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春节的风俗习惯

扬州江都元宵节有什么习俗?(4个哦)【扬州春节的风俗习惯】元宵节是从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八,按民间的说法是,十三上灯、十四新春、十五元宵、十六牙祭、十七王母生日、十八落灯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的日子,也叫上元节,家家户户都要团圆,团圆的方式就是吃元宵、看花灯 。不论男女老少,富贵贫穷都可以去看灯,以前的妇女是不能出门的,但在这一天是可以去看灯的 。在扬州民间,根据不同的年份,花灯也有所不同 。
舞龙灯是个技术活,过去人们都要在正月十五舞龙灯,大家都把一节节的龙灯拿到城门口装好,然后再从各个门进城,到辕门桥会合 。舞龙灯是一个技术活,几条龙围着一个龙球舞动,那时候的龙灯里面点着蜡烛或煤油棒,舞龙要上下翻飞,如果玩不好,把灯内的蜡烛弄倒了,就成了火龙了 。
元宵节除了玩灯,还有踩高跷、猜灯谜、扭秧歌、河蚌舞等多种民俗娱乐活动 。过去的高跷有一丈多高,也就是说有3米多,踩高跷的扮成孙悟空、白娘子、许仙等一些民间传说或是戏剧中的人物穿行在人群中 。踩高跷走一段就需要休息,这么高演员怎么休息呢?找一个屋顶坐在上面 。当然人们都希望能坐在自家的屋顶上,这也是新年讨个好彩头 。
扬州闹元宵最有特色的就是猜灯谜,扬州的元宵灯谜在全国是独树一帜的,包含着娱乐性、趣味性、知识性,多年以来一直都保留着 。猜灯谜不仅需要文化知识,还需要其他多方面的综合知识,比如“送高堂上飞机”(打一军事名词),谜底是“航母”,这里面就包含了文化知识、军事知识 。你好!
先采纳再回答
记得给问豆啊!吃汤圆,放百灵火,放孔明灯,观月
扬州的民风民俗古城扬州的民俗风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古朴纯雅,令人陶醉 。
游人至扬州,如果适逢其时,不妨入乡随俗 。体察民风民情,定然别有一番情趣 。
维扬灯会 一年一度的灯节,农历正月十三上灯,十八落灯,十五是高潮,称元宵佳节 。传统的维扬灯会就在这时举行 。《望江南百词》中说:“扬州好,灯节庆元宵 。绛蜡满堂家宴集,金龙逐队市声嚣,花鼓又高跷 。”扬州扎彩灯,集彩扎、裱糊、书画、诗文、剪纸、刺绣、编结等技艺于一体 。灯的式样很多,有简单普及的兔子灯、西瓜灯、元宝灯、荷花灯、蛤蟆灯……有工艺复杂的龙灯、船灯、麒麟灯、寿星灯……还有扬州特产琉璃灯 。维扬灯会还和猜谜结合起来,称为灯谜 。
扬州时俗,十三日、十五日晚上吃圆子,十八日晚上吃面,俗称“上灯圆子落灯面,正月十五过小年 。” 二月二,龙抬头 到了二月,春意萌动,天气渐暖,春耕大忙即将开始 。扬州民俗,出嫁女儿于二月初二带子女回娘家小憩 。故扬州有“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带活猴(外孙)”之说 。百花生日 农历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也称花朝 。扬州时俗,花朝日用红布条系在花枝上,谓之挂红,用祈良辰美景,百花繁盛 。三月三 三月初三,也是传统的踏青挑荠之日 。民谚有“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之说 。踏青挑荠,采回荠菜,或包饺子,或做圆子,滋味特别鲜美 。此外,三月三还是江都仙女庙逢集的日子 。立夏尝新 立夏之时,早种的果蔬菜已成熟登盘 。扬州人立夏所尝之“新”,有樱桃、新笋、青蚕豆、扬花萝卜,鲥鱼或咸鸭蛋 。此外,扬州人还有立夏称体重,吃绿豆糕、茶叶蛋的习惯,说是这天吃了茶叶蛋,夏天可以不中暑 。端午节 端午节在五月初五,扬州人口语称“五月节” 。五月节前几天,家家户户就忙着包粽子 。粽子是用新鲜芦叶(俗称粽络)包裹糯米制成,有的还掺红豆、蚕豆瓣、红枣、咸肉、鲜肉、火腿、香肠等,味更鲜美 。这天,扬州人有用百草水洗澡,午饭喝雄黄酒和吃“十二红”的习俗,还有插蒲艾以驱邪和用艾草烟熏室内的习俗,也有划龙船的习俗 。六月六晒伏 扬州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说法 。“红绿”是指五颜六色的衣物 。此俗现在已不限于六月初六,只要进入伏天都可以晒衣物,故又称“晒伏” 。六月六,扬州还有吃饺子的习惯,说是这天吃了饺子不会疰夏 。六月十九观音会 相传阴历六月十九为观音菩萨生日,扬州信佛的男女都要到观音山烧香,人如潮涌,热闹非常 。四乡八镇的人,也都纷纷赶来 。上山的路上,有些特别虔诚的信徒,在膝盖上绑了纸,走三步就叩一个头 。六月十九算是正日,但六月初一就开始有人烧香,直到六月二十以后,才算完了香事 。乞巧节 七月初七,相传为牛郎织女相会之日,扬州人有七月初七看巧云和月下穿针应“巧”的习俗 。旧时七月初七出生的孩子,多取名“巧”字 。重阳扬州人爱在重阳节登高祛邪 。这天,不少人爬上平山堂、观音堂或文峰塔等高处,欣赏秋景,不出门登高的便在家以吃重阳糕象征登高 。旧时每逢重阳节,作坊老板都要办酒请工人,席间每人最少两只螃蟹 。工人们吃了重阳酒,更加劲地做工 。旧有”吃了重阳酒,日夜不停手”之说 。
清明这天早晨,不少人家吃自制的烧饼,有的烧饼还和嫩柳叶和面做,说是吃了不生灾,此俗现今仍然可见 。不少家庭还有清明上坟祭扫和踏青(野外郊游)的习惯 。
春节 旧时新年初一子时一过,便有人带上猪头三牲、香烛、鞭炮,赶到土地庙去烧头香 。烧完香回家不再睡觉,等待天亮 。天刚一放亮便天”财门”(大门),点燃香烛、鸣放鞭炮”接年” 。接着晚辈起床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吃桔子和云片糕,叫”走大局”、”步步高” 。然后吃早饭”汤圆和面条 。早饭后,中青年人出门向街坊邻居拜年,家中备有香烟、瓜子、糖果、糕点等食物,由老年人接待来拜年的客人 。中午不做新饭菜,吃除夕晚餐余下的饭菜,叫”隔年陈”(”隔年陈”有的一直吃到正月初四) 。
初一这天,不用刀剪等利器,以图避凶;不洗晒衣物,以示闲暇;不扫地,以求”聚宝” 。正月初五日叫”财神日子”,人们一起床就”挑财神水” 。然后到家门外附近路去烧钱化纸,叫”烧利市” 。早饭有的吃圆宵,有的吃面条,有的煎食腊月二十四煮的糯米饭 。这天,还有穿戴财神衣帽、戴着面具的上门贺财神者,叫做”跳财神”,主人施以糕馒,表示”谢财神” 。
新中国成立后,烧香敬神之俗在不少家庭中已经不见,初一这天,有些单位举行团拜,人民群众还开展向烈军属拜年及各种文化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