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算风俗活动吗 春节时的风俗活动】春节有哪些习俗?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内容最丰富的传统节日,普天同庆 。春节又称“过年”,最早的含义是人们用来庆祝一年的收获并祝福来年有个好收成 。节日的形成,渊远流长 。古代春节叫做元旦,元,始也;旦,晨也,即一年之始,也叫三元,岁之元、月之元、日之元 。最早定春节为新年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 。我国过去沿用农历,辛亥革命民国成立后,改用阳历,即公元记年,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定为春节,而阳历的一月一日定为元旦,与视区别,于1914年颁布实行,至今也有93年历史 。
湛江人过春节,有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内容和形式,但“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随着民俗的形成和发展,受着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的影响,湛江人的春节有自身的习俗和特色,甚至打有时代的烙印 。湛江人对春节时间的介定,一般从农历12月23日至次年的正月16日,统称为春节期间或过年 。故节前有“年晚”、“挨年”的叫法;节后有“年初几”、“年十几”的称谓 。湛江人素有“未过正月十五都是年”之说,也就是说到了十六日才算春节结束,有的地方遇上十六是年例,年例大闹三天,春节时间的介定还要延长 。此段期间都有特定的习俗和较固定的活动内容,有不少还相传至今 。
年前三件事:送灶神 大扫尘 备年货
农历12月23日,旧俗叫送灶神日,这天送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告人间善恶 。人们把灶君神位打扫干净,置酒、糖、果、糕,焚香祭灶 。希望他“上天讲好话,下界保平安” 。民间传说灶君是个大老粗,怕他讲错话,故祭品有用糯米做成的糕点,意在把灶君的牙粘住,不许他乱说,灶君升天后到大年初一清晨才回来 。相传灶神掌管一家之福祸,故湛江的农村至今仍很重视送灶神 。
12月24日,大扫尘,家家产户搞清洁卫生 。《吕氏春秋》有载:“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是过春节的准备 。“尘”和“陈”是谐音,扫尘有“除陈布新”涵义 。扫尘时,人们习惯备新扫把,打扫墙壁、屋顶的灰尘和蛛蜘网,通过扫尘,把疾病、晦气、祸害一齐扫出门外,干干净净,以全新面貌迎接新年 。扫尘和搞清洁,连续好几天,直至二十八,故民间又有“年二十八,洗邋遢”之说 。人们除里外打扫外,还把家具、碗碟、床铺蚊帐洗涮一新,个人也通常在这段期间,洗头理发,添置新衣 。
12月25日至除夕前,城里人开始忙于办年货,农村人则浸米舂粉,准备过年的食物 。湛江农村兴包粽、做米乙炸煎堆;城市则兴蒸年糕、炸角仔 。粽以东海的大粽,米乙以雷州、遂溪的木叶夹最出名,主要是料馅足,可口,回味无穷 。这些糕点,除自家吃外,大部分备作走亲访友,家家户户都这样准备,故东海岛有99条粽走亲戚,大家都回礼,最后回到家,还是99条粽的故事 。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 。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 。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 。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 。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予,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
文章插图
过春节有什么习俗吃饺子 放鞭炮打牌烧炮吃饺子贴春联发红包放鞭炮 。除夕守夜吃年夜饭看春晚,呵呵,第二天一大早窜门拜新年,拿压岁钱,呵呵呵
- 春节家乡节日风俗民俗 春节时的民俗和风俗
- 春节时有哪些风俗习惯
- 春节时最有趣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 山东春节的风俗作文500字 春节时山东的风俗
- 四川的传统美食有哪些春节 春节时四川有哪些风俗
- 湘西旧风俗 春节旧风俗
- 春节时买马甲有风俗吗
- 春节的风俗的作文 春节旧的风俗
- 2020春节河南旅游最佳去处 2021春节河南旅游最佳去处
- 日本春节的风俗 日语 春节日本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