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怎么过春节传说在西周的时期 , 出现了一年一度欢庆农业丰收活动 , 在新旧岁时交替间 , 平民百姓都要在家中生火烧暖房子和炕头 , 用烟熏走老鼠 , 全家人团聚在一起杀鸡宰羊 , 祝酒共贺 。到了汉代 , 春节的庆贺礼仪有了正式的仪式 。在除夕之夜 , 民众要举行一种击鼓驱鬼除瘟的舞蹈仪式 。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 , 寓意着福到了 。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 , 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 , 门楣上贴“横批” , 内廷、王公府第 , 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 。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 。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 。”八个大字 , 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 , 屋外贴上“出门见喜” , 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 , 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 , 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 , 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 , 年糕年饭 , 素饺子(或蒸食) , 素炒菜(或炸食) 。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 。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 , 以吃为主 。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 , 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 。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 。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 。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 。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 , 四喜丸子 。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 。主食多以荤素水饺为主 。
老北京人有除夕守岁的风俗 , 守岁最早起源于晋代 。守岁其意有二 , 年岁大的是在辞旧之际有珍惜时光之意 。年青人守岁则有为父母延寿之意 。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 。再搞些娱乐活动 。年长的打麻将 , 妇女们打索胡斗纸牌 。年轻的推“牌九” , 小孩们则点灯笼、放鞭炮 , 玩“升官图” 。
老北京的春节习俗 , 实际上是一种抹不去的民俗文化 , 它蕴含着家人团聚的温馨 , 辞旧迎新的轻松和期望 , 这是一个充满欢乐和美好理想的古老传统节日 , 已扎根于人民心目之中 , 所以才能延续二千多年至今 。它还将世世代代延续下去 , 向后人向世界传播这古老民族文化信息 古人过年真可谓是“过个大年 , 忙乱半年” , 他们从腊月开始忙“年事” , 一直到过了元霄 , 才算告一段落 。追溯古人的“年步” , 就先从祭灶开始 。
祭灶的风俗很早就有了 , 是先民对火、灶的感激、崇敬之情的表达 。在传说中 , 黄帝、炎帝、祝融都是灶神 。后世流行的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 , 长得象个美女 。他有一个叫“卿忌”的夫人 , 有六个都叫“察洽”的女儿 , 还有好几位兵将 。他除职掌灶火之外 , 还要考察人间的所作所为 , 上告天帝 。人们还用酒糟、饴糖、粘糕等“贿赂”灶神 , 同时还喃喃祷祝 , 求他上天讲好话 。这个风俗一直传到了今天 , 不过时间是在腊月二十四 , 祭食也简化成了“灶糖灶饼” , 可是你要是留心的话 , 一定还会听到奶奶、妈妈在叮嘱灶王:上天说好话 , 不好的可别说 。
旅馆寒灯独不眠 , 客心何事转凄然 。
故乡今夜思千里 , 霜鬓明朝又一年 。
除夕是团圆之夜 , 中国人难解一个团圆心结 , 即使人在天涯 , 也要在除夕之夜赶回家中吃年夜饭、守岁 。除夕夜的家是一个格外温馨甜蜜的空间 , 在历史上甚至连监中的犯人也释放回家团聚 。全家人团坐桌前 , 开始了“团年”、“守岁”的进程 。先是一餐“团年饭”饭后阖家团坐守岁 。
此时小辈儿人向父祖家长行礼辞岁 , 老人们则要分压岁钱 。压岁钱也叫“押岁钱”“代岁钱”、“岁岁钱” , 原是用来厌胜驱邪、帮助小孩子过年的 , 后世则多借此表示亲情爱意 。
团年饭后还要“消夜” , 一家人吃着点心 , 或嬉笑玩耍、或款言细雨 , 静待天明 , 这便是守岁 。另外除夕夜还有镜听、照田蚕、卖痴呆、打灰堆等习俗 , 以此来占卜一年的吉凶休咎 , 祈愿新的一年小孩聪慧 , 万事如愿 。
“乡村里过年 , 从腊月直到正月半 , 足足一个半月的锣鼓声 , 这声音单调 , 却打动到咱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坎上 。就在这时际 , ……发现迎春花开了 。”
是的 , 迎春花开了 , 新的一年来到了!
古人将新正的前八天分别以六种动物和人、谷相称 。正月一日为鸡日 , 即吉日 。
古人有用鸡辟邪之举 , 方法是杀鸡著门或贴画鸡于门 。从元旦开始 , 人们开始忙着拜年贺节 。拜年在汉代便已流行 , 群臣在正月正日这天进宫朝拜 , 君臣同乐 。到了明清两代 , 官场拜年则发展成虚文的礼节 , 往往是“望门投刺” , 不管认不认识 。
有诗为证:
不求见面惟通谒 , 名纸朝来满敝庐 。
我亦随人投数纸 , 世情嫌简不嫌虚 。
在民俗信念中 , 初一到初四 , 是新年的狂欢日子 , 到了初五才恢复了平常的生活 。初五也叫“破五” , 这天的习俗活动是“送穷” , 而对商家来说 , 初五这天商家开业 。正月的活动一直到了十五 , 才渐渐平静 。
春节:传统和现代--中国人该如何过春节呢?
过去的春节 ,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 , 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 。但在现在 , 中国人该如何过春节呢?kxop.com
中国的春节 , 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 , 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 尽管随着社会的进步 , 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 这一节日在城市渐渐地失去了原有的韵味 , 但在农村 , 这几千年延续的文化仍显示着它的生命力 。那里有小山村的静谧 , 有黄土地的厚重 , 有春节神秘温馨的气氛 , 有严肃庄重的礼仪和浓烈淳厚的人情味 。而生活在城市的人则像断了根的浮萍一样在社会中漂流 , 因此人们心中始终有着一种寻根的冲动 。有这种感觉的恐怕也不只我们当代人 , 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社戏》都深刻地融化着这种心情 。
传统春节其乐融融
如果单从过春节来看中国的文化 , 那么 , 中国的文化是再细致不过了 , 每年一进入腊月 , 就掐着指头算过年 。腊月初八 , 要吃腊八粥 。好不容易到了腊月二十三 , 要吃祭灶饼 , 用麻糖粘住老灶爷的嘴 , 送老灶爷上天 。接下来就是杀猪宰羊 , 置办年货 , 买新衣 , 购新帽 , "葱、蒜、姜 , 箔、表、香" , 全家人屋里屋外大扫除 , 扫掉一年到头的晦气 。剃头要赶在二十七 , "二十七 , 剃精细;二十八 , 剃傻瓜" 。贴对联可是很讲究的 , "二十八 , 贴年画" , 大门、二门、屋门要贴啥 , 墙上、树上、牛槽上、米面瓦罐上要贴啥 , 祖宗牌位边、土地爷、老天爷边要贴啥 , 全都乱来不得 , 规矩可是多了 。年前几天 , 大人们就忙着做各种各样吃的东西 。先是蒸 , 蒸糖包、豆包、菜包、枣花馍 , 蒸出龙、凤、谷仓、麦堆等等等等;次是炸 , 炸油条 , 炸丸子 , 炸"假玉" , 有红薯做的 , 有小米饭做的 , 有粉条做的 , 有豆子做的;后是包 , 主要是包饺子 , 饺子的花样可不少 , 有素的 , 有猪肉的 , 有羊肉的 , 有把里面包上硬币的 , 吃到的人是最有福气的 。
经过这一番忙碌 , 终于到了除夕之夜 , 俗称大年三十 。一家人闲下来 , 围着火盆坐在一起 , 开始熬年夜 。从家事年景到天下大事 , 拉家常 , 话人生 , 东家长 , 西家短 , 直熬到小孩子们犯困打盹 。第二天鸡叫头遍就响起了鞭炮声 , 大人们早早打开大门 , 叫做"开门进宝" 。各家父母再三嘱咐小孩 , 不能乱问 , 不能多说话 , 免得说出不吉利的话 , 这更增添了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 。早晨要先做好供品 , 端到列祖列宗面前 , 小孩跟着大人一起跪下磕头 。还要供奉天地全神 , 包括老天爷、土地爷、灶王爷、还有老关爷、观音菩萨等等 , 凡是与人生命运沾点边的 , 都要照顾周到 , 祈保一年到头全家平安 。
大年初一 , 主要是向长辈们拜年 , 除了自己家的父母、祖父母之外 , 依次有家族的近支远门 , 三爷家、四奶家、五叔公家等等 , 小孩子们高兴的是可以得到几毛钱的压岁钱 。刚过门的新媳妇要按照亲疏远近去认门 , 当然也免不了户户请吃 , 直"吃"得新娘子笑口难合 。
初二到初四五 , 是走亲戚的时间 。闺女回娘家 , 外甥看舅舅 , 三乡五里 , 路上行人如织 , 穿梭般往来于山青水秀之间 。春节的身影还没走远 , 元宵节又飘着雪花赶到了 。漫天飞舞的洁白的雪花 , 伴着红艳的灯笼 , 红艳的对联 , 再加上儿童们花花绿绿的衣服 , 融合成一幅"农家喜庆图" 。乡民们舞狮子 , 耍龙灯 , 踩高跷 , 跑旱船 , 游村串乡的小货郎叫卖着"吹糖人"、"琉璃响"、"猴上树"等 , 新年过后的一个大正月就这样踏着欢乐匆忙的脚步走去了 。人们开始祈盼来年会更好 。
他们也是一样的贴对联 , 放爆竹 , 将自己家打扮的新的一样 , 一样穿上新的衣服 , 也有红包的 。
文章插图
古代人们怎样过春节古人怎样过春节
春节是咱们中国人的大节日 , 据说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 , 历经数千年 , 已经延伸出特有的各种喜庆活动 , 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正月里来闹新春” , 旧时关于正月的几天 , 都被人们与常见的事物联系在了一起:一日鸡 , 二日犬 , 三日猪 , 四日羊 , 五日牛 , 六日马 , 七日人 , 八日谷……
万象更新的时节 , 总有数不完的属于春节特有的快乐 。现在咱们就来认识一下 , 从古至今 , 咱们中国人怎样过春节 。
正月初一:三元初始贴画鸡
在我国历史上 , 新年开始的第一天一直是叫“元旦”的 。民国以来实行公元纪年后 , 元旦一词专用于公历新年 , 而传统的元旦则称春节 。不过 , 两千多年的传统印痕毕竟难以遽然抹去 , 我们这里的叙述中 , 提到春节的更多是元旦 。
元旦的“元” , 是“初”、“始”的意思 , “旦”本来指太阳刚刚出来 , 这里可以解释为“日子” , 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 , 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梁代萧子云诗云:“四气新元旦 , 万寿初今朝 。”
元旦还称作“三元” , 唐徐坚《初学记》引隋杜台卿《王烛宝典》说:“正月为端月 , 其一日为元旦 , ……亦云三元” , 三元的解释为“岁之元 , 时(季)之元 , 月之元” 。当然 , “三元”一语意义颇多 , 如岁时称谓中除指元旦外 , 还指正、七、十月十五上、中、下三元 。
同样从年、季、月三个方面考虑 , 元旦还称为“三始”、“三朝” , 《汉书·鲍宣传》:“今日蚀于三始 , 诚可畏惧 。”注释引用如淳的话说:“正月一日 , 为岁之朝 , 月之朝 , 日之朝;始 , 犹朝也 。”
此外 , 元旦还有端日、岁朝、正日、正旦等别称 。又有“新正”之称 , 既指元旦 , 如唐代僧皎然《送邬参之洪州觐兄弟》诗云:“外别经离乱 , 新正忆弟兄”;也指正月 , 白居易《喜入新年自咏诗》云:“白须如雪五朝臣 , 又入新正第七旬 。”
从元旦的所有这些别称中 , 可以看出人们对元旦的认识 。
鸡日贴画鸡
元旦的一些节俗是从除夕延续下来的 , 但更多的是有着独立寓意的新的习俗 , 诸如贴画鸡、饮椒酒、拜年等等 。元旦也叫“鸡日” , 这也可以说是古人对新正的一种朴素的认识 。古人以阴阳观念来解释事物 , 认为鸡是阳物 , 元旦也属阳 , 有着同样的属性 。基于这样的认识 , 鸡也便在元旦的礼俗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首先是用鸡辟邪 , 方法是杀鸡著门上或贴画鸡于门 , 《太平御览》引裴玄《新言》说:“正朝县官杀羊悬其头于门 , 又斫鸡以副之 , 俗说以厌厉 。”《风俗通》也说:“以雄鸡着门上 , 以和阴阳 。”宗懔《荆楚岁时记》还说:“贴画鸡 , 或斫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 , 悬苇索于其上 , 插桃符其傍 , 百鬼畏之 。”元旦用鸡辟邪 , 显然是源自鸡的特性 , 如《花镜》所言:“雄能角胜 , 目能辟邪 。”
正像我国民间的许多祝福活动都经历了由消极禳解到积极祈祝的过程一样 , 元旦以鸡辟邪 , 后来也发展为以鸡祈福 。清人周亮工《书影》说:“正月一日 , 贴画鸡 。今都门剪以插首 , 中州画以悬堂 , 中州贵人尤好画大鸡于石 , 元旦张之 。盖北地类呼吉为鸡 , 俗云室上大吉也 。”这里所谈鸡的吉祥意义 , 是由于“鸡”和“吉”的谐音而来的 。此外 , 这种吉祥意义的产生也还在于鸡的德行 。古人认为鸡有文、武、勇、仁、信五德:“首顶冠 , 文也;足博距 , 武也;见敌能斗 , 勇也;遇食呼群 , 仁也;守夜有时 , 信也 。”(《花镜》)
元旦的独特饮食 , 主要是饮品 , 诸如桃汤、柏酒、屠苏、椒酒等 。它们有的意在驱辟不吉 , 更多的则是祈春祝颂 。
屠苏是古代诗人多曾吟咏过的一种元旦饮品 。相传屠苏是村外草庵之名 , 有人曾住在其中 , 每到除夕就送村里人一种药剂 , 装在布囊里 , 浸入井水中 , 元旦取井水放在酒樽里饮用 , 说是这样就不会得瘟疫 。这种屠苏酒 , 也写作酴酥、屠酥 。
桃汤是一种用桃煮的汤 。原本是借桃驱鬼辟邪的功能煮汤挥洒的 , 《汉书·王莽传》说:“又感叹高庙神灵 , 遣虎贲武士高庙……桃汤赭鞭 , 鞭洒屋壁 。”后来 , 用于挥洒的桃汤变成了饮料 , 在元旦时饮用 , 以辟邪祈福 。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 , 以次拜贺 , 进椒柏酒 , 饮桃汤 。”
柏酒是一种用柏树叶浸制的酒 。柏为长青之树 , 叶后凋而耐久 , 被古人取作长寿的象征;其中柏叶又可以服食 , 故有柏叶酒 , 其用意也是祝福长寿 。《汉官仪》说:“正旦饮柏叶酒上寿”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则又指出辟邪的作用:“柏特后凋而耐久 , 禀坚凝之质及多寿之木 , 所以可入服食 。道家以之点汤常饮 , 元旦日以浸酒避邪 , 皆取于此 。”
椒酒是用椒籽浸制的酒 。古俗元旦日子孙向家长进椒酒 , 意在祝吉祈寿 。椒是一种香草 , 汉代宫廷取其温、香、多子特点 , 和泥涂抹宫室 , 后来则用于祈春祝颂 。据说晋代刘臻的妻子陈氏曾在正月初一献《椒花颂》 , 因而后世通称新年祝词为“椒花颂” 。
此外 , 元旦还有献五辛盘之俗 , 这显然与立春的节俗联系起来了 。
饮食之外 , 元旦的节物当然还有许多 。就节俗活动而言 , 最主要的无疑是拜年贺节了 。这项节俗从古至今盛行不衰 , 蔚为大观 。其中有些尚有实际意义 , 有的则纯粹是礼节性的 , 徒具虚文 。就历史的发展来看 , 大抵早期的拜年贺节实际一些 , 细民百姓的实际一些 , 官场里的拜贺多是虚文俗套 , 且越到晚近越是虚妄 。
从《梦粱录》记载的宋代习俗看 , 那时拜年多还比较实在:“士大夫皆交相贺 , 细民男女亦皆鲜衣 , 往来拜节 。”而明代陆容《菽园杂记》记载的就不同了:
京师元旦后 , 上自朝官 , 下至庶人 , 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 , 谓之“拜年” 。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 , 多出实心 , 朝官往来 , 则多泛受不专 。如东西长安街 , 朝官居住最多 , 至此者 , 不问识与不识 , 望门投刺 , 有不下马或不至其门令人送名帖者 。遇黠仆应门 , 则皆却而不纳 , 或有闭门不纳者 。在京师仕者 , 有每旦朝退 , 即纳伴而往 , 至入更酣醉而还 。三四日后 , 始暇拜父母 。不知此何风俗 , 亦不知始自何年 , 闻顺天间尚无如此之滥也 。
有清一代仍然是虚文浮风炽盛 。《燕京杂记》说:
正月初旬 , 拜年者踵门 , 疾呼接帖 , 投一名刺 , 忽忽驰去 , 多不晤主人 。司阍者记其姓名于外 , 多有不识者 。倘无司阍者 , 客到嫌于启门 , 贴一纸囊于门外 , 外写“请留尊柬”四字 , 拜者投刺于中即去 。浮文无当 , 一至于此 。
诚如陆容所说 , “士庶各拜其亲友 , 多出实心” 。旧时 , 百姓人家 , 小孩儿刚睁开眼 , 就兴高采烈地向父母尊长拜年;无论大人小孩 , 在村街里相遇 , 老远就要高声道上一声:“过年好!”之后 , 是给住处较近的亲朋拜年;破五以后 , 则是出远门拜年 。一个正月里 , 要拜的都要拜到 , 不能亲往 , 也要捎了话、带了礼去 。
正月初五:送穷破五迎财神
我国传统的年节 , 元旦之后 , 几乎每天都有相应的节俗 , 但又都是元旦的延续 。到了初五 , 有了一些独立的节俗 , 如送穷、开市等等 。
正月初五 , 也叫“破五” 。之所以叫破五 , 是因为此前几天的禁忌——不倒垃圾、不出远门、不动碾磨碓臼、不事女工针黹 , 甚至有不汲新水……到今天全都可以破除 , 商铺也开始营业了 。
民俗中所谓“破五送穷”
元旦期间的上述诸禁忌中 , 不倒垃圾最为突出 。民俗认为 , 元旦至破五不倒垃圾 , 能够聚财 , 否则就倒了“福气” 。然而 , 垃圾堆多了 , 毕竟影响卫生 , 所以到初五要倒出去 , 又有了讲究 , 叫“送穷” 。
送穷有许多别称 , 诸如送五穷、赶五穷、送穷土、送穷灰、送穷媳妇出门 。显然 , “五”关系到日子 , 而“穷”则正是元旦以来积聚起来的垃圾 。送穷 , 当然也就富贵有余了 。
送穷的方式颇多 。简单的只是清早响着爆竹把垃圾倒出门外完事 , 复杂些的则要用纸剪一个小人(穷媳妇)送走 , 甚至还要让她背个装了垃圾的纸袋送在门外;更有破五饱食或汲水满瓮的 , 称“填穷” , 或者把别人家的“穷媳妇”拿走 , 称“得富” 。
所谓“祭神开业”是另一项节俗
破五的另外一项节俗 , 是商铺祭财神之后开始营业 , 因为俗传这一天又是财神的生日 。
一般来说 , 商铺营业到年三十儿打烊后 , 就要歇业数天 。旧时老北京的铺户这几天都要在门窗护板上挂起绘有《水泊梁山》、《桃园三结义》、《精忠报国》等连环画的窗帘 , 过年休息;只有油盐水粮店在门板上开个小洞 , 对外营业 。而开市又有相关的仪规 , 且多与财神有关 。
关于财神的生日 , 有说是正月初二的 , 有说是正月初五的 。说在初五 , 怕与所谓“五路财神”有关 。五路财神的前身 , 也是财神的原型之一 , 为元末的何五路 , 后来也叫五显神、五通神 。他本来只是一个 , 但后人因其“五”字而附会为五个——财神爷自然是越多越好 , 东南西北中五路来财 , 岂不更好?因为是五路财神 , 生日当然应该在初五了 。
文学作品中 , 一般把财神在年节几天看得十分要紧 。除夕夜五更时分接灶神、财神 。之后的几天都要祭财神 。开业前祭财神有一种特别的仪俗 , 那就是掌柜的打算炒哪位的鱿鱼 , 就不让他拜神 。老北京的这项祭财神之举在初五 , 初六的祭财神则叫“送神” , 实际是把张挂、供奉的神祃儿烧掉 , 之后 , “鞭炮齐鸣 , 伙计们都猛劲地摇算盘 , 用秤杆敲打秤盘 , 屋里屋外响成一片 , 谓之‘响响当当 , 大吉大利’ 。这时便有乞丐们来唱‘喜歌’ , 掌柜的少不得要赏他们几个‘喜钱’ 。在强烈的祝愿气氛中 , 店铺打开了护窗板 , 露出早已贴好的‘开市大吉 , 万事亨通’的红对联 , 开始正式营业”(常人春《老北京的风俗》) 。
正月初七:剪彩为人食菜羹
人日指正月初七 。旧时关于正月的几天 , 都被人们与常见的事物联系在了一起:一日鸡 , 二日犬 , 三日猪 , 四日羊 , 五日牛 , 六日马 , 七日人 , 八日谷 。不过 , 诸多日子中 , 除元旦之外 , 最被看重的是人日 , 其他仅仅是以当日阴晴占某物是繁盛还是有灾而已 。
人日也叫“人七(日)”、“人庆(日)” , 唐代的时候还叫“人胜节” 。按道家的解释来说 , “天地先生鸡、次狗、次猪、次羊、次牛、次马、始生人” , 以人为尊 。人日的主要节俗活动也多体现了重视人的意念 , 明人杨慎的《艺苑雌黄》就说:“古人七日贴人于帐 , 重人也 。”
人日最主要的节俗是作人胜 , 或戴在鬓发 , 或贴在屏风床帐 , 或用来馈赠 。在南北朝时期的梁代 , 这种风俗就比较风行了 。《荆楚岁时记》说:“正月七日为人日 , 以七种菜为羹 。剪彩为人 , 或镂金薄为人 , 以贴屏风 , 亦戴之头鬓 。又造华胜以相遗 。”
胜本来是妇女的一种首饰 , 取意“优美”、“优胜” 。传说中的西王母曾戴过这种首饰 , 《山海经·西山经》就说:西王母“蓬发戴胜” 。胜有许多种 , 如人胜、方胜、宝胜、花胜、春胜等 , 人日主要用人胜和花(华)胜 。人胜一般剪刻成人的形象 , 妇女戴在鬓边或者用来送人 。花胜一般以花鸟为题材 , 形状近似于现代的花结 。
人日裁剪人胜、花胜插鬓或送人之俗在汉代就已见端倪 , 到南北朝时有了明确的文字记载 , 并有相应的解说:“剪彩人者 , 人入新年 , 形容改从新也 。”(《荆楚岁时记》)既然人日戴胜、馈胜之俗表示对人的重视 , 同时又有美化装饰的实用功能 , 它的流传自然是长久不衰了 。至近代 , 这种习俗仍然流行 , 《江南志书》说:“人日 , 妇女剪彩为人 , 或为燕雀相馈遗 , 以为鬓髻之饰 。”历史上有关人日剪彩的诗词不少 , 都约略地谈到了这种习俗 , 李商隐《人日即事》诗以诗人惯常的情调写人写事 , 诗中“镂金作胜传荆俗 , 剪彩为人起晋风”一句 , 谈到了人胜的渊源 。同是唐代的徐延寿有《人日剪彩》诗 , 专从妇女角度来写 , 颇具韵致:
闺妇持刀坐 , 自怜裁剪新 。
叶催情缀色 , 花寄手成春 。
贴燕留妆户 , 粘鸡待饷人 。
擎来问夫婿 , 何处不如真?
正月初十:石头生日嫁鼠女
春节期间 , 传统民间习俗里有许多忌讳 , 有些要到正月末二月初才能彻底解除 。十不动就是一种禁忌习俗 , 它的日期是正月初十 。而由于禁忌主要是使用石碾磨等石制用具 , 所以这一天也被称为“石头生日” 。
实际上 , 正月初十的诸多节俗 , 都与谐音有关 , 如十、石、实、食 , 节俗活动都是如此 。这一天除叫石头生日外 , 还叫石不动、石磨生日、石头神生日 。又叫十日子 , 也叫实日子 。此外还有食烙饼的习俗 , 不仅以十谐食 , 而且还以“烙”谐音“落” , 形成落得钱财的彩头 。
十不动的主要习俗 , 就是举凡石制工具都忌讳搬动 。碌碡这个时节是用不到的 , 此外的碾、磨、碓臼都不能动 , 捶布石也忌讳动用 。不仅如此 , 有的地方还有向这些石制用具设供烧香祭拜的 。此外还要食烙馍 , 讨彩头 。《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河南沘源的此种风俗说:“初十日为石头生日 , 名曰十不动 , 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 。午餐必食馍饼 , 谓之石落 。……初十日食此烙馍 , 一年内遇何事 , 必十分落钱也 。”有的地方也可以动石头 , 但那是用于占验预卜的 。如山东一些地区 , 初九晚上把一只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 , 初十早晨 , 用绳子系罐耳 , 由十个姑娘轮流抬着瓦罐走 , 如果石头始终不落地 , 则预示当年丰收 , 落地则可能歉收 。
正月初十诞辰的石头神 , 几乎是名不见经传 , 但一些地方的民众还创造出一位女性的石头神 , 叫石婆婆 。相传这一天石婆婆要睁眼 , 所以忌动针黹 。实际上 , 在民间所说的“大新正月”里 , 碾磨、针黹之类的几乎并不需要动用 , 所以多些禁忌也无妨 。如果不得不动用 , 就证明当事人在忙年的时候没有把年根下、正月里的事情准备好 , 偷了懒;而这些禁忌 , 似乎也就成了对这类人的提醒和警戒 。
在我国的民俗文化中 , 老鼠算得上一个重要角色 , 它不仅是12生肖中首屈一指的一个 , 还搬演了一幕幕娶亲、嫁女的热闹景致 , 并且上了民间的年画 , 成了孩子们的游戏 , 而民众还专门给它们的嫁娶留出一个日子来 。
实际上 , 老鼠嫁女的日子因地方的不同而多有差异 , 包括了正月里的数个日子:初一、初三、初十、十二、十六、二十四 。不仅节期不统一 , 名称和节俗也显现出很大的反差 。如名称:叫老鼠嫁女 , 也叫老鼠娶亲(文雅一些则叫“鼠纳妇”);如节俗:有的要安静 , 有的要鼓噪 。不过 , 指归却是一致的:一年中早早就如此这般地禳除鼠灾 。在鼠 , 有嫁自然有娶 , 那是鼠们的事情;在人 , 则只是要把老鼠早些“嫁”走——嫁出去的老鼠泼出去的水 , 再也别回来!
人们在老鼠嫁女日的作为 , 一是不打搅 , 一是凑热闹 , 形成静噪不同的两种节俗 。不打搅 , 就是在那个日子里不点灯、早睡觉 , 以免打扰老鼠的亲事 。凑热闹 , 是要帮助老鼠准备喜糖 , 在晚间把糖果、糕饼、米花一类的东西放到暗处或老鼠出入的地方;还要敲打锅盖、簸箕等 , 为老鼠催妆 。
为了禳解鼠害 , 民众更有老鼠嫁女日单纯的饷鼠之俗——给老鼠吃好 。比如《张北县志》说:“正月初十日 , 谓之‘十至’ 。是日 , 为老鼠娶媳妇之日 。各家蒸糕 , 或煮以米饭 , 撒于各处以为鼠食 , 焚香祷祝 , 免鼠搅扰 。”《泌州志》则说:“初十日 , 俗云‘鼠娶妇’ 。用谷面作蒸食 , 名曰‘十子团’ , 夜则置诸壁缝、土穴 , 以饷之 。”这里的举动 , 几乎就是对老鼠的贿赂了 。
老鼠嫁女(娶亲)之举由于其戏剧性和趣味性 , 还被民间艺术和游艺活动所吸收 , 成为它们的主题 。在民间年画和剪纸中 , 老鼠嫁女是常见的题材之一 。比如天津杨柳青年画 , 画中描绘一群穿红戴绿的老鼠 , 扛旗打伞 , 敲铜锣吹唢呐 , 花轿抬着鼠新娘 , 鼠新郎则身着官服 , 胸戴红花 , 一派热闹的娶亲气象 。然而 , 在这热闹之中 , 总是有一只大肥猫在旁边 , 或者竟是正在捉了老鼠吃 。整个年画构思奇特 , 颇具戏剧性 , 又反映了人们除鼠去害的信念 。
而在民间游戏中 , 人们则把老鼠直接嫁给了猫新郎 。游戏由十多个孩子组成 , 其中一个男孩扮猫新郎 , 一个女孩扮鼠新娘 , 其他男孩扮轿夫和锣鼓唢呐手 , 女孩则扮伴娘 。游戏时 , 两个男孩双臂交叉 , 双手互握 , 构成轿子 , 抬着新娘送给新郎 , 吹鼓手则在旁边用两手拢成喇叭状 , 边走边吹 , 同时大家一齐高唱民谣:“老鼠嫁女 , 嫁到哪里?嫁到猫公肚里 。”这游戏虽然不必在老鼠嫁女日来玩 , 但也与民间除鼠去害的信念不无关系 。“正月里来闹新春” , 旧时关于正月的几天 , 都被人们与常见的事物联系在了一起:一日鸡 , 二日犬 , 三日猪 , 四日羊 , 五日牛 , 六日马 , 七日人 , 八日谷……
万象更新的时节 , 总有数不完的属于春节特有的快乐 。现在咱们就来认识一下 , 从古至今 , 咱们中国人怎样过春节 。
正月初一:三元初始贴画鸡
在我国历史上 , 新年开始的第一天一直是叫“元旦”的 。民国以来实行公元纪年后 , 元旦一词专用于公历新年 , 而传统的元旦则称春节 。不过 , 两千多年的传统印痕毕竟难以遽然抹去 , 我们这里的叙述中 , 提到春节的更多是元旦 。
元旦的“元” , 是“初”、“始”的意思 , “旦”本来指太阳刚刚出来 , 这里可以解释为“日子” , 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 , 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梁代萧子云诗云:“四气新元旦 , 万寿初今朝 。”
元旦还称作“三元” , 唐徐坚《初学记》引隋杜台卿《王烛宝典》说:“正月为端月 , 其一日为元旦 , ……亦云三元” , 三元的解释为“岁之元 , 时(季)之元 , 月之元” 。当然 , “三元”一语意义颇多 , 如岁时称谓中除指元旦外 , 还指正、七、十月十五上、中、下三元 。
同样从年、季、月三个方面考虑 , 元旦还称为“三始”、“三朝” , 《汉书·鲍宣传》:“今日蚀于三始 , 诚可畏惧 。”注释引用如淳的话说:“正月一日 , 为岁之朝 , 月之朝 , 日之朝;始 , 犹朝也 。”
此外 , 元旦还有端日、岁朝、正日、正旦等别称 。又有“新正”之称 , 既指元旦 , 如唐代僧皎然《送邬参之洪州觐兄弟》诗云:“外别经离乱 , 新正忆弟兄”;也指正月 , 白居易《喜入新年自咏诗》云:“白须如雪五朝臣 , 又入新正第七旬 。”
从元旦的所有这些别称中 , 可以看出人们对元旦的认识 。
鸡日贴画鸡
元旦的一些节俗是从除夕延续下来的 , 但更多的是有着独立寓意的新的习俗 , 诸如贴画鸡、饮椒酒、拜年等等 。元旦也叫“鸡日” , 这也可以说是古人对新正的一种朴素的认识 。古人以阴阳观念来解释事物 , 认为鸡是阳物 , 元旦也属阳 , 有着同样的属性 。基于这样的认识 , 鸡也便在元旦的礼俗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首先是用鸡辟邪 , 方法是杀鸡著门上或贴画鸡于门 , 《太平御览》引裴玄《新言》说:“正朝县官杀羊悬其头于门 , 又斫鸡以副之 , 俗说以厌厉 。”《风俗通》也说:“以雄鸡着门上 , 以和阴阳 。”宗懔《荆楚岁时记》还说:“贴画鸡 , 或斫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 , 悬苇索于其上 , 插桃符其傍 , 百鬼畏之 。”元旦用鸡辟邪 , 显然是源自鸡的特性 , 如《花镜》所言:“雄能角胜 , 目能辟邪 。”
正像我国民间的许多祝福活动都经历了由消极禳解到积极祈祝的过程一样 , 元旦以鸡辟邪 , 后来也发展为以鸡祈福 。清人周亮工《书影》说:“正月一日 , 贴画鸡 。今都门剪以插首 , 中州画以悬堂 , 中州贵人尤好画大鸡于石 , 元旦张之 。盖北地类呼吉为鸡 , 俗云室上大吉也 。”这里所谈鸡的吉祥意义 , 是由于“鸡”和“吉”的谐音而来的 。此外 , 这种吉祥意义的产生也还在于鸡的德行 。古人认为鸡有文、武、勇、仁、信五德:“首顶冠 , 文也;足博距 , 武也;见敌能斗 , 勇也;遇食呼群 , 仁也;守夜有时 , 信也 。”(《花镜》)
元旦的独特饮食 , 主要是饮品 , 诸如桃汤、柏酒、屠苏、椒酒等 。它们有的意在驱辟不吉 , 更多的则是祈春祝颂 。
屠苏是古代诗人多曾吟咏过的一种元旦饮品 。相传屠苏是村外草庵之名 , 有人曾住在其中 , 每到除夕就送村里人一种药剂 , 装在布囊里 , 浸入井水中 , 元旦取井水放在酒樽里饮用 , 说是这样就不会得瘟疫 。这种屠苏酒 , 也写作酴酥、屠酥 。
桃汤是一种用桃煮的汤 。原本是借桃驱鬼辟邪的功能煮汤挥洒的 , 《汉书·王莽传》说:“又感叹高庙神灵 , 遣虎贲武士高庙……桃汤赭鞭 , 鞭洒屋壁 。”后来 , 用于挥洒的桃汤变成了饮料 , 在元旦时饮用 , 以辟邪祈福 。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 , 以次拜贺 , 进椒柏酒 , 饮桃汤 。”
柏酒是一种用柏树叶浸制的酒 。柏为长青之树 , 叶后凋而耐久 , 被古人取作长寿的象征;其中柏叶又可以服食 , 故有柏叶酒 , 其用意也是祝福长寿 。《汉官仪》说:“正旦饮柏叶酒上寿”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则又指出辟邪的作用:“柏特后凋而耐久 , 禀坚凝之质及多寿之木 , 所以可入服食 。道家以之点汤常饮 , 元旦日以浸酒避邪 , 皆取于此 。”
椒酒是用椒籽浸制的酒 。古俗元旦日子孙向家长进椒酒 , 意在祝吉祈寿 。椒是一种香草 , 汉代宫廷取其温、香、多子特点 , 和泥涂抹宫室 , 后来则用于祈春祝颂 。据说晋代刘臻的妻子陈氏曾在正月初一献《椒花颂》 , 因而后世通称新年祝词为“椒花颂” 。
此外 , 元旦还有献五辛盘之俗 , 这显然与立春的节俗联系起来了 。
饮食之外 , 元旦的节物当然还有许多 。就节俗活动而言 , 最主要的无疑是拜年贺节了 。这项节俗从古至今盛行不衰 , 蔚为大观 。其中有些尚有实际意义 , 有的则纯粹是礼节性的 , 徒具虚文 。就历史的发展来看 , 大抵早期的拜年贺节实际一些 , 细民百姓的实际一些 , 官场里的拜贺多是虚文俗套 , 且越到晚近越是虚妄 。
从《梦粱录》记载的宋代习俗看 , 那时拜年多还比较实在:“士大夫皆交相贺 , 细民男女亦皆鲜衣 , 往来拜节 。”而明代陆容《菽园杂记》记载的就不同了:
京师元旦后 , 上自朝官 , 下至庶人 , 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 , 谓之“拜年” 。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 , 多出实心 , 朝官往来 , 则多泛受不专 。如东西长安街 , 朝官居住最多 , 至此者 , 不问识与不识 , 望门投刺 , 有不下马或不至其门令人送名帖者 。遇黠仆应门 , 则皆却而不纳 , 或有闭门不纳者 。在京师仕者 , 有每旦朝退 , 即纳伴而往 , 至入更酣醉而还 。三四日后 , 始暇拜父母 。不知此何风俗 , 亦不知始自何年 , 闻顺天间尚无如此之滥也 。
有清一代仍然是虚文浮风炽盛 。《燕京杂记》说:
正月初旬 , 拜年者踵门 , 疾呼接帖 , 投一名刺 , 忽忽驰去 , 多不晤主人 。司阍者记其姓名于外 , 多有不识者 。倘无司阍者 , 客到嫌于启门 , 贴一纸囊于门外 , 外写“请留尊柬”四字 , 拜者投刺于中即去 。浮文无当 , 一至于此 。
诚如陆容所说 , “士庶各拜其亲友 , 多出实心” 。旧时 , 百姓人家 , 小孩儿刚睁开眼 , 就兴高采烈地向父母尊长拜年;无论大人小孩 , 在村街里相遇 , 老远就要高声道上一声:“过年好!”之后 , 是给住处较近的亲朋拜年;破五以后 , 则是出远门拜年 。一个正月里 , 要拜的都要拜到 , 不能亲往 , 也要捎了话、带了礼去 。
正月初五:送穷破五迎财神
我国传统的年节 , 元旦之后 , 几乎每天都有相应的节俗 , 但又都是元旦的延续 。到了初五 , 有了一些独立的节俗 , 如送穷、开市等等 。
正月初五 , 也叫“破五” 。之所以叫破五 , 是因为此前几天的禁忌——不倒垃圾、不出远门、不动碾磨碓臼、不事女工针黹 , 甚至有不汲新水……到今天全都可以破除 , 商铺也开始营业了 。
民俗中所谓“破五送穷”
元旦期间的上述诸禁忌中 , 不倒垃圾最为突出 。民俗认为 , 元旦至破五不倒垃圾 , 能够聚财 , 否则就倒了“福气” 。然而 , 垃圾堆多了 , 毕竟影响卫生 , 所以到初五要倒出去 , 又有了讲究 , 叫“送穷” 。
送穷有许多别称 , 诸如送五穷、赶五穷、送穷土、送穷灰、送穷媳妇出门 。显然 , “五”关系到日子 , 而“穷”则正是元旦以来积聚起来的垃圾 。送穷 , 当然也就富贵有余了 。
送穷的方式颇多 。简单的只是清早响着爆竹把垃圾倒出门外完事 , 复杂些的则要用纸剪一个小人(穷媳妇)送走 , 甚至还要让她背个装了垃圾的纸袋送在门外;更有破五饱食或汲水满瓮的 , 称“填穷” , 或者把别人家的“穷媳妇”拿走 , 称“得富” 。
所谓“祭神开业”是另一项节俗
破五的另外一项节俗 , 是商铺祭财神之后开始营业 , 因为俗传这一天又是财神的生日 。
一般来说 , 商铺营业到年三十儿打烊后 , 就要歇业数天 。旧时老北京的铺户这几天都要在门窗护板上挂起绘有《水泊梁山》、《桃园三结义》、《精忠报国》等连环画的窗帘 , 过年休息;只有油盐水粮店在门板上开个小洞 , 对外营业 。而开市又有相关的仪规 , 且多与财神有关 。
关于财神的生日 , 有说是正月初二的 , 有说是正月初五的 。说在初五 , 怕与所谓“五路财神”有关 。五路财神的前身 , 也是财神的原型之一 , 为元末的何五路 , 后来也叫五显神、五通神 。他本来只是一个 , 但后人因其“五”字而附会为五个——财神爷自然是越多越好 , 东南西北中五路来财 , 岂不更好?因为是五路财神 , 生日当然应该在初五了 。
文学作品中 , 一般把财神在年节几天看得十分要紧 。除夕夜五更时分接灶神、财神 。之后的几天都要祭财神 。开业前祭财神有一种特别的仪俗 , 那就是掌柜的打算炒哪位的鱿鱼 , 就不让他拜神 。老北京的这项祭财神之举在初五 , 初六的祭财神则叫“送神” , 实际是把张挂、供奉的神祃儿烧掉 , 之后 , “鞭炮齐鸣 , 伙计们都猛劲地摇算盘 , 用秤杆敲打秤盘 , 屋里屋外响成一片 , 谓之‘响响当当 , 大吉大利’ 。这时便有乞丐们来唱‘喜歌’ , 掌柜的少不得要赏他们几个‘喜钱’ 。在强烈的祝愿气氛中 , 店铺打开了护窗板 , 露出早已贴好的‘开市大吉 , 万事亨通’的红对联 , 开始正式营业”(常人春《老北京的风俗》) 。
正月初七:剪彩为人食菜羹
人日指正月初七 。旧时关于正月的几天 , 都被人们与常见的事物联系在了一起:一日鸡 , 二日犬 , 三日猪 , 四日羊 , 五日牛 , 六日马 , 七日人 , 八日谷 。不过 , 诸多日子中 , 除元旦之外 , 最被看重的是人日 , 其他仅仅是以当日阴晴占某物是繁盛还是有灾而已 。
人日也叫“人七(日)”、“人庆(日)” , 唐代的时候还叫“人胜节” 。按道家的解释来说 , “天地先生鸡、次狗、次猪、次羊、次牛、次马、始生人” , 以人为尊 。人日的主要节俗活动也多体现了重视人的意念 , 明人杨慎的《艺苑雌黄》就说:“古人七日贴人于帐 , 重人也 。”
人日最主要的节俗是作人胜 , 或戴在鬓发 , 或贴在屏风床帐 , 或用来馈赠 。在南北朝时期的梁代 , 这种风俗就比较风行了 。《荆楚岁时记》说:“正月七日为人日 , 以七种菜为羹 。剪彩为人 , 或镂金薄为人 , 以贴屏风 , 亦戴之头鬓 。又造华胜以相遗 。”
胜本来是妇女的一种首饰 , 取意“优美”、“优胜” 。传说中的西王母曾戴过这种首饰 , 《山海经·西山经》就说:西王母“蓬发戴胜” 。胜有许多种 , 如人胜、方胜、宝胜、花胜、春胜等 , 人日主要用人胜和花(华)胜 。人胜一般剪刻成人的形象 , 妇女戴在鬓边或者用来送人 。花胜一般以花鸟为题材 , 形状近似于现代的花结 。
人日裁剪人胜、花胜插鬓或送人之俗在汉代就已见端倪 , 到南北朝时有了明确的文字记载 , 并有相应的解说:“剪彩人者 , 人入新年 , 形容改从新也 。”(《荆楚岁时记》)既然人日戴胜、馈胜之俗表示对人的重视 , 同时又有美化装饰的实用功能 , 它的流传自然是长久不衰了 。至近代 , 这种习俗仍然流行 , 《江南志书》说:“人日 , 妇女剪彩为人 , 或为燕雀相馈遗 , 以为鬓髻之饰 。”历史上有关人日剪彩的诗词不少 , 都约略地谈到了这种习俗 , 李商隐《人日即事》诗以诗人惯常的情调写人写事 , 诗中“镂金作胜传荆俗 , 剪彩为人起晋风”一句 , 谈到了人胜的渊源 。同是唐代的徐延寿有《人日剪彩》诗 , 专从妇女角度来写 , 颇具韵致:
闺妇持刀坐 , 自怜裁剪新 。
叶催情缀色 , 花寄手成春 。
贴燕留妆户 , 粘鸡待饷人 。
擎来问夫婿 , 何处不如真?
正月初十:石头生日嫁鼠女
春节期间 , 传统民间习俗里有许多忌讳 , 有些要到正月末二月初才能彻底解除 。十不动就是一种禁忌习俗 , 它的日期是正月初十 。而由于禁忌主要是使用石碾磨等石制用具 , 所以这一天也被称为“石头生日” 。
实际上 , 正月初十的诸多节俗 , 都与谐音有关 , 如十、石、实、食 , 节俗活动都是如此 。这一天除叫石头生日外 , 还叫石不动、石磨生日、石头神生日 。又叫十日子 , 也叫实日子 。此外还有食烙饼的习俗 , 不仅以十谐食 , 而且还以“烙”谐音“落” , 形成落得钱财的彩头 。
十不动的主要习俗 , 就是举凡石制工具都忌讳搬动 。碌碡这个时节是用不到的 , 此外的碾、磨、碓臼都不能动 , 捶布石也忌讳动用 。不仅如此 , 有的地方还有向这些石制用具设供烧香祭拜的 。此外还要食烙馍 , 讨彩头 。《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河南沘源的此种风俗说:“初十日为石头生日 , 名曰十不动 , 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 。午餐必食馍饼 , 谓之石落 。……初十日食此烙馍 , 一年内遇何事 , 必十分落钱也 。”有的地方也可以动石头 , 但那是用于占验预卜的 。如山东一些地区 , 初九晚上把一只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 , 初十早晨 , 用绳子系罐耳 , 由十个姑娘轮流抬着瓦罐走 , 如果石头始终不落地 , 则预示当年丰收 , 落地则可能歉收 。
正月初十诞辰的石头神 , 几乎是名不见经传 , 但一些地方的民众还创造出一位女性的石头神 , 叫石婆婆 。相传这一天石婆婆要睁眼 , 所以忌动针黹 。实际上 , 在民间所说的“大新正月”里 , 碾磨、针黹之类的几乎并不需要动用 , 所以多些禁忌也无妨 。如果不得不动用 , 就证明当事人在忙年的时候没有把年根下、正月里的事情准备好 , 偷了懒;而这些禁忌 , 似乎也就成了对这类人的提醒和警戒 。
在我国的民俗文化中 , 老鼠算得上一个重要角色 , 它不仅是12生肖中首屈一指的一个 , 还搬演了一幕幕娶亲、嫁女的热闹景致 , 并且上了民间的年画 , 成了孩子们的游戏 , 而民众还专门给它们的嫁娶留出一个日子来 。
实际上 , 老鼠嫁女的日子因地方的不同而多有差异 , 包括了正月里的数个日子:初一、初三、初十、十二、十六、二十四 。不仅节期不统一 , 名称和节俗也显现出很大的反差 。如名称:叫老鼠嫁女 , 也叫老鼠娶亲(文雅一些则叫“鼠纳妇”);如节俗:有的要安静 , 有的要鼓噪 。不过 , 指归却是一致的:一年中早早就如此这般地禳除鼠灾 。在鼠 , 有嫁自然有娶 , 那是鼠们的事情;在人 , 则只是要把老鼠早些“嫁”走——嫁出去的老鼠泼出去的水 , 再也别回来!
人们在老鼠嫁女日的作为 , 一是不打搅 , 一是凑热闹 , 形成静噪不同的两种节俗 。不打搅 , 就是在那个日子里不点灯、早睡觉 , 以免打扰老鼠的亲事 。凑热闹 , 是要帮助老鼠准备喜糖 , 在晚间把糖果、糕饼、米花一类的东西放到暗处或老鼠出入的地方;还要敲打锅盖、簸箕等 , 为老鼠催妆 。
为了禳解鼠害 , 民众更有老鼠嫁女日单纯的饷鼠之俗——给老鼠吃好 。比如《张北县志》说:“正月初十日 , 谓之‘十至’ 。是日 , 为老鼠娶媳妇之日 。各家蒸糕 , 或煮以米饭 , 撒于各处以为鼠食 , 焚香祷祝 , 免鼠搅扰 。”《泌州志》则说:“初十日 , 俗云‘鼠娶妇’ 。用谷面作蒸食 , 名曰‘十子团’ , 夜则置诸壁缝、土穴 , 以饷之 。”这里的举动 , 几乎就是对老鼠的贿赂了 。
老鼠嫁女(娶亲)之举由于其戏剧性和趣味性 , 还被民间艺术和游艺活动所吸收 , 成为它们的主题 。在民间年画和剪纸中 , 老鼠嫁女是常见的题材之一 。比如天津杨柳青年画 , 画中描绘一群穿红戴绿的老鼠 , 扛旗打伞 , 敲铜锣吹唢呐 , 花轿抬着鼠新娘 , 鼠新郎则身着官服 , 胸戴红花 , 一派热闹的娶亲气象 。然而 , 在这热闹之中 , 总是有一只大肥猫在旁边 , 或者竟是正在捉了老鼠吃 。整个年画构思奇特 , 颇具戏剧性 , 又反映了人们除鼠去害的信念 。
而在民间游戏中 , 人们则把老鼠直接嫁给了猫新郎 。游戏由十多个孩子组成 , 其中一个男孩扮猫新郎 , 一个女孩扮鼠新娘 , 其他男孩扮轿夫和锣鼓唢呐手 , 女孩则扮伴娘 。游戏时 , 两个男孩双臂交叉 , 双手互握 , 构成轿子 , 抬着新娘送给新郎 , 吹鼓手则在旁边用两手拢成喇叭状 , 边走边吹 , 同时大家一齐高唱民谣:“老鼠嫁女 , 嫁到哪里?嫁到猫公肚里 。”这游戏虽然不必在老鼠嫁女日来玩 , 但也与民间除鼠去害的信念不无关系 。这个只有问古代人了 , 呵呵!
宋代以前没火药 , 应该是用竹子来爆吧 , 所以叫爆竹
宋代以后有火药了才流行火炮了吧!
然后当时的国家可能认为对原始火箭是大杀器 , 于是像现代一样的核武器一样禁用 , 最后就和平利用大杀器可能就有冲天炮、烟花这些吧!
当然古代人应该是非常迷信的、讲家族和敬祖先的 , 所以过年应该少了一些祭祀活动吧!
当然古代人也会乘热闹的机会购年华逛庙会什么的 , 那个时候没有现代的超市或商场 , 庙会应该是非常热闹的 , 可能多少才子佳人都会克制不住内心冲动跑去闹一闹吧!至少有莲花闹、舞龙舞其他的什么的吧!
********************************.......
【古代春节的风俗 古代春节风俗】自己乱想的哈 , 不权威放鞭炮、贴红字 。
- 古代春节风俗习惯
- 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是什么 古代春节的风俗是什么
- 工作不顺心的心酸句子59句
- 让人大彻大悟 开解人的佛经名句18句
- 最新整理!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句子50句
- 赋有正能量的微信空间经典句子精选81条
- 最新整理!早上发的早安正能量简单一句话 每日晨语励志短句精选112条
- 认清现实的句子精选68条
- 全网最全!关于音乐的唯美简短句子精选77条
- 不敢表白的暗恋句子精选122条