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过年风俗调查报告 家乡春节风俗调查报告

关于年俗的调查报告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 , 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 , 旧称拜年 。汉族拜年之风 , 汉代已有 。唐宋之后十分盛行 , 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 , 可用名帖投贺 。东汉时称为"刺" , 故名片又称"名刺" 。明代之后 , 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 , 专收名帖 , 叫"门簿" 。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 , 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 , 大体可分四类:
一是走亲戚 。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 。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 , 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 。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 。如给同事、朋友拜年 , 一进屋门 , 仅向佛像三叩首 , 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 , 如比自己年长 , 仍应主动跪拜 , 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 , 连说免礼表示谦恭 。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 , 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 。主人受拜后 , 应择日回拜 。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 。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 , 借拜年之机 , 表示谢枕 。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 。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 , 素日没有多大来往 , 但见面都能说得来 , 到了年禧 , 只是到院里 , 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 , 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 , 无甚过多礼节 。
[编辑本段]祭财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 , 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 , 还是普通家庭 , 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 。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 。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 。这天中午要吃馄饨 , 俗称"元宝汤" 。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 。老北京的大商号 , 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 , 祭品要用"五大供" , 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 , 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关于财神是谁说法不统一 , 主要有以下几种:赵公明 , 因张天师曾命其守玄坛 , 故又名赵玄坛 。此人来源于《封神演义》 , 姜子牙封他为"金龙如意正——龙虎玄坛真君之神" 。赵明朗 , 字公明 , 道教中的玄武之神 , 俗称赵公元师 。此说来源于《三教搜神大全》 , 圣号全称为:"总管上清正一玄坛飞虎金轮执法赵元师" 。
范蠡: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手下大臣 , 帮助越王打败吴国 , 后来经商发了大财 , 改名陶朱公 。后人奉为财神 。
关羽:三国中的关羽是个"全能"人物 , 最重义气 , 后人把"义"和"利"等同对待 , 奉为财神 。一般商号供奉关羽者居多 , 认为他对商号有保护作用 。
上述财神中 , 赵公天师、财帛星君和范蠡为文财神、关羽为武财神 。此外还有供奉太白星者 , 称为"财帛星君" 。因为太白星亦叫金星 , 附会为财神 。还有以齐天大圣、招财童子为财神者 。
民间所供大多以赵公明居多 , 其印刷的形象很威武 , 黑面浓髯 , 顶盔贯甲 , 手中执鞭 , 周围画有聚宝盆、大元宝、珊瑚之类的图案 , 加以衬托 , 突出富丽华贵的效果 。
[编辑本段]逛庙会
庙会 , 又称“庙市”或“节场” 。这些名称 , 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 。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 , 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 , 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 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
农历正月十五日 , 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 , 古人称夜为"宵" , 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 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 , 在一元复始 , 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 , 天上明月高悬 , 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
[编辑本段]守岁
守岁 , 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 , 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 , 也叫除夕守岁 , 俗名“熬年” 。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 , 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 , 有一种凶猛的怪兽 , 散居在深山密林中 , 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 , 生性凶残 , 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 , 一天换一种口味 , 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 , 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 , 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 , 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 , 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 , 等到鸡鸣破晓 , 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 , 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 , 称作“年关” , 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 , 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 , 熄火净灶 , 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 , 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 , 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 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 , 所以置办得很丰盛 , 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 , 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 , 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 , 平安地度过这一夜 , 吃过晚饭后 , 谁都不敢睡觉 , 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 , 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 。“一夜连双岁 , 五更分二年 。”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 , 通宵守夜 , 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 , 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

家乡的过年风俗调查报告 家乡春节风俗调查报告

文章插图
关于年俗的调查报告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 , 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 , 旧称拜年 。汉族拜年之风 , 汉代已有 。唐宋之后十分盛行 , 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 , 可用名帖投贺 。东汉时称为"刺" , 故名片又称"名刺" 。明代之后 , 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 , 专收名帖 , 叫"门簿" 。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 , 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 , 大体可分四类:
【家乡的过年风俗调查报告 家乡春节风俗调查报告】一是走亲戚 。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 。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 , 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 。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 。如给同事、朋友拜年 , 一进屋门 , 仅向佛像三叩首 , 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 , 如比自己年长 , 仍应主动跪拜 , 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 , 连说免礼表示谦恭 。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 , 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 。主人受拜后 , 应择日回拜 。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 。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 , 借拜年之机 , 表示谢枕 。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 。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 , 素日没有多大来往 , 但见面都能说得来 , 到了年禧 , 只是到院里 , 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 , 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 , 无甚过多礼节 。
[编辑本段]祭财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 , 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 , 还是普通家庭 , 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 。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 。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 。这天中午要吃馄饨 , 俗称"元宝汤" 。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 。老北京的大商号 , 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 , 祭品要用"五大供" , 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 , 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关于财神是谁说法不统一 , 主要有以下几种:赵公明 , 因张天师曾命其守玄坛 , 故又名赵玄坛 。此人来源于《封神演义》 , 姜子牙封他为"金龙如意正——龙虎玄坛真君之神" 。赵明朗 , 字公明 , 道教中的玄武之神 , 俗称赵公元师 。此说来源于《三教搜神大全》 , 圣号全称为:"总管上清正一玄坛飞虎金轮执法赵元师" 。
范蠡: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手下大臣 , 帮助越王打败吴国 , 后来经商发了大财 , 改名陶朱公 。后人奉为财神 。
关羽:三国中的关羽是个"全能"人物 , 最重义气 , 后人把"义"和"利"等同对待 , 奉为财神 。一般商号供奉关羽者居多 , 认为他对商号有保护作用 。
上述财神中 , 赵公天师、财帛星君和范蠡为文财神、关羽为武财神 。此外还有供奉太白星者 , 称为"财帛星君" 。因为太白星亦叫金星 , 附会为财神 。还有以齐天大圣、招财童子为财神者 。
民间所供大多以赵公明居多 , 其印刷的形象很威武 , 黑面浓髯 , 顶盔贯甲 , 手中执鞭 , 周围画有聚宝盆、大元宝、珊瑚之类的图案 , 加以衬托 , 突出富丽华贵的效果 。
[编辑本段]逛庙会
庙会 , 又称“庙市”或“节场” 。这些名称 , 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 。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 , 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 , 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 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
农历正月十五日 , 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 , 古人称夜为"宵" , 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 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 , 在一元复始 , 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 , 天上明月高悬 , 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
[编辑本段]守岁
守岁 , 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 , 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 , 也叫除夕守岁 , 俗名“熬年” 。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 , 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 , 有一种凶猛的怪兽 , 散居在深山密林中 , 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 , 生性凶残 , 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 , 一天换一种口味 , 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 , 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 , 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 , 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 , 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 , 等到鸡鸣破晓 , 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 , 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 , 称作“年关” , 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 , 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 , 熄火净灶 , 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 , 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 , 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 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 , 所以置办得很丰盛 , 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 , 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 , 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 , 平安地度过这一夜 , 吃过晚饭后 , 谁都不敢睡觉 , 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 , 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 。“一夜连双岁 , 五更分二年 。”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 , 通宵守夜 , 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 , 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