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的春节风俗风俗活动来历

端午节有什么来历和风俗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

我们村的春节风俗风俗活动来历

文章插图
破土的风俗来历“破土”的风俗来历是什么?子→孽也;丑→象形(豆的形状,在土中翻翻身再土);寅→演为遇春阳从地而伸展;卯→栽也;辰→震也;巳→起也,盛衰而起 。午→万物丰满长大 。未→味也(通假字)果实成熟而有味 。申→(身的通假)物体;酉→也,到达这时候收敛了;戌→为灭也;亥→为阳气劾杀生气灭绝 。
春节的民俗活动有关的传说腊月二十三
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哪家被告有恶行 。在送灶时,人们在灶王象前的桌案上供放灶糖、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 。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让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槽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 。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 。
灶神是和群众生活最接近的神 。灶神的观念,先秦时代已经出现,但当时是在初夏或腊日祭祀它 。宋代盛行于腊月二十四日送灶神上天 。北宋范成大的《祭灶诗》详细叙述了当时男人们用美酒嘉肴款待灶神,希望它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 。当时,女性已不参与祭灶活动 。元代周密《乾淳岁时记》所记录祭灶的祭品是花饧米饵(糖饼)和糖粥 。传说从腊月二十三小年,一直到除夕,这几天都是灶神回宫的日子 。除夕当天,则要重新请灶神下降,百姓都会先贴上灶王爷的神像然后再开始准备除夕的年夜饭 。虽然各地宫观中也都保留着祭灶的活动,但教内的祭灶仪式和百姓平时家中的祭灶活动还略有不同 。除了在仪轨等方面更正规外,宫观中通常都会以祀灶作为新的一年迎请众神的标志 。这是因为灶神是率领众神下降人间的神仙,只有先拜过灶神,接下来才能对众神进行朝真 。其他诸位神仙在人间过完年后,各自返归仙班值守,只有灶王爷依旧留在人家中,保护这一家人一年四季的日常 。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磨豆腐 。”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 。个别地区有这样的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 。
民间传说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廿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 。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
祭天祈年是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 。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 。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 。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 。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 。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 。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 。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 。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
蒸花馍(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 。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 。)、
写春联(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 。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 。)、
扫尘(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中国人民素贴年画(19张)有的传统习惯 。)
置天地桌( 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接神习俗 。天地桌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主要为接神使用 。)、
吃年夜饭、
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
接神(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
踩祟(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 。)、
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 。)、
占岁(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 。)、
饮屠苏酒(屠苏酒是一种药酒 。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
聚财(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 星”引来,招致霉运 。)、
贴“赤口”、
我们村的春节风俗风俗活动来历

文章插图
春节的风俗和来历>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全国各地都有许多很有凤趣的习俗和传说,青岛地区也不例外 。
农历的腊月三十,各家就把过年的一切准备好了 。室内、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窗上贴上窗花,门媚挂上挂笺(过门钱),炕头贴上年画,院门、屋门、粮囤、箱相等处贴上春联和“福”字 。一派吉祥欢快的节日气氛 。旧时,各家还要在院里搭“天地棚”,供“天地神” 。在甬路上铺谷草,说是为已故祖先来家过年喂马用的,大门口内要挡上木棍,供祖先拴马,现在这些习俗多已废弃 。
莱西称“请神” 。即在除夕日落前,由家中男性青少年提着马(纸吊儿)到坟莹或村外,接已故祖先回家过年 。焚香烧纸后,口喊:“爷爷、妈妈(奶奶)回家过年了!”然后回家,算是对祖先尽了 孝 。接年之后,直到初二夜里便不能扫地了,扫地意味着对祖先不恭,也会扫走财运 。现在,有些农村此风俗还在流行 。
接年后,人们便开始守岁了 。
守岁是春节最热闹的时候,屋内灯光通明,一家人欢聚一堂,喝团圆酒,吃年夜饭,男女老少,尽情欢乐 。年夜饭中,鱼是不能少的,取“连年有余”之意,但没有鳞的鱼不能上席 。驴肉、马肉、兔子肉等所谓“杂乱肉”也不能上席 。
年夜饭中饺子是主要的,饺子馅里要放上花生、枣、栗子、硬币、糖果、年糕等,谁吃到这些东西就要说上一句有关的吉庆话,如吃到一块糖则是“有甜头”,吃到一枚硬币便意味着“有钱花” 。
守岁时禁忌最多,说话做事都要十分谨慎 。“破”、“坏”、“散”、“死”、“赔”、“病”、“输”、“痛”等下吉利字眼都不能出口,不能骂人,不能打骂孩子 。饺子破皮了,要说“挣”了,蒜要叫“义和菜”,打碎了器具,要赶快说一声“岁岁(碎碎)平安”或“越打越发” 。胶州民间过年,打碎了碗碟,要将碎片扔到井里,路上遇到任何人都不能说话,这样才可以消灾免难 。所以民间就有了“大年五更死了个驴,下好也说好”的俗语 。守岁要守到新旧年交接的时刻,也就是俗话说的“大年五更” 。这时还要祭天地、敬祖先、吃滑扎(饺子)、放鞭炮,至此,就算是辞别了旧岁,迎来了新春 。
近几年,在青岛市区,守岁习俗已淡化,除全家欢聚一起喝团圆酒、吃团圆饭以外,最主要的活动就是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了 。
辞了旧岁,接着给长辈拜年 。先从自己家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拜起,叫“家拜” 。再出门给本家中的长者拜年(一般属未出五服者),叫“近拜” 。长辈要拿出钱来分给未成年的孩子们,叫“压压腰”,城市习惯叫“压岁钱” 。大年初一给家族中长辈拜年,称“元拜” 。有时,还由本族长者率领到外姓家拜年或互相集体拜年,以加深感情,叫“团拜” 。
正月初二日落以后(有的在深夜),各家各户相继来到村头或墓地,点燃蜡烛、香纸、鞭炮,向祖圭叩拜,送祖先回茔,表示大年已过,此情现在农村某些地区仍有流行 。
走亲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平日走亲叫“出门”,正月走亲叫“出正月门”走亲的顺序各地下尽相同,一般都是初二开始·未结婚的外甥代表父母到外祖父家拜年,因为出嫁的女儿在初二未“送年”前是不能口娘家的 。即墨、崂山和青岛市区多俯鸡碘课鄢酒碉旬冬莫在初三到岳父母家拜年,叫做“走丈人家” 。初五不能去,说是“拜四不拜五,拜五死丈母” 。莱西走亲则是“初一初二看姑姑,初三初四看丈母”,叫做“先看姑,后看舅,丈人丈母在后头” 。新女婿到岳父母家特别受款待 。农村规矩一般是住若干天,本家亲友轮流请客,叫做喝“轮缸酒” 。
走亲时都要带礼物 。旧时,农村贫困,走亲的人一般是挎着篓子,里面装上饽饽(馒头)、馃子(油炸的面鱼) 。主人收到后要留下一点,再换上几样物品,叫“压着篓” 。不能把礼品全留下,留下是表示断亲或绝交,这样,走一个正月的亲,一份礼物也就够了 。前些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走亲时多携带点心、罐头;近年来,则多半是名酒和滋补品了 。
正月的节令很多,从正月初一到十五,几乎天天都有,如初五“五马日”、初六“人节”、初八“转八日”(谷节)、初十“石王生日”、十一“庄稼生日”等 。这些节令都有民俗活动和禁忌,还伴以相应的节日食品 。所以胶州、胶南等地就有“正月里节令多,活活喜煞馋者婆”的俗语 。
>请狗
正月初一,即墨有“请狗”的习俗 。这天早晨,各家把用五谷杂粮做成的各类食品摆在院内供狗食用 。“请狗”来源于一个有趣的神话故事 。传说原来人间的麦而是从根部长到顶的,人们收的麦子堆成山,就不知道爱惜粮食了 。可天上粮仓里的麦子却越来越少,王皇大帝差天神到人间察访 。天神化作一个要饭的走州串县,发现到处是霉烂的麦子,一些顽童竟坐在一张大饼上玩耍 。天神回禀了玉皇大帝,王皇大帝大怒,吩咐将麦子全部收回,多亏仙狗盗出一粒麦种,才使人间有了饭吃 。后来仙狗被贬下凡界变作人间的狗 。人们为了感谢狗的恩情,每年大年初一都要请狗吃顿好饭 。>送神节
旧说除夕日接进家门的各路神灵都要在正月初二三更夜被送回各自的神位,于是,胶州一带定正月初三为“送神节”,为众神归位 。这一天,各家饭菜都很丰盛,大吃大喝一天,从各户供奉的1200尊神纸像看,众神共1200位,在旧时真不知道如何安排那么多的神灵 。
>龙王生日
传说正月初四为龙王生日 。龙王是管水的最高神灵,人若冒犯了它,轻则大旱3年,颗粒不收,重则连发洪水,吞噬人们的生命财产 。为了不惊动龙王,胶州、胶南等地正月初一到初三禁忌到井里取水,正月初四取第一桶水时要先焚香烧纸,燃放鞭炮,祭奠龙王 。如今,许多农村都用上了自来水,人们也不再到井边祭祀了 。
>轮七日
民间将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分别称为“小轮七日”、“中轮七日”、“老轮七日” 。这几日早起观天象来预测人体健康,如初七早晨晴空无云则可保少儿一年无恙,也叫“收小人”,而十六日主壮年,二十六日主老年 。这些并无科学依据的习俗,至今仍在一些老年人头脑中残存,如二十七七日晨阴云密布、狂风大作,便会给他们增加心理负担,于健康不利 。
>麦子主日
在山东鲁南等地区,正月初八为谷日,青岛地区的庄稼生日则是正月二十一 。人们以这无早晨天气晴阴来预测小麦丰歉,所以有“小麦成与秕,单看正月二十一”的农谚 。
>石王生日
正月初十为石王生日,也叫磨王生日 。旧时石磨、石碾为每家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大户人家有一碾两磨(大磨磨粮食,小磨磨豆腐),小户人家起码也要有一盘大磨 。每逢过年,须用红纸写一张“磨王在此”的帖子贴在磨上,叫“封磨”,到正月初十方可开磨 。开磨前要在磨盘上祭拜,拜毕还要把婴儿拘到磨顶上,把磨推转,这叫“磨王顶上转一转,活到九十九岁半” 。现在磨面机械已代替了石磨,“封磨”、“开磨”等习俗自然就随之消失了 。
->立春
立春,俗称“打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通常在正月上旬,有时也在腊月,立春象征着春天已经来临,气温将逐渐升高 。但青岛春寒 。这时仍是寒冬天气,所以民间就有“打个春别欢喜,还有三十天的冷天气”的说法 。立春这天,农民们喜欢到田野上走一走,叫做“迎春” 。还兴吃生萝卜,叫“咬春”,说吃个主萝卜可以杀菌防病,可保新的一年身体健康 。
【我们村的春节风俗风俗活动来历】立春没有什么禁忌,只有莱西部分乡镇忌讳挑水,说挑水会一年精神不振,爱打瞌睡;也不能掏锅头灰,掏灰会把一年的好运掏跑,莱西打春这天,出嫁的闺女还不能回娘家,即使因故必住娘家的,也要在打春的时辰到外边躲一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