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挑战“达芬奇”?( 二 )


但研究机器人 , 一直是孙立宁的专长 。
2011年 , 江苏发改委公布《2011年江苏省“创新团队”公示公告》 , 遴选处30个“创新团队”予以资助 , 由孙立宁带队的苏州博实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位列第13名 , 排在第一的实张连山带队的恒瑞医药 。
2013年 , 孙立宁和杜志江、孙玉宁、崔亮、王伟东、闫志远、董为、王建国共同注资成立了思哲睿;2014年 , 孙立宁的合作伙伴成立了苏州康多机器人有限公司 。 随后 , 几位合伙人陆续拿到了手术机器人领域的发明专利 , 基本都登记在康多机器人公司名下 。
2015年5月 , 与孙立宁已经“无关联”的博实股份发布公告 , 拟投资1亿元设立全资子公司博实高端医疗装备有限公司 , 并通过这个子公司投资微创等手术机器人项目 , 其中就包括对思哲睿20%股权的收购 。
思哲睿拿到股权收购款后 , 出资收购了苏州康多机器人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 。 随后经过股权变更 , 思哲睿迅速做大 , 实际就是康多机器人公司披的一件外衣 。
孙立宁可能还会将其他手术机器人企业装入思哲睿 。
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 , 2019-2021年间 , 江苏工大协同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以及沈阳智能机器人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为思哲睿贡献不少营收 。 孙立宁曾担任过沈阳智能机器人公司董事 , 而工大协同的法定代表人孙玉宁正是思哲睿的前十大股东之一 , 也是康多机器人的原法人代表 。
从博实到思哲睿 , 孙立宁“二次创业” , 又打算创造个上市奇迹 。
谁来挑战“达芬奇”?
文章图片
管线太多资金堪忧
与“达芬奇”相比 , 思哲睿等手术机器人的最大机会在于低成本的国产替代化 。
不赚钱是手术机器人行业的常态 。 思哲睿介绍 , 2019年到今年上半年 , 公司总亏损额达2.54亿元 。 已经上市的微创手术机器人、天智航等也均处于持续亏损中 。
和创新药类似 , 手术机器人一方面要证明自己的独特性 , 另一方面也要加强销售能力 , 还不像PD-1等创新药那样有全国医保的支持 。
思哲睿在已有的腔镜手术机器人SR1000之上 , 搭建了一个包含了经尿道柔性手术机器人、经口腔手术机器人、人工耳蜗手术机器人 , 脊柱内镜手术机器人等在内的产品矩阵 。 在招股书中 , 思哲睿将自身定位为:公司是国内少有的覆盖多科室的综合性手术机器人公司 。
谁来挑战“达芬奇”?
文章图片
这种多条管线同时推进的格局 , 前两年在创新药企里很常见 。 近一年资本市场起了大变化 , 不少药企放弃了很多在研管线 , 集中优势到一两个适应症上 。 手术机器人其实也是一样 , 尤其是在疫情影响、国际趋势变动下的当下 , 同步推进那么多机器人 , 好看是好看 , 但难度有点大 。
从募资用途来看 , 思哲睿计划将近60%的资金用于三款腔镜手术机器人 , 分别是前述的SR1000 , 以及处于临床试验的SR1500和SR2000 , 针对泌尿外科、妇科、普外科、胸外科等领域 。 目前 , SR1500和SR2000正处于提交型式检验阶段 。
除了要面对具有先发优势的达芬奇外 , 思哲睿还需要面对国内同类产品之间的竞争也 。 微创的相关产品已经进入临床试验或注册申请阶段 , 进度明显快于思哲睿 。
在销售端 , 思哲睿也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 。 据招股书 , 思哲睿的“康多”系列机器人是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钟 , 第一个在单家医院开展手术达到100台的机器人 。
这个定义或许意味着:思哲睿的布点医院可能并不多 。 因为在“康多机器人”披露的多项临床试验合作医院中 , 仅列出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医院、北京大学第二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等5家医院的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