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怎么过正月十五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唐朝的春节喜庆到了最高潮,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以观灯为主,又叫灯节,上元之夜以长安城里最为精彩,各种彩灯争奇斗艳,观灯的人们倾城而出,前呼后拥,人声鼎沸,场面热烈 。唐玄宗时为宣扬其太平盛世,特意又把上元节改为三个晚上,从正月十四夜起,一连三夜狂欢不止 。上元节时,官方还举办了大量的歌舞活动,以踏歌为盛,人们成群结队,手挽着手,踏地为节,边歌边舞,兴高采烈,喜气洋洋 。《朝野佥载》这样记载道“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夜,于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 。宫女千数,衣罗绮,曳锦绣,耀珠翠,施香粉 。一花冠、一巾帔皆万钱,装束一妓女皆至三百贯 。妙简长安、万年少女妇千余人,衣服、花钗、媚子亦称是,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欢乐之极,未始有之 。”
这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啊,这个高达20丈的摩天巨轮,相当于今之60米的娱乐设施,唐朝人是怎样建造的?真是匪夷所思 。皇帝不仅派出了皇家代表队宫女数千人,穿着名贵服饰,还组建了民间代表队数千少男少女,而仅仅演员出场妆饰费用一人即达万钱,一个普通艺妓就高达三百贯,唐朝真是富得流油 。当彼时,五万多盏宫灯同时绽放,这些璀璨的明灯放出艳丽的光华,所佩戴金器闪耀夺目,玉饰流光溢彩,绸缎光滑细腻,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把大唐的富丽堂皇表现的淋漓尽致,唐朝的富庶和大气让人眼馋 。
唐代文人韦述在《西都杂记》中还写道“西都京城街衢有执金吾晓瞑传呼,以禁夜行,惟正月十五夜,敕许夜驰,前后各一日,唯之放夜”,也就是说唐朝时京城实行宵禁,夜里是不允许行人喧哗和骑马奔驰的,只有正月十五日前后三天,人们可以尽情载歌载舞,欢度良宵佳节 。陶谷在《清异录》中还记载,这一天皇帝与庶民要吃“油画明珠”,其制法已不可详考 。而晚上观灯时,照例要大摆宴席 。《新唐书·严挺之传》记载: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太上皇帝睿宗燃千灯,弛门禁,大晡御宴,在安福门观灯“昼夜不息,阅月未止” 。看来这唐朝皇帝也是一个爱热闹的人,哪怕少睡几个大头觉也要身体力行感悟元宵佳节的喜庆氛围 。
唐朝时春节除了观灯,朝野之间还盛行其他一些文化娱乐活动,比如蹴鞠和打马球,以及拔河比赛,《则天本纪》就记载正月里,中宗李显和皇后兴致勃勃的来到宣武门,观看宫女们分成两队拔河,以为宫中嬉戏 。而立春之后,唐朝皇宫中盛行荡秋千,唐玄宗称之为“半仙戏”,此为皇室中嫔妃们的闺中之乐 。而正月里达官贵人们还喜欢野外赏春踏青,《开元天宝遗事》里记载,长安的官绅士女,每逢正月“各乘车跨马,供帐于园圃,或郊野中”,郊游赏春,名为“探春宴” 。
关于唐朝人过春节,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故事,文史大家刘继兴发现了一则非常有趣的关于春节的历史记载,《资治通鉴》第197卷中载“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 。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 。”唐太宗李世民在春节即将到来之际,释放了一批死囚,让他们高高兴兴回家过年,然后订立君子之约,这些死囚们果然来年秋后全部前来狱中报到,太宗一看,虽是死囚,但都是诚实守诺之人,竟然全部赦免了他们的死罪 。这算是古代帝王关于春节来临之际最实际最体贴入微的人文关怀了,也算是史上最有人情味的春节了 。
唐朝人过春节那真叫“玩得是一个文化”,财大气粗的让现代人羡慕嫉妒恨,真想穿越时空隧道回到那个富丽堂皇,流光溢彩的年代去 。不知海外那些冠之以“唐人街”里的华人们还能保留多少唐朝时过年的风俗?而现代人年味越来越淡则缘于我们善于遗忘和西化,物质纵然丰富,人民却如何感知?形而上的东西有时还是很重要的,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某种程度上,物质显然更重要,而年636f7079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63356534和春节,似乎还得是年年难过年年过 。
文章插图
洛阳过年的习俗??贴完春联,放挂鞭炮,吃过晚上的饺子,除夕的“熬年”开始了 。
孟津风俗,三十儿晚上睡觉前,各家各户都找一个旧犁铧或铁片,把这犁铧(HUA)或铁片放在火里烧红,用铁瓢装着,而后一手端瓢,一手拿一盛满老醋的碗儿,这屋进了那屋出,边走边往热犁铧或铁片上倒醋,同时喃喃自语:“接礼(犁)接礼(犁),一股白气,一股升天,一股入地,喜神进来,穷鬼出去 。”倒醋的人在前面边走边说,后边还要跟一个人,拿一把熊熊燃烧的谷草,意为燎走邪鬼 。
午夜过后,家家户户还要迎喜神,迎神的女长辈先念一通“大年初一早开门,大嫂出来接喜神,骡驮金,马驮银,狮子驮着聚宝盆,轱辘元宝滚进来,穷鬼邪神莫进门” 。接着将大门大开,将放在当院的一堆柏树枝点着,香烟袅袅上升 。
这“烧柏枝”的习惯,不独孟津有,洛阳许多地方都有 。相传远古时候,初一五更时分,有两眼滴血的九头鸟到人家院内,将猪、羊等叼走 。后有仙人指点,九头鸟最怕香气,可在大年初一五更时分烧上一堆柏枝火,不仅能驱赶怪鸟,使自家牲畜免受伤害,还能保佑全家四季平安,一年风调雨顺 。于是,“烧柏枝”习惯延续至今 。
大年初一
撅屁股作揖
大年初一五更,老少即起 。更有熬了一夜不睡,静等天明 。等到天边刚露一丝微亮,迫不及待的人们便开始忙活了,孩子们循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飞奔着“拾鞭筒儿”,大人们则忙着供神祈福、下饺子 。
除了放鞭炮,老城人迎新,家家屋门外都要挂灯 。老城是城市,可以点宫灯,而在乡下,则挂马灯、玻璃罩灯或煤油灯 。在栾川等偏远山区,干脆就点松明,松树枝点着就成了灯,一样的敬神,一样的接福,真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地取材,别有一番情趣 。
大年初一早上吃饺子,有将硬币或其他物什包入饺子中的 。谁若有幸咬到,谁便有了福气 。更有将饺子捏成元宝状的,吃时故意捞到老人或孩子的碗里,图的是吉祥如意 。
吃完饺子后,开门迎春,外出拜年 。旧时晚辈要向长辈行叩头礼,现在多说祝福的话或行鞠躬礼,而接受大礼的长辈要给晚辈掏压岁钱 。在栾川,压岁钱被称作“压腰钱” 。“压腰钱”的意思,有人解释是压着孩子的腰,不让孩子那么快长大,过早承受生活的艰辛 。迎新春万家喜庆,接新年城乡同乐 。洛阳历史悠久,传统的过年习俗丰富多彩,但大同中又有小异 。
年三十儿 花门儿
“年三十儿,贴花门儿 。”这“花门儿”,说的就是春联 。经过“祭灶”、“扫房子”、“割豆腐”、“割肉”、“剪柏枝”、“挖河沙”、“打酒”,到了贴春联,已是迎接新年的最后一道程序了 。贴上春联,再伴着欢欢喜喜的心情熬上一夜,万象更新的大年初一就来了,欣欣向荣的新一年就到了 。
洛阳地处天下之中,文化底蕴深厚,春联文化源远流长 。除了春联,地处东部的偃师又有贴门花的习俗 。这习俗,主要流行在偃师伊河以南地区 。旧时每到腊月,农家院里,太阳底下就三三两两坐着剪门花的妇女,她们拿来红红绿绿的彩纸,折叠后剪出花边和图案,图案的中心一般是一个 “福” 字或者“春” 字,也有巧手女子剪出“麻姑献寿”等图案,寄托了人们期盼幸福的美好愿望 。
【唐朝人过春节的风俗】这些年,会剪门花的少了,但集市上到处都有卖门花的,这也成了农村市场的一个商机 。这些门花,要到大年三十儿贴春联时一起贴 。有的贴在大门门楣上,有的贴在屋门门楣上,还有的贴在院子里供奉天地全神和老灶爷的神位上边 。少则贴一个,多则三四个 。有的大门上中间贴着个大的,两边两个小的,下面挨着贴三个小的,花花绿绿,煞是好看 。有的家庭因为贴有门花,干脆把对联的横批也省了 。过年的时候,孩子们除了比吃、比穿、比压岁钱外,还比谁家的门花好看 。
贴春联是为了喜庆,但在洛宁,除了迎新接福,春联的意义还有很多:其一,谁家一贴上春联,讨债的就不能进这家的门了,多少钱财也只能等到过完春节后再来了 。其二,春联只要一贴上,家里的东西都不能外借了,只进不出,寓意守住钱财,大吉大利 。贴春联.放鞭炮.走亲亲>>>
- 唐朝的礼仪和风俗 唐朝春节风俗
- 春节风俗片段200字 唐山过春节的风俗片段
- 春节来历和节日风俗 唐山春节风俗及来历
- 春节的风俗的作文 唐宋春节的风俗
- 唐宋时期的春节风俗的论文
- 哈萨克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 春节适合自驾旅游的地方 春节期间自驾游去哪里旅游好
- 春节旅游市场运行情况分析 春节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 吉林省白山市春节的风俗
- 吉林延边春节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