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民间风俗介绍 春节民间有什么风俗

春节为什么民间的风俗一定要给长辈红包?给小孩压岁钱呢?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华人的观念 , 已婚者就算成年) , 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 。红包里的钱 , 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 , 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 , 因为它象征好运 。因此 , 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 , 是不礼貌的做法 。
春节拜年时 , 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 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 , 因为"岁"与"祟"谐音 , 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

春节的民间风俗介绍 春节民间有什么风俗

文章插图
朝鲜过春节的风俗哪些与我国春节风俗相似?朝鲜过春节的风俗哪些与我在新年也有贴窗花、桃符
我国春节有哪些民风民俗立春风俗
东郊迎春
立春日迎春 , 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 , 是从天子到庶民都要参加的一项活动 。在周代 , 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 , 祈求丰收 。回来之后 , 要赏赐群臣 , 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 。这种活动必然影响到庶民 , 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古时的迎春活动 , 开始时在东郊 , 因为迎春活动中祭拜的句芒神是东方之神 。后来 , 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 , 宫廷内、府衙门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动 , 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在宋代 , "立春日 , 宰臣以下 , 入朝称贺"(宋吴自牧《梦粱录》) , 这种立春的贺节 , 也是一种迎春活动 。在清代 , 还有所谓"拜春"的习俗:"立春日为春朝 , 士庶交相庆贺 , 谓之'拜春' 。粉为丸 , 祀神供先 , 其仪亚于岁朝 , 埒于冬至"(清顾禄《清嘉录》"拜春") 。这种"拜春"的活动 , 与元旦的"拜年"相似 , 也是迎春活动的一种 。迎春仪式 , 又称行春 。
春帖子
又称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 。这是一种在"立春"日剪帖在宫中门帐上的书有诗句的帖子 。诗体近于宫词 , 多为绝句 , 文字工丽 , 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的 , 或者寓规谏之意 。"立春"日贴春帖、作春帖词 , 在宋代很盛行 。
立春日劝农春耕的象征性的牛 。泥捏纸粘而成 , 也叫“土牛” 。立春日天子率群臣东郊迎春 , 鞭春牛以示劝农耕 , 士民都出城围观 。
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 。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 , 既为防病 , 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 。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 , 食芦、春饼、生菜 , 号'菜盘' 。"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 。所谓春饼 , 又叫荷叶饼 , 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 , 中间抹油 , 擀成薄饼 , 烙熟后可揭成两张 。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 , 菜包括熟菜和炒菜 。昔日 , 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 。盒子铺就是酱肉铺 , 店家派人送菜到家 。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 , 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 , 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 , 摊鸡蛋等 , 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 , 再配以摊鸡蛋 , 更是鲜香爽口) , 一起卷进春饼里吃 。
?BoardID=4&ID=635
鲁迅故里为春节推出了鲁迅故里风情游 , 游客可以坐黄包车 , 参与越俗特色婚礼 , 听上一段绍兴地方戏曲(越剧、绍剧、莲花落等);在故里广场踩高跷、滚铁环、转舞巾、抛空竹;在朱家花园看茶道表演、品地方香茗、尝特色小吃、听古筝音乐 。
千岛湖乡下过土年
在千岛湖新开放的景点九咆界 , 游客可以在农村过上大年 。
放炮仗当财礼是当地的风俗 , 跳竹马是当地老百姓过年的庆祝活动 , 用纸和竹扎成的“马儿”排出各种方阵和舞姿 。今年春节 , 九咆界景区特在门楼广场安排“五马迎宾”的竹马表演 , 还辟出一个“点戏台” , 让游客指定演员唱戏曲 。
过去过年时 , 当地居民有用特制的葫芦盛酒或茶来招待客人的习俗 。游客也可以试试就着木炭火锅 , 喝米酒 , 还可以猜猜拳 , 放声吆喝一番 , 让自己无所顾忌一回 。
宋城赶庙会
正月初一至十五 , 杭州的游客就能到宋城逛一回吉祥喜庆的新春庙会 。
本次宋城庙会在往届的基础上 , 投入巨资打造两台反映宋文化的大戏《南宋船拳》和《燕青打擂》 。船拳在南宋时期十分盛行 , 庙会将在宋城金明池的一艘拳船上上演 。拳船四周幡旗招展 , 刀枪架上十八般武器件件齐全 , 身怀绝艺的高手们不时挥动兵器 , 进行群打、对打、高空杂技等表演 。
《燕青打擂》每日在宋城大樟树舞台上演 。表演重现浪子燕青与相扑手任原比武的擂台场面 , 再现了我国北宋时期相扑打斗的场面 。
龙门古镇吃美食
杭千高速建德段通车后 , 杭州人半小时就能到达富阳龙门古镇 。春节期间 , 景区将在校场组织浓厚的三国遗风的舞龙灯、跳战马及舞狮、魁星和社戏等表演 。游客还可以参与一些古老的游戏 , 如射箭、套圈、丢沙包和驾驶战车等 , 以及尝尝古镇独有的美味佳肴 , 如孙权家宴、孙权家面筋、龙门客栈神仙鸡等 。
参考资料:
北京人的祭灶
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 , 是很有兴味的 。所谓春节 , 是指中国阴历正月初一 。它预示着新的开始 , 天地万物复苏 , 春天降临 , 一年的农事也将着手进行 。所以 , 向来为中国人所重视 。后来 , 公历推行 , 国家以公历的一月一日为
“元旦” , 阴历的“年喜” , 只好在名义上退而求其次 , 改称“春节”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 , 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 , 抒发美好愿望 , 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 ,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 , 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 , 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 , 在明代开始盛行 , 到了清代 , 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 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 , 依其使用场所 , 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 , 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 , 为正方菱形 , 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 , 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 , 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 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 , 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 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 , 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 , 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 , 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 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 , 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 , 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 , 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 , 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 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 , 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 , 也和春联一样 , 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 , 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 , 变得丰富多彩 , 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 , 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 , 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 , 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 。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 。民国初年 , 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 。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 。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 , 以后发展成挂历 , 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 , 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 , 各相与赠送 , 称为“馈岁”;酒食相邀 , 称为“别岁”;长幼聚饮 , 祝颂完备 , 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 , 以待天明 , 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 , 五更分二天” , 除夕之夜 , 全家团聚在一起 , 吃过年夜饭 , 点起蜡烛或油灯 , 围坐炉旁闲聊 , 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 , 通宵守夜 , 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 , 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 , 到唐朝初期 , 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 , 暖带入春风” 。直到今天 , 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 , 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 , 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自汉代以来 , 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 , 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 , 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 , 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 , 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 , 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 , 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 , 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 , 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 , 及婚嫁、建房、开业等 , 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 图个吉利 。现在 , 湖南浏阳 , 广东佛山和东尧 , 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 , 品质高 , 不仅畅销全国 , 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 , 人们都早早起来 , 穿上最漂亮的衣服 , 打扮得整整齐齐 , 出门去走亲访友 , 相互拜年 , 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 , 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 , 称为“团拜”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 , 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 , 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 , 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 , 祝长辈人长寿安康 , 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 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 , 因为“岁”与“祟”谐音 , 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 , 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 , 置于床脚 , 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 , 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 , 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 , 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 , 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 , 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 。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 , 所以必须尽早准备 , 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 , 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 ,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 , 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 , 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 , 象征着黄金、白银 , 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 。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 。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 。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 , 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 , 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 , 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 。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 , 或蒸或炸 , 也有人干脆沾糖吃 。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 , 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 , 以粳米制作 , 味道清淡 。除了蒸、炸以外 , 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 。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 , 做工精细 , 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 , 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 , 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 , 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 , 再用皮包上馅 , 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 , 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 , 正统的饺子吃法 , 是清水煮熟 , 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 。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 。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 , “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 , 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 , 非常吉利;此外 , 饺子因为形似元宝 , 过年时吃饺子 , 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 , 话新春 , 其乐融融 。
春节的民间风俗介绍 春节民间有什么风俗

文章插图
春节的习俗有哪些元正月初七
人日 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 。传说女蜗初创世 , 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 , 于第七天造出了人 , 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 , 魏晋后开始重视 。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 , 人胜是一种头饰 , 又叫彩胜 , 华胜 , 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 , 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 , 也戴在头发上 。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 。唐代之后 , 更重视这个节日 。每至人日 , 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 , 又登高大宴群臣 。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 , 则主一年人口平安 , 出入顺利 。吃七宝羹 人日节 , 人们用七种新鲜的节令蔬菜加米粉做成羹食用 , 称为“七宝羹” , 在人日的时候食用 , 以此来取吉兆 , 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 。各地物产不同 , 所用果菜不同 , 取意也有差别 。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 。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 , 蒜兆精于算计 , 芥菜令人长寿 , 如此种种 。捞鱼生 南方一些地区 , 人们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 , 捞鱼生时 , 往往多人围满一座 , 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 , 大家站起身 , 挥动筷子 , 将鱼料捞动 , 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 , 而且要越捞越高 , 以示步步高升 。摊煎饼 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熟肉食品) , 并在庭院摊煎饼 , “熏天” 。出游、登高 人日节也是仕女出游与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日子 。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 , 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看 , 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遇 , 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 , 明年人日知何处?”[14]
谷日 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 。这天天气晴朗 , 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 , 天阴则年歉 。顺星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 , 制小灯燃而祭之 , 称为顺星 , 也称“祭星”、“接星” 。祭祀用两张神码 , 第一张印着星科、朱雀、玄武等 , 第二张是"本命延年寿星君" 。二张前后撂在一起 , 夹在神纸夹子上 , 放在院中夭地桌后方正中受祀 。神码前陈放着用香油浸捻的黄、白二色灯花纸捻成的灯花 , 放入直径寸许的"灯盏碗" , 或用49盏 , 或用108盏 , 点燃 。再供熟元宵和清茶 。黄昏后 , 以北斗为目标祭祀 。祭祀后 , 待残灯将灭 , 将神码、香根与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 , 祀成 。[15]
天日 正月初九是天日 , 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 。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 , 有些地方 , 天日时 , 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 , 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 , 求天公赐福 。[16]
【春节的民间风俗介绍 春节民间有什么风俗】石头生日 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 , 甚至设祭享祀石头 , 恐伤庄稼 。也称“石不动”“十不动” 。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 。午餐必食馍饼 , 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 。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 。初九夜 , 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 , 初十日早晨 , 以绳系罐鼻 , 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 。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贺老鼠嫁女 旧时民间俗信 。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 , 亦称“老鼠嫁女”“老鼠娶亲” 。具体日期因地而异 , 有的在正月初七 , 有的在正月二十五 , 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 。山西平遥县初十日将面饼置墙根 , 名曰“贺老鼠嫁女” 。湖南宁远则以十七日为“老鼠嫁女”这一日忌开启箱柜 , 怕惊动老鼠 。前一天晚上 , 儿童将糖果、花生等放置阴暗处 , 并将锅盖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 , 为老鼠崔妆 , 第二天早晨 , 将鼠穴闭塞 , 认为从此以后老鼠可以永远绝迹 。还有的地区于老鼠娶妇日很早就上床睡觉 , 也不为惊扰老鼠 , 俗谓你扰它一天 , 它扰你一年 。宵节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 , 也叫元夕、元夜 , 又称上元节 , 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 。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 , 故又称灯节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 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 , 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 , 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 , 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不过 , 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 , 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 , 因明帝提倡佛法 , 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 , 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 , 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 , 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 , 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 , 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灯会 元宵放灯的习俗 , 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 , 中唐以后 , 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 ,  , 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 , 燃灯五万盏 , 花灯花样繁多 , 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 , 广达20间 , 高150尺 , 金光璀璨 , 极为壮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 , 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 , 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 , 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 , 满族入主中原 , 宫廷不再办灯会 , 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日期缩短为五天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 , “元宵”作为食品 , 在我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 , 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 , 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 ,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 , 用糯米粉包成圆形 , 可荤可素 , 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 , 有团圆美满之意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 , 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 , 或煮司或油炸 , 热热火火 , 团团圆圆 。[18] 演社火 在北方一些地方 , 正月十五还要几个村子聚集在一起演社火 。社火里包括踩高跷、花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