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春节的习俗
文章插图
求广州的春节习俗 。有舞龙舞狮、拜年、送桔子、逛花市、给红包、吃团圆饭等等的习俗,最好还有传说哦!过年,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民俗活动,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与这最大的年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广州市民过年,也有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相随 。然而一代代人过去了,广州人的春节也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改变,连财神也有了卡通版 。一些代代相传的民俗更被年轻人淡忘 。下面,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一说广州的传统春节 。包括新春喜庆日程、广州春节的最大特色迎春花市和新春食品等 。
新春喜庆日程-了广州人过年忙碌又热闹 。
广州自腊月廿三“谢灶”那天开始,便进入了年关,每天活动都有严密的安排 。即廿三谢灶、廿四开炸、廿五蒸糕、廿六扫尾、廿七洗嘢(嘢,广州方言,即东西),廿八包粽、廿九贴春联、卅团年 。这是节前的安排 。
谢灶 :腊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爷上天,叫“谢灶”、“送灶”或“祭灶” 。祭灶的贡品有:一碗米,两砖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礼烧猪肉,一些蔗、桔,纸钱等 。(说到贡品,想起小时候奶奶说过的一句话:“冬柑,年橙,谢灶桔” 。意思大概是冬至拜神的时候要用柑桔,过年用橙,而谢灶就要桔) 。并写好一张“灶君疏”,大意是向灶君请罪,请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
从谢灶那天起,就开始进入年关了,人们忙碌起来 。廿四开炸,我想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样的习俗了 。《粤东笔记》所云:“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糯谷,名曰炮谷,以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效之,以祀先及馈亲友,又以糯饭盘结诸花入油煎之,名曰十花;以粉杂白糖沙入猪油煎之,名沙壅 。”开炸的东西大概会有炮谷、煎堆等 。
廿五蒸糕:广州市除蒸年糕外,还喜欢做萝卜糕、伦敦糕、马蹄糕、九层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 。廿六扫屋,以便干干净净迎新春 。还有“迎春扫尘歌”:腊年二十三,晒被洗衣衫;腊月二十四,清洁房边地;腊月二十五,扫房掸尘土;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腊月二十七,里外洗归一;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脏物都搬走 。
至于廿八包粽,我从来没有听过,问了家里的老人,他们都说广州现在没有这样的习俗,以前就不得而知了,后来看了一些资料,这样的习俗在粤西地区还有保留 。我们家廿八会去买鱿鱼、发菜、冬菇、虾米、粉丝等年货 。廿九贴春联包括贴门对、横额、单语等 。单语多写着:“天官赐福”,“新春大吉”,“万事如意”“出入平安”,“恭喜发财” 。这些单语都是要按照神位来张贴的 。三十团年,劏鸡杀鸭,拜祭天地、祖宗、接财神等,这一天,家庭主妇们都会很忙 。晚上全家吃团年饭,然后就正式进入新的一年 。
这里要另外说一个传统的习俗,广州人叫“开门炮” 。年三十晚守夜至深夜,迎侯良辰吉时,到了交子之际,便打开大门说“开门大吉”,或者贴上红底烫金的“开门大吉”单语,烧开门炮 。此时各家各户,点燃鞭炮 。有些人为了“抢炮头”,提起几分钟把炮烧响 。其他人闻声接引,一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持续几个时辰 。两三点后才逐渐安静下来 。四点多钟,鞭炮又一次响起来,到天亮方止 。开门出去,家家门口,大街小巷,都铺满了一层星碎的炮竹红纸,增添了不少节日气氛 。但是现在的广州,由于禁止了鞭炮的燃放,除夕夜已经没有这样的新年习惯了 。虽然还是会有些“不怕死”的人会“开门炮”但是热闹的程度真是不及过去 。少了这一活动,总是觉得,现在的过年与小时候相比,气氛没有这么的浓厚 。
不仅是“开门炮”,现在的广州人保留这些节前风俗的也不多了,拿我家举例,我自己觉得,相对其他家庭,我们家算是春节的习俗还是保留得比较完整的 。廿三谢灶、、廿七洗嘢、廿九贴春联、卅团年,这些活动还是有进行的,母亲在年关有空的时候还是会蒸一些糕品 。但是现在绝大多数广州家庭都怕麻烦,或者是没有时间,糕品都是用买的,三十的团年饭不再在家里面吃,大多是到一些酒家团年 。
正月初一开始过年;每天亦有固定的礼俗:“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穷鬼日,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初七寻春去,初八八不归,初九九头空,初十打春去,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火明,十五祈完灯,采青走百病 。”春节的活动,一直闹到元宵,方才告一段落 。
行大运” 大年初一 。据说是以前的广东人,初一早上就会到野外去郊游 。有的绕着村边,有的围着田园,有的循着屋宅走圈圈,叫做“出行”,俗称“行大运”,希望在新的一年中好事常来,万事胜意 。正月初二谓之“开年”,这一天开始,人们带着三牲、糍粑煎堆等礼品,携儿带女去串亲访友 。继续拿我家的情况举例子,早上妈妈会杀鸡拜祖宗,拜完之后就开始做开年饭(正月初二是一年之中的“头牙”,吃“开年饭”) 。吃完开年饭,就带齐东西回到外婆家,开始拜年 。走的时候,外婆或者外公就会把用红纸捆扎的生菜,芹菜,葱给妈妈,当回礼 。表示:全家生机勃勃,大人勤勤恳恳,小孩聪明伶俐 。人日游花地——正月初七为人日,广州人日游花地的风俗 。
新春期间,广州人有很多禁忌和习惯:按照“老广们”的旧习俗,农历大年初一不能洗头,怕洗走财气;年初二是开年,自除夕年夜饭后,到今天才能动荤;年初三是赤口,不要拜年,易招惹是非;跟着车公诞、人日等等有说不完的讲究 。还有,过年时不能买鞋,因粤语发音“鞋”同“唉”;买书更不行了,书发音同“输”,怕这一年都“输、输”声,更是大忌 。在大时大节,喜筵寿宴上,习惯于谈吉利语,不说丧气话 。若有人不小心摔破了碗碟,即念一声“岁岁(谐碎)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
在春节期间,亲故见面,总是说些甘露醇语,相互祝福 。如恭喜发财、龙马精神、万事胜意等 。过年期间,长辈会给小孩一些钱,称为“利是”,寓吉祥之意 。过年的菜肴除鸡外,商店还必备烧肉(取红烧赤壮之意)、鱼(年年有余)、发菜蚝豉(发财好市)、粉丝(联绵不断)腐竹、甜竹(富足、甜足) 。甚至旧时女人洗头也要挑个吉日,初一、十五不能洗头,据说会亵渎神明 。不过随着科学普及、时代进步,一些迷信的风俗也逐渐消失,为新的社会风尚所取代 。
行过花街才过年是萦绕在广州人心间千年难易的情结:
“广州人不喜爱断枝摘下的花,习惯于连根盆栽,一盆盆地运 。许多花枝高大而茂密,把卡车驾驶室的顶都遮盖了,远远看去,只见一群群繁花在天际飞奔,神奇极了 。这些繁花将奔入各家各户,人们在花丛中斟酒祝福 。我觉得,比之于全国其他地方,广州人更有权利说一句:春节来了!”
“我想,内地的人们过春节,大多用红纸与鞭炮来装点,那里的春意和吉祥气,是人工铺设起来的 。唯有广州,硬是让运花车运来一个季节,把实实在在的春天生命引进家门,因此庆祝得最为诚实、最为透彻 。”
以上两段话是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五城记》里面的话 。的确,广州的春节是用花砌成的 。广州人过年不吃饺子,广州人过年要逛花街 。
广州传统迎春花市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月小则在二十七日)开始,历时三天,第三天延至新年初一凌晨才结束 。一般在除夕前一个星期,这些花街就已禁止车马通行,有关部门开始为花农搭售花的棚架和摊档 。花街伸展,摆成几条长廊 。一些大枝的花木早几天就开始运来,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正式开市,那时十里花街上张灯结彩,喇叭里播放着轻快的广东音乐,人们看花、买花、“卖懒”,人流川流不息,日夜不分,花农住吃都在花市 。除夕之夜 。花市进人高潮 。那真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中心花市常常还有著名书法家应众挥毫,更加热闹 。直到午夜两点钟,人们才慢慢散去,花农们也把卖剩的鲜花,降价拍卖,不留一点剩余 。游花街的人们,往往就在这个时候,拣到了很好的便宜货 。于是乎人人皆大欢喜,高高兴兴地去迎接新春的曙光 。
“香街十里一城春,笑语喧声入彩门 。疑是层峦采蜜使,幻成百万赏花人 。”广州的花街,不是普通的人造景观,不是人为的“城市名片”,更不是政府的形象工程 。广州花街是一个巨大的鲜花买卖市场,它是广州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节目,它更是广州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过年逛花街跟饮早茶这些习惯一样,是广州人独有的文化现象,是让广州人有别于其他中国人的重要特征 。
广州人过年一定要买一盆金桔,一盆水仙,或者一棵桃花 。为什么桃花是一棵,而不是一支?是的,广州人是把整棵砍下的桃花树买回家的 。桃花之于广州人,犹如圣诞树之于西方人 。广州人对花情有独钟,无论是高雅之士还是庸俗市井,过年都要买桃花等老几样,再配搭各种各样的鲜花 。
“羊城世界本花花,更买鲜花度年华 。除夕案头齐供奉,香风吹暖到人家 。”据说,广州的花市萌芽于唐朝,成形于明清,历久不衰 。为何广州人对花情有独钟?不是因为广州人都是懂得赏花的雅士,而是因为花能代表无数的好意头,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比鲜花更能表达世上最美好的祝愿 。中国人在过年的时候是需要表达愿望的,是需要去旧迎新,希望一年比一年好 。而广东人尤其迷信,所以过年一定要把“意头”这个东西搞得淋漓尽致 。鲜花象征着花开富贵、如意吉祥,完美地配合了广州人们的这种心态和需要 。行花街除了可以买花以外,更已经成为广州人过年希望“行运”的标志 。行一下花街,可以给你带来好运气 。不好的变好,好的更好,所以花街适合任何人士去一趟,可以是一家大小,可以是一对情侣,也可以是一群希望来年能找到伴侣的光棍 。花街是一个充满欢乐喜庆的大海洋,一年之中,逛花街就是广州人走在街上觉得最放松的时刻 。
最传统的应节食品象征了广州人对过年的期盼:
民以食为天,尤其是最会吃也最能吃的广州人,过年的食品是最重要的,而且品种非常丰富 。爆谷、煎堆、油角、蛋散、芋虾、年糕这些都是广州的最传统春节食品 。
俗谚云:“年晚煎堆,人有我有” 。煎堆是家家必备的 。煎堆馅为爆谷拌糖胶所制,爆谷是把糯谷炒至爆开,去掉谷壳便成 。煎堆皮是用糯米粉制成,很薄,外面粘着芝麻 。整个煎堆放在沸油中炸至金黄色即可 。现在也没有那么讲究,有的人家做煎堆,里面不会放馅的也有 。另外,还有油角,其中又有软角、脆角、酥角之分 。小时候,每年快过年的时候,奶奶,妈妈带着我一起做“油角”,虽然我不是很爱吃,也做得不好,但是和家人一起做“油角”的快乐,也是过年的一种乐趣 。再有“糖环”、“冬果”、“蛋散”、“芋虾”等油炸食物 。“糖环”用糯米粉搓成团,压进木模中,逐个“批”出,炸成金黄色,酥脆可口,一般是甜的,也有咸的 。“冬果”用糯米粉做成小条状或片状炸熟 。“芋虾”是用槟榔芋刨成丝后和合米粉浆落油锅,吃起来酥化可口 。“蛋散”用面粉加猪油、蛋拌好而炸成 。甜的加糖拌粉,炸后粘上糖胶;咸的加南乳、盐拌粉,吃起来酥化可口 。
春节还必备瓜子,有红瓜子、黑瓜子“摩登”瓜子(葵瓜子)之分 。中式糖果有糖莲藕、糖莲子、糖马蹄(荸荠)、糖冬瓜、糖桔饼、糖椰角、糖椰片等 。
糕类则有年糕、萝卜糕、芋头糕、马蹄糕、九层糕、松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 。年糕也叫“大笼糕”,因盛糕的器皿可以用很大的开口的竹笼而得名,富豪人家用数十斤的米做成一个年糕,金黄色的糕面插上红枣、柏枝,寓意吉祥如意、鸿运长驻 。萝卜广州方言称“菜头”,取“菜”与“财”的谐音,过年食萝卜糕,是寓意招财进宝 。马蹄糕用荸荠作原料,粤方言称“荸荠作“马蹄”,过年食马蹄糕,可以清热、消滞,其调节胃口的作用已为实践所证明,而且还有“马不停蹄”、自强不息的寓意 。
不得不提的是广州人的餐桌的菜式 。广东地区新春美食品种繁多,寓意吉祥,普通的菜式亦赋予美好的名称,使人乐意享用 。如发菜炆猪手称“发财就手”,发菜炆蚝豉即“好事发财”,咸酸菜炒猪舌(广州人称猪利)叫“一本万利”,炒鲜百合叫“百年好合”,菜胆扒冬菇叫“满地金钱”,鱼滑豆腐煲叫“老少平安” 。还有各种鸡类制品,美其名曰“丹凤朝阳”、“百鸟朝凤”、“龙凤呈祥”等等,不一而足 。鸡是新春菜肴中必不可少的,所谓“无鸡不成宴” 嘛,还有烧猪肉,除婚嫁中象征贞洁外,新春则寓意壮旺 。年初一午饭时,还必备一味素菜,俗称“罗汉斋”,用绍菜、木耳、粉丝、虾米配制,亦有些人家蒸腊味的,但起筷时要先吃“斋” 。
最后要说的是一些迎春活动,如舞狮、舞龙、踢踺子、放烟花等 。
广东的狮子与外省不同,称为“醒狮” 。在制作上和舞法上都具有广东的特色 。广东醒狮舞起源佛山,相传在明朝初年,佛山地方出现过一头独角怪兽,眼大口阔,不时发出“年、年”的响声 。只要怪兽出现,老面姓便大受遭殃,不是牲畜受害,便是庄稼被糟塌 。后来,大家想了一个办法,用竹篾织成若干个狮头模型,涂上斑驳颜色,埋伏于郊野村落,一旦怪兽出现,便金鼓齐鸣,舞将起来,惊走怪兽 。于是人们认为狮子有镇妖驱邪、如意吉祥的兆头,以后,便于春节期间,各乡各村均以舞狮子来消灾除害,预报吉祥,这便是关于舞狮子起源的说法 。春节期间的舞狮活动,除在广场表演之外,还沿街起舞,逐家逐户去拜贺,以示醒狮临门,安好吉祥,主人家则悬赏于门,包红挂青,让瑞狮去摘取,名曰“采青” 。借此活动希望狮子能把好运带到家里 。其次是舞龙,广东的龙舞,名目繁多,千姿百态,不同的龙舞,寄托着人们不同的理想和愿望 。春节是喜庆之日,耍舞的多是热烈奔放的彩龙、金龙和纱龙之类,白天舞布龙,晚上耍龙灯 。至于踢踺子,是很久以前的传统文化,现在好像没有太多人会做了 。广州每年的大年初一就会在珠江边放大型的烟花 。那天晚上沿江路等地都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热闹非凡 。
广州过年,热闹丰富,让人感受深切,广州的本土传统文化是多么的浓烈 。
然而,历史长河的流逝是很快的,人们的观念容易被新的东西游移,特别广州市又是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世风嬗变也是不争的现实 。如今生活好了,大家的观念也变了,春节的活动各有各精彩 。然而,城市的历史文化形态以及传统习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财富 。
大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态,小到一个城市的过年习俗,这 。一切都需要靠民众的力量建构,维护 。广州过年的习俗作为民俗文化的识标之一,代表了一个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厚 。文化的强大,要得到人们的认同,认同后,我们便要自觉地维护它,巩固它.广州年俗 碰撞与交融
腊月廿三,晒被洗衣衫;
腊月廿四,清洁房边地;
腊月廿五,扫房掸尘土;
腊月廿六,洗净禽畜屋;
腊月廿七,里外洗归一;
腊月廿八,家什擦一擦;
腊月廿九,脏物都搬走;
年卅晚,团年饭后去卖懒 。
春节,春天的节日 。漫漫寒冬过去,大地复苏,草木萌芽,春暖花开,载歌载舞,迎接这个充满浪漫色彩的节日,这是何等的喜悦?
广州,南海之滨的百年商埠,此刻,也将这几分浪漫,几分张扬,几分喜悦,发挥到极致 。君不见,连绵花街春潮涌,花团锦簇竞登场?君不见,商铺酒楼灯笼挂,人流如鲫车马喧?大街小巷,洋溢着浓郁的南国市井风情 。
还有那流传了千年的年节风俗,在外来文化的撞击下,历久而弥新 。春节,从远古走来,越来越变成维系民族精神的一种仪式 。
歌谣唱起
年就到了
春节是怎么来的?说法有很多,有人认为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另一种流传甚广的民间传说则认为那是先民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害兽 。据说,“年”会为人们带来坏运气,“年”一来,树木凋零,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 。放鞭炮的原因,就是为了轰走它 。
也许对老百姓来说,春节的来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千百年来,它成为了炎黄子孙的一个情结,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广州也不例外 。“岭南民俗根在中原,年节风俗,很多是相同的 。但俗话说得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由于地缘和人群结构的关系,广府传统民俗表现出迥然不同的风格 。”广东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山大学民俗学教授叶春生说 。
叶教授曾对广州传统年俗进行调查研究,他把广州的年俗特色概括为:谢灶入年关;岁暮迎春花市;以煎堆、油角为主的年宵食品;放开门炮;卖发财大蚬(即“接财神”);“抢头牙”(即吃开年饭)、“吃无情鸡”;人日游花地等等 。
这些风俗,对于新一辈广州人来说,已经比较陌生,然而,从流传下来的习俗歌中,昔日的过年情境依然可以略窥一二,我们不妨先来听一首《迎春扫尘歌》:
“腊月廿三,晒被洗衣衫;腊月廿四,清洁房边地;腊月廿五,扫房掸尘土;腊月廿六,洗净禽畜屋;腊月廿七,里外洗归一;腊月廿八,家什擦一擦;腊月廿九,脏物都搬走;年卅晚,团年饭后去卖懒 。”
且再来听一首《新春风俗歌》:“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是赤口,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初七游花地,初八八不归,初九九头空,初十打春去,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火明,十五祈完灯,采青走百病” 。
“春节的活动,一直闹到元宵,才告一段落 。广府传统民俗的特点,与广府民系的人群结构有密切的关系 。历史上,中原人曾四次大规模南迁,多因政治斗争、官场失意或逃避战乱而来 。这些移民群体与土著结合后,虽然反客为主,但他们没有太多土生土长的古老文明,也没有多少值得骄傲的传统,反而在人文性格上表现出了一种独立自主、开拓创新的意识 。对于传统文化,他们既吸取其中精华,又在变迁中进行革新 。”叶春生分析说 。
世纪沧桑
年俗经历三次嬗变
世间万物,无一不在运动变化着,年俗也一样 。叶春生教授认为,自上个世纪初以来,广州年俗在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后发生了三次较大转变 。
第一次发生在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 。当时,广州是大革命的中心,加上西风东渐,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所谓“有权有势住东山,有钱没势住西关,无权无势住河南”,当时官宦人家集中的东山区、富商巨贾集中的西关,出现了赶时髦的东山少爷和西关小姐 。他们平日生活阔绰,年节更逐风流,去西关撑艇、吃西餐,扮圣诞老人,开化装舞会等 。一些教会学校也组织派对、唱诗班表演、管弦乐吹奏等 。但贫苦的普罗大众,改变不大,一如既往 。
1949年以后,年俗又明显地发生变化 。1950年春,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春节,当时广州城内一片喜庆升平的景象,鞭炮连绵,花市欢歌 。由于政府的倡导,求神拜佛被视为封建迷信,在民间,这种活动收敛了很多 。拜年的形式也出现了单位组织的集体“团拜”,口彩也由“恭喜发财”改为“新年进步”、“万事胜意”之类 。此外,过去春节开赌三日,满街的大小赌档:番摊、牌九、字花、白鸽票等,那时也在公共场合销声匿迹 。
而年俗变化最大的时期,莫过于改革开放后 。政治环境宽松了,物质大大丰富了,百万民工到广州打工赚钱,华侨、港澳同胞回乡过年,都使得东南西北中的年俗汇聚在这里 。同时,广州每年也有几十万人出境旅游,耳闻目睹欧美及东南亚各国风俗,渐渐地,也把异域风俗融入到广州的传统中 。
对此,叶春生说:“广州年俗,古老而年轻,它远离中原内核文化的监控,又地处对外交流的前沿阵地,表现出一种大胆追求的精神和宽松自由的风韵,处处显露出南北交汇、中西撞击、古今兼容的痕迹 。这里的人们,一边行花街,一边唱卡拉OK;一边舞狮,一边跳Disco;一边烧香拜佛,一边玩电脑算命;一边守岁,一边过平安夜……反差强烈,但也和谐共融在广州的年俗里 。”
斗转星移,历史的巨轮驶进21世纪,多元化的社会,催生多元化的生活方式 。春节来临,广州的大街小巷,沉浸在一片节日的喜庆中 。栉比鳞次的宾馆、商场,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大盆的年桔、鲜艳的桃花树上,挂满一个个大红利是封 。花市年年推陈出新,百花争艳,姹紫嫣红 。与此同时,很多昔日的习俗也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
变化最大的是除夕的团年饭 。以前为了准备这丰盛的晚餐,家庭主妇要忙碌一整天 。传统年夜饭,鸡是必备的,广州有“无鸡不成宴”的俗话;有烧肉,象征壮旺、贞洁;有慈菇,预示着人丁兴旺;有鱼,寓意“年年有余”;还有生菜,谐音“生财”,等等 。而近十几年,团年饭已逐步转移到宾馆酒楼去,如今年夜饭订座的火爆程度令人咋舌,未到除夕,许多酒家已经一席难求 。菜式也从传统的鸡鸭鱼肉,变为鱼虾蟹等生猛海鲜,富裕的家庭还向高档的鲍参翅肚发展 。醉翁之意已不在“食”,而在合家欢聚同乐 。
过去初一早上吃斋,现在多到茶楼喝茶 。尽管广州茶楼林立,但还是会间间爆满,许多单位的新年团拜也在那里举行 。精明的老板还会组织舞狮迎候,从恭喜发财到恭祝健康,极尽礼数 。
初二的“开年”,过去的“抢头牙”、“吃无情鸡”等风俗已经逐渐淡化,时兴探亲访友,短信、电话拜年,或者外出旅游,到北京看雪,到哈尔滨看冰灯,到九寨沟看野趣,到庐山看仙人洞,更有遍游新、马、泰,到澳大利亚、新西兰,到欧洲、北美看世界 。留在广州的人,也会邀上三五知己逛街,或到郊外游玩 。开年后,一切恢复正常,传统的一些禁忌在淡化,说句不吉利的话,老人们也不太计较 。
“广州年俗也在新世纪中求新求变,但欢乐、祥和、亲情、孝道,依然是核心 。今天,人们对年夜饭的期盼已经不那么强烈,对新衣裳的向往也不那么执著,但春节所负载的那种喜庆的情怀,在热热闹闹背后的那份心语,还是要向公众表达,向列祖列宗传递 。放鞭炮也罢,烧香也罢,都不过是一种仪式,仪式内容和空间都可以转换,但它所渲染的民俗文化的氛围是一致的,它所拨动的心灵的旋律是共同的,这种感情在环境宽松的时候就会喷发出来 。”叶教授说 。
南国浪漫
人如潮水花似海
“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满街排,这朵红花鲜,那朵黄花大,千朵万朵睇唔哂 。阿妈笑,阿爸喜,人欢花靓乐开怀……”这首家喻户晓的广州民谣,描述的正是家家户户逛花街的情景 。
广州地处亚热带,一年四季花卉常开,种花、爱花、赏花和赠花的历史悠久,很早就享有“花城”的美誉 。唐代,著名诗人孟郊曾惊叹广州冬季仍然处处有花草的奇景:“海花蛮草延冬有,行处无家不满园 。”一年一度的广州岁暮花市,大约形成于十九世纪60年代,清光绪年间冯向华有首《羊城竹枝词》:“羊城世界本花花,更买鲜花度年华 。除夕案头齐供奉,香风吹暖到人家 。” 形容的就是当时的情形 。回顾广州花市的发展,广州人性格中浪漫的一面,虽然历经数百年,依然清晰可辨 。
庄头素馨花遍地
广州种花卖花,直到成为花市,这中间的过程,难以考据 。但过去广州人很爱素馨花,据传说,远在一千多年前,南汉的刘■有一个宫女,名字叫素馨,是广州河南(今海珠区)庄头人,芳华早逝,葬在庄头,奇怪的是,素馨坟左右的花特别香 。历代一些文人,帮闲清客,附庸风雅的官吏,上坟凭吊,由美人黄土引发情思,并作诗吟咏,至今仍有一些诗词流传下来 。
《大清一统志》有“平田弥望,皆种素馨”的记载 。当年,庄头村一带,即如今海珠区南石头、瑶头、庄头、南村、小港、五凤村等地,大多数人家都以种花为业,实际上,那里是广州南岸的一座大花园,花农、花贩经常运素馨花到城中贩卖 。据《广东新语》记载:“粤东有四市,一曰花市,在广州七门,所卖只素馨,而无别花 。”而海珠广场南岸,因每日载素馨至此上舟,故名花渡头 。
后来,河南一带种花的地方逐步扩展到花地(也叫花埭),有七百多年历史 。到了清朝中晚期,又有新的发展,广植各种花卉,不仅仅是素馨了 。每年农历正月初七,仕女结伴游花地,成为当时的习俗 。元宵又有灯会,“想死易过游花地”是当时的俗谚,是用来形容人多拥挤到了挤死人的地步,这句话一直流传到清末民初 。
辛亥革命前,花地的大策有个花市 。每晚12时开市,一直卖花到天明,最旺的是春节前至元宵期间 。当时,珠江白鹅潭上来往花地的小艇穿梭不息,还流传过一首描述花贩入城叫卖情况的诗:“一声叫破春城晓 。东家又要,西家又要,楼头叫骂嫌迟了 。金钱买得春多少?”辛亥革命后至新中国成立前,花地大小花园前后有二三十家,如醉观、岭丛、忍香、翠香林、留芳等等,栽植各种时花、古树、盆栽、盆景等 。同时,交通也比以前发达,大大缩短了运输时间,不必提前夜间操作,渐渐地,大策夜市也就没有了 。
现代新式花街
上世纪初到50年代中期,广州的中心花市都在桨栏路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一度金融较为稳定,工商业有所发展,花市也随之兴旺 。人们在马路两旁搭架做花档,中间行人 。夜市灯光明亮,如同白昼 。花市高峰时人如潮涌,摩肩接踵,花市里红紫纷华,使人眼花缭乱 。由于人潮拥挤,买了花枝花束,都要高高举起,否则就要给人挤落,空剩残枝 。那时花的品种不多,工商业户多采购桃花 。虽然物价较低,但花较昂贵,一枝中等桃花可售数元,中上的达一二十元 。
新中国成立后,花市更加兴旺 。上个世纪50年代,在太平路(今人民南路),从上九路口至晏公街口这一段马路和大新西路一段设为花市 。后来,为适应需要,广州分开几个地区开设花市,中区花市设教育路,为广州市的中心花市;西区花市在多宝路、逢源路;东区原来设在东较场,后来迁到东川路;南区则设在海珠区的滨江路 。
家住荔湾区花地湾的陶宝玲阿姨,对上个世纪80年代初逛花市的情景记忆犹新 。当时,他们一家人吃过年夜饭,便搭渡轮“过海”行花街 。人很多,下船后只能步行 。当时,广州还可以放鞭炮,花市里惊天动地的“噼里啪啦”声不绝于耳,烟雾弥漫,空气中是浓浓的硝烟味,地上铺着一层厚厚的碎炮纸 。她抱着孙女,走得累了,想到茶居里歇歇脚,避一避烟火,但是人太多了,排队轮候了一个多小时才等到位子 。“以前的花市没有现在规模大,花的品种也没有现在多,但一样非常热闹,我们一直玩到凌晨一点多才回到家 。”她说 。
近二十多年,政府也开始重视花市,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有效管理 。传统花市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开始,历时三天,第三天延至新年初一凌晨才结束 。一般在除夕前一个星期,花街已禁止通行 。过年期间,十里花街,吐艳争芳,张灯结彩,人流川流不息,日夜不分 。南国的浪漫,此刻达到极致 。
拜年,送大桔
拜年,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 。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 。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 。”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 。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是不可少的 。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 。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 。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 。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 。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 。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 。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 。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 。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 。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 。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
广州春节禁忌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广州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 。言语方面,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 。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 。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 。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不慎打坏时,在取水一俗已经徒有形式而已 。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 。因此,从讲究卫生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 。
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因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 。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
忌死人,也忌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祥 。同时,忌该天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 。这一天甚至忌杀生,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但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为了口腹之快,也就没什么顾忌了 。
饮食方面,这一天严禁吃药 。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疾缠身,吃药不断 。初一早饭忌吃荤,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指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 。
1.在年初一前三日:廿七,廿八,廿九(有三十的话就从廿八开始,无就从廿七开始)就有花市了!这几天都可以去逛.
2.每年年廿八都要"洗邋遢",将家里的卫生都搞好.
3.到年初一大家都在家里呆着,年初二就回娘家拜年.年初三就可以到各个亲戚家拜年.
4.凡是未结婚的人都可以得到已经结婚了的长辈的利市(红包),多少不等.
5.年三十晚(无年三十就在年廿九)吃团年饭,年初二吃开年饭.
【广府春节风俗卡通】6.年初一不能搞卫生,屋里有多脏都好,都要等到年初二开年(拜神)之后才可以搞.
- 春节来历及风俗简介 广昌县春节风俗
- 广州过春节特色风俗习惯
- 广州的春节风俗作文550字 广州的春节风俗
- 广州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广州春节风俗的意义
- 广州春节风俗小练笔300字以上
- 广州过春节特殊的风俗 广州春节风俗内涵
- 广州春节风俗作文500 广州春节风俗作文
- 广州春节风俗手抄报 广州春节风俗
- 广州春节逛花市的由来 广州春节逛花市风俗作文600字
- 广州春节的风俗作文发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