脾、清肺等功能 。国人如此钟情腊八粥,食俗之外,也确有些科学道理 。清代营养学家曹燕山撰《粥谱》,对腊八粥的健身营养功能讲得详尽、清楚,调理营养,易于吸收,是“食疗”佳品,有和胃、补脾、养心、清肺、益肾、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 。这些已都被现代医学所证实 。对于老年人说来,腊八粥同样也是有益的美食,但也应注意不宜多喝 。其实,何止是腊八,平素喝粥,对老年人也是大有裨益的 。粥的品种也相当多,可因人而异,按需选择,酌情食用 。
腊八节民风
相传“腊八节”起源于远古时的“腊祭”,传说每年腊日,古人要举行祭祖,祭诸神活动 。另据宗教界所传,农历十二月初八又是佛祖释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最初称为“成道节” 。自周代将农历十二月定为腊月,南北朝时此月要举行重大祭祀活动,以祈求五谷丰登,吉祥平安 。据说“腊祭”有八种神,于是便将初八确定为固定祭日,后来相沿成俗 。
有关“腊八粥”的来历,民间有多种说法,也演绎出许多有趣的典故 。据传为了感念佛祖腊月初八成道之日,各寺院僧侣在这一天集会纪念、诵经演法 。并把从八方化缘来的米、麦、豆、谷杂粮,及采集的枣、栗、核桃等干果汇集在一起,用大锅熬成粥做供品,祭祀佛祖,然后众僧共享修道成果 。遇有进香者,寺院以粥施舍 。后来此举逐渐成为善事,被流传至今 。随着佛教的不断传播,这种活动由寺院传到世俗民间,熬“腊八粥”渐渐演变成民俗习惯 。到了宋代,“腊八粥”广泛盛行 。不论是朝廷、官府、平民百姓乃至寺院,必在此日熬粥祭佛敬祖,并合家团聚共用,或馈赠友人,以此祈求吉利平安 。“腊八节”不仅成为民间重要传统节日,喝“腊八粥”民俗也被世代相传下来 。
北京建都以后,老北京人民对“腊八节”有了更深的历史文化情缘,据说还有个典故: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给人家放牛,回来正饥饿难忍,忽然发现墙角处有个鼠洞,便想逮只田鼠充饥 。不料竟从洞中掏出不少糯米、黍谷、麦粒、花生及豆类,于是得把这些杂粮洗净煮成了粥,美美地吃了一顿饱饭 。后来他当了明朝皇帝,整天山珍海味,吃得口腻心烦,又想起了小时掏鼠洞煮粥喝的往事,便命宫廷厨师仿制,请众臣一起共尝,不料大家无不称妙 。这一天恰好是腊月初八,朱元璋就为其起名“腊八粥” 。后来在民间也有了喝“腊八粥”之习俗 。
对于“腊八粥”的民俗习情,历代都有许多记述 。晋代《大腊》一诗中写道:“日躔星记,大吕司晨 。玄象改次,庶众更新 。岁事告成,八腊报勤 。告成伊河,年丰物阜 。”古人以“腊祭”形式,感谢百神保佑生活平安美满 。北齐魏收《腊节》文曰:“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表达了人们数九隆冬之时,祭神敬神之情怀 。诗人陆游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中写道:“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生动描绘了腊日里人们互赠、食用佛粥(即腊八粥),更感受清新气息迎接春天的来临 。
到清代,朝廷在腊八这天有赐粥风俗,自雍正皇帝起至宣统退位,对此节十分重视 。每逢腊八,必在雍和宫用数口大锅熬粥,由喇嘛诵经,并派大臣前往拈香上祭 。道光皇帝在腊八之日,也要举行“腊祭”活动 。各道院以舍粥为善,民间百姓都以粥敬神 。亲朋好友互送“腊八粥”,以此来增加情感 。《燕京岁时记》载:清代“腊八节”,雍和宫备四口大锅,直径达二米,深一米五,可容米数担 。第一锅粥奉神,第二锅粥赐给太后、帝后家眷;第三锅粥赐给诸王府及少主府,第四锅赐给喇嘛 。当时京城食粥情景热烈非凡 。有诗为证:“一阳初始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 。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 。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 。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 。童稚饱腹庆卅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可想而知,施济“腊八粥”和皇家君臣、百姓平民在此节之时,必然是万头攒动,人涌如潮,空前壮观 。
早年间,老北京还有一种典故,据说“腊八节”与上古五帝之一颛顼氏有关 。其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儿童 。因人们非常迷信,害怕鬼神,认为所有疾病都是由于疫鬼作祟,但这些恶魔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豆 。故腊八这天,专以红豆、赤豆熬粥,可祛疫迎祥,继而引发出“赤豆打鬼”之传言 。
老北京人对“腊八节”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受古都文化影响至深,在继承民俗传统方面独有风情,在食文化上也不断推陈出新 。经过长期的探索,再加上宫廷内外的相互的勾通,因此在“腊八粥”的用料,做法上不断改进,粥的花样、品位也愈加讲究 。
宫廷御膳在“腊八粥”中加入了桂圆、莲子、果仁、魔芋、银耳等营养精品,使其成为冬补的美食佳肴 。普通百姓也要想法儿把五谷杂粮多攒一点儿,使“腊八粥”的味道香甜可口 。人们认为,喝了“腊八粥”能驱寒暖身,大补阳气有利健康 。而喝上“腊八粥”,就是迈进了年的门坎儿 。记得小时候,到了隆冬季节,总盼着能美美地喝上一顿新粮做成的“腊八粥” 。而每家每户的大人孩子们,都愿意聚集在热炕头上,享受那热乎乎的家庭美食带来的欢乐与温馨 。虽说北京冬日冷风刺骨,“腊七腊八冻死寒鸦”,但喝了“腊八粥”,人们会将室外的冰天雪地抛到了九霄云外,忘记了寒意 。那浓浓的人情味,时时温暖着淳朴勤劳的京城人 。
老北京人历来对“腊八节”十分重视,把它看成春节即将到来的信号 。北京民间曾流传一首民谣:“老太太您别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送完灶王就到年” 。旧京还流传一句儿歌:“小孩子,你别馋,吃罢腊八饭,马上糖瓜粘,盼到新年穿新衣,吃好饭,还有人给压岁钱 。”
过了“腊八节”,便拉开了春节的序幕,欢乐的事会连连不断展现眼前 。妇女们忙着做针线,做新鞋、绣枕头,裁新衣,为着过年做打算 。民间花会也开始操办,文化活动抓紧了演练 。尽管“腊八”时节正值数九严寒,但满怀豪情喜迎新年的京城市民,家家户户积钱备物,尽享辛劳一年的好收成 。火热的心温暖着和谐的幸福家园,使生活充满了无限欢乐与温馨 。
记忆中的旧京,进了腊月已有了年的气息 。到了“腊八节”,街市店铺开始筹集玩具、小吃等年货,商品渐增 。许多家妇女提前动手制作小磨豆腐、饣各馇之类吃食,还要抽空碾些豆面、黄面等以备春节前炸丸子、蒸糕之用 。记得以前从腊月初六晚饭后,母亲总会把大米、小米、江米、玉米米查、高粱米、红小豆、芸豆筛选好,再把核桃、杏仁去皮,把花生米、红枣洗净待用,到腊七晚间便开始熬粥 。母亲做吃食很有经验,先把不易煮烂的豆类下锅 。待豆软汤红时,再把棒糁、米类、果仁下锅,并不断搅动 。约一个多小时后,浓浓的香气从盖沿四溢,让人垂涎 。待粥熬到又黏又稠时,就可以出锅盛入瓦盆内待用了 。除此之外,母亲还要蒸两屉白面加枣儿、金糕条的大发糕 。上面放上青红丝、瓜仁,用大料瓣点上莲花形红点,象征吉利满门 。到晚上,奶奶、姐姐要剥蒜皮,然后浸入盛满醋的坛内泡成腊八蒜 。
初八晌午,母亲把“腊八粥”、“吉祥饼”加上红糖、白糖温热,端上炕桌,全家人在温暖如春的房间里,欢欢乐乐共度“腊八”,共同品味传统节日的温馨与祥和 。喝完粥,我随姐姐提罐出门,把特意准备好的“腊八粥”和发糕,送到亲友家,大人们也备好茶水糖果接待上门的亲友 。那种和谐的氛围充满了深情厚谊,至今想起来仍感到温馨 。我是江苏人,呵呵,我就先说说我们江苏的风俗吧!^_^
我们江苏地区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煮法一样 。
我家属于苏北,所以我们家的腊八粥就是咸的^_^
其实我觉得吧,这个腊八粥每家每户的配料其实都是很随机和不同的,关键在于过节这点气氛,呵呵..你说是吧?!
我们家的腊八粥主要配料就是:青菜,细粉(就是粉丝,但不是那种白色的龙须粉丝),豆腐,炒香的花生仁(要捣碎),也可以再加些其他自己爱吃的配料,所以我说他很随机,呵呵,我印象当中就是这样吧,感觉像一锅菜粥乱炖,哈哈哈!
现在过节也很少刻意去做了,因为没人想吃,呵呵 。。。
吃的东西太多了,大家也就没什么特别想吃的了,不像从前了吧,所以不管是什么节日也好,似乎都有被大家看淡的倾向 。
我吧就觉得,不管过年也好,过节也好,一家人能平平安安,开开心心的坐到一起有说有笑的吃顿饭就很好 。吃什么不重要,聊什么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都在,都在一起!感觉这样,就很幸福了...真的,呵呵!
其实我还是喜欢小时候过年时的感觉....期待,憧憬,盼望,惊喜,开心....
似乎太多太多美好的词都可以派上用场,而更重要的是,那不是梦境,是现实!
唉,好还念啊......^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